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2-06-10
    上一期    下一期

    科学理论与方法
    创新战略与管理
    科技人力资源与管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学理论与方法
    有意义的绿色创新:基于战略三脚架视角
    潘鑫, 陈轩瑾
    2022, 43(06): 3-15. 
    摘要 ( 614 )  
    有意义创新范式的提出不仅扩展了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丰富了创新的意义属性。根据有意义创新的定义,创新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创新。绿色创新是创新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创新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什么因素影响其可持续性尚未有研究关注。为了填补该研究空白,基于战略三脚架框架,分析绿色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政府环境重视作为一个制度因素对于企业绿色创新可持续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行业管制和企业政府依赖对于该正面影响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2019年的数据支持了这些假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数字转型背景下的创新扩散:理论演化、研究热点、创新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
    何琦, 艾蔚, 潘宁利
    2022, 43(06): 16-50. 
    摘要 ( 504 )  
    数字技术变革引发的创新创业浪潮,直接推动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对数字转型新情境下的创新扩散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研判,有助于深刻理解创新过程的变革从而持续推进数字化创新价值的全面实现。通过研究创新扩散研究的源起与概念,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和文献分析法对2000—2020年创新扩散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系统性梳理与对比国内外代表性文献,从研究现状分布、理论演化脉络、研究热点聚焦三个角度围绕创新扩散在数字转型背景下的研究内涵拓展、研究框架演进、应用情境迁移与创新方法进行研究,提炼出整合式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式正在发生转变,跨学科交叉研究日益增多,在数字转型背景下创新扩散领域的研究分布情况由国内外高度一致的知识基础向多元分散的本土化研究转变。第二,从数字转型背景下创新扩散的研究脉络来看,创新的概念内涵边界由技术属性向社会属性流动,创新要素的数字化属性增强,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与组织环境的数字化、平台化、网络生态化趋势明显;研究主线逐步清晰,研究发展动态趋向于数字转型影响下复杂社会网络交互下对创新采纳决策的影响。第三,研究热点聚焦于创新扩散的数字化影响因素研究、网络化动力机制研究、数字创新采纳决策研究与创新扩散模型与仿真研究,研究方法更倾向于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方法来刻画创新扩散的路径与机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大数据与云计算在创新扩散模型研究中已有初步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治理效应及治理过程研究
    温雅婷, 余江, 洪志生, 陈凤
    2022, 43(06): 51-71. 
    摘要 ( 650 )  
    新一代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城市转型与发展的进程,也为智慧城市治理提出新的模式和范本。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对智慧城市进行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该研究基于智慧城市治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立足数字技术变革治理体系这一视角,分别对智慧城市治理效应和治理过程进行分析。首先,研究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DID)来检验智慧城市的治理效应是否存在。在效应检验的基础上,研究构建包含173份中央政策文本的智慧城市治理政策文本库,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法,围绕治理行为者和治理行为变迁来分析刻画治理过程。通过研究发现,智慧城市的正向治理效应显著存在,“强治理”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智慧城市治理过程是一个三阶段的动态演化过程,治理行为者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协同性趋势,尤其是从治理结构看,三阶段的共现网络分别呈现出行政指令式、独立离散式和多元均衡式的特征。从治理协同性看,协作广度和协作深度均呈现“U”型特征;治理行为整体凸显“服务平台”和“参与者网络”的核心内涵,变迁过程呈现倒“U”型结构特征。该研究旨在把握智慧城市的治理逻辑和演进规律,为后续的机制性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行动学习与商业模式演进
    周文辉, 李兵, 李婉婉
    2022, 43(06): 72-88. 
    摘要 ( 256 )  
    数字时代促使传统企业的产品服务之争演变为商业模式之争,随着“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数字平台突破规模经济的“管道”,凭借网络效应和生态优势实现了迅速扩张。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演进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通过以猪八戒网为案例,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融合企业家精神和行动学习的理论视角,以“动因—行为—结果”为逻辑探析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演进机理。研究发现:在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企业家精神是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演进的关键驱动力,企业家精神实现了“个人—组织—社会”层面的不断进阶,并通过“生存—成长—转型”导向的行动学习,驱动商业模式实现“连接型—赋能型—生态型”的成功演进,由此构建出数字平台的企业家精神对商业模式演进机理模型。该模型揭示了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演进的三个阶段:在生存期,以风险承担为主的个人企业家精神,驱动创始人开展生存式行动学习,识别出服务非标、需求低频的生存瓶颈,通过内外部经验反思,平台连接服务供需双方,开拓业务并迭代交易模式,以此激发平台存量资源实现连接型平台商业模式演进;在成长期,以创新导向为主的组织企业家精神,驱动平台开展成长式行动学习,明确平台业务增长滞缓的成长瓶颈,结合内部数据和外部调研,赋能更多用户群体,实践“数据钻井”战略,构建专业化细分平台,以此开拓平台增量资源实现赋能型平台商业模式演进;在转型期,以使命驱动为主的社会企业家精神,驱动猪八戒网开展转型式行动学习,突破单一线上平台向线上线下融合平台转型瓶颈,立足数字经济下区域与产业升级的创业需求,布局平台O2O生态,线上构建多个差异化服务平台全方位接入高校与政府机构,线下构建八戒工场助力产业升级和互联网创业,以此实现生态型平台商业模式演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来自“三审合一”改革的经验证据
    周洲, 吴馨童
    2022, 43(06): 89-109. 
    摘要 ( 285 )  
    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文本挖掘方式构造了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变量,以“三审合一”改革作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刻画,采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其他一系列可能的干扰因素后依然成立;增加创新研发的“研发效应”、提升人力资本的“人才效应”以及活跃技术交易的“市场效应”是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对非国有企业和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较差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此外,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升级迭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与管理
    创业者人力资本如何激活机会型创业?——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程建青, 罗瑾琏
    2022, 43(06): 110-122. 
    摘要 ( 215 )  
    机会型创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整合人力资本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以2016年GEM数据库38个发展中国家的8 594个创业者为样本,探究创业者人力资本对机会型创业的作用机制,分析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中介作用和创业榜样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创业者人力资本通过正向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进而促进机会型创业;创业榜样正向调节人力资本对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即创业榜样出现时,创业者人力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正向关系更强,然而,创业榜样并不调节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激情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探究
    夏青, 闫淑敏, 张煜良, 何江
    2022, 43(06): 123-144. 
    摘要 ( 277 )  
    通过对高校科研人员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构建了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激情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包括组织情境、工作特征、社会情境、科研认知和科研情感5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20个子范畴。结果发现:(1) 组织情境(考核制度、激励政策、组织支持和科研氛围)、工作特征(本职工作、科研压力、教学任务、科研自主性、科研成果和职业发展)与社会情境(重要他人、经济压力和社会认可)是影响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激情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其中,组织支持、科研氛围、本职工作、科研自主性、科研成果、职业发展、重要他人和社会认可等外部因素对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激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而科研压力、教学任务、考核制度、激励政策和经济压力等外部因素对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激情的影响具有两面性。(2) 科研认知(科研意义、科研自我效能感、科研主动性和个人使命)与科研情感(科研兴趣、享受过程的乐趣和享受成果的喜悦)是影响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激情的内部驱动因素。同时,科研认知和科研情感能够相互促进并进一步强化科研激情:科研认知能够通过激活积极的科研情感进而强化科研激情的形成与发展;科研情感也能够通过为科研认知提供重要的情感信息,促进并提升科研认知,进而增强其科研激情。(3) 外部因素可能直接影响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激情的形成,也可能通过科研人员内部因素进而影响科研激情的形成。此外,很多时候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激情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危机情境下组织韧性形成过程研究:基于注意力配置视角
    彭新敏, 慈建栋, 刘电光
    2022, 43(06): 145-160. 
    摘要 ( 255 )  
    组织韧性能够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应对意外和实现成长,但危机情境下企业如何形成组织韧性的过程尚不明确。聚焦“危机情境下管理层的注意力配置如何影响组织韧性的形成”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归纳式案例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组织韧性形成的过程模型。结果发现,在不同危机情境下,管理者的注意力配置焦点直接影响了企业战略变革重点及相应的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准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由此形成了流程基础型、资源丰富型、韧性聚焦型3种不同类型的组织韧性,最终实现了企业在危机后的恢复与成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成本、创业身份中心性与连续创业意愿
    张浩
    2022, 43(06): 161-177. 
    摘要 ( 187 )  
    失败创业者能否形成连续创业意愿是创业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议题,已有研究基于悲痛恢复理论探讨了失败创业者的悲痛恢复机制,但却相对忽略了情绪成本对连续创业意愿的影响,尤其是尚未很好探讨其背后的创业身份中心偏离机制以及边界条件。因此,亟需深入研究情绪成本、创业身份中心性与连续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综合已有理论视角,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了创业失败后的情绪成本对连续创业意愿的影响,并分析了创业身份中心性在情绪成本与连续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特质性调节焦点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56份失败创业者有效问卷,运用SPSS25.0和AMOS26.0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 情绪成本对连续创业意愿有负向影响;(2) 创业身份中心性在情绪成本与连续创业意愿之间起到负向的中介作用;(3) 特质性促进型调节焦点弱化了情绪成本与连续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弱化了创业身份中心性的负向中介作用;(4) 特质性防御型调节焦点对情绪成本与连续创业意愿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却强化了创业身份中心性的负向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