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0-06-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数字创新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柳卸林 董彩婷 丁雪辰
    2020, 41(06): 3-15. 
    摘要 ( 277 )   PDF(750KB) ( 1266 )  
    回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才加入了工业革命的浪潮。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将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进入这次数字创新的浪潮,这将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一轮数字革命会改变创新过程和结果的本质。数字创新的特征及其对创新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需要系统性地回答。因此,研究回溯了前三次工业革命和中国数字化发展中的实践。结合数字创新的特征,基于技术、市场和制度三种机会窗口探讨了数字创新为中国赶超带来的机遇,以及需要面对的挑战。为了抓住数字时代的机遇并克服挑战,研究提出了中国数字创新管理研究需要探索创新生态思维、数字技术应用安全与伦理以及数字技术的合法性等新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领域的模块化理论演进与实证研究综述
    王海军 郑帅 陈劲
    2020, 41(06): 16-35. 
    摘要 ( 138 )   PDF(1169KB) ( 1007 )  
    从IBM-360 电脑到大众汽车的MQB平台,模块化在产品设计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效益,在供应链管理和组织管理等领域的正向影响也在不断发酵,针对模块化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当前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领域的焦点之一。基于当前研究缺口,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878 篇有关模块化文献的引文和主题词进行定量的共被引分析,绘制了近30 年来管理领域的模块化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和演进路径。结论显示:管理领域模块化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产品架构、组织设计、供应链管理、大规模定制、组织学习、供应链敏捷性和服务模块化7 大聚类展开,焦点从最初的理论探讨逐步向模块化的实现路径及其前因后果的研究深入,且产品设计模块化是模块化研究最为成熟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产品、组织和生产3 个关键维度对模块化的动因、结果变量、影响过程与测量的重点实证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分析指出了现有实证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机会点。最后,总结构建了管理领域的模块化理论总体研究框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知识搜索和知识扩散研究述评与展望
    王巍 孙笑明 崔文田
    2020, 41(06): 36-54. 
    摘要 ( 244 )   PDF(734KB) ( 4014 )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借助社会网络可以有效地阐释知识搜索和知识扩散的机理,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仍缺少能够归纳和总结个体层次研究的系统性综述。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从网络嵌入性和节点属性的角度,逐一评述了关系强度、结构洞和中心性(网络嵌入性),知识宽度、知识深度、关键研发者和职业生涯(节点属性),及其交互作用对知识搜索与知识扩散的影响,并围绕现有研究的争议展开了讨论,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分权视角下的科技体制改革与PI制研究
    裴瑞敏 陈光
    2020, 41(06): 55-69. 
    摘要 ( 87 )   PDF(1180KB) ( 944 )  
    为探讨科技体制改革中组织分权与PI 制适用性问题,在整合经济学与管理学关于组织分权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科研决策过程的自身特点,提出了科研组织分权问题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资助机构和科研机构的PI 定义与PI 制实践,总结概括了PI 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通过历史回顾、制度比较和深度访谈,解读了科技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我国实行PI 制科研组织模式的基本逻辑,提出课题制是PI 制在我国的主要实践形式,PI 制是科技体制改革分权过程的必然结果。针对行政机构(公共部门)、科研机构、弹性科研组织、科学家个体4 类决策主体和科研问题选择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4 类基本决策权讨论了PI 制的适用性问题,发现PI 的权力应有合理的边界,其适用性还受到科研任务、学科差异、资源共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增长、双轮驱动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演进与中国实践
    李华军
    2020, 41(06): 70-90. 
    摘要 ( 119 )   PDF(1654KB) ( 994 )  
    基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视角,系统梳理和分析经济增长、双轮驱动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关系、理论演进以及中国的实践。综合国内外经济增长与创新发展的理论演进历程分析,逐渐凸显微观创新筑基、中观制度赋能和宏观战略驱动的多层次协同趋势。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轮驱动、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双体系支撑协同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双轮驱动+双体系支撑”创新发展模式,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深化创新驱动强战略支撑”和“深化全面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和实践逻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技术经济范式与制度体系优势协同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技术经济环境,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成为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多主体参与、多层级互动、多中心、网络式的创新治理格局以及全方位、系统性、协同型的失灵现象综合治理模式亦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双轮驱动+双体系支撑”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特色创新理论,为深入推进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提供保障,也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新零售”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王淑翠 俞金君 宣峥楠
    2020, 41(06): 91-107. 
    摘要 ( 277 )   PDF(901KB) ( 1115 )  
    随着消费者体验需求的上升,服务体验和体验经济得到重视和发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零售业的发展陷入瓶颈,“新零售”实践则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增长的动力,也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的零售概念、新的零售模式和新的零售理论便呼之欲出。因此,立足于中国“新零售”实践,对中国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梳理,总结出重要的研究框架和热点议题。首先,学者们界定了“新零售”的内涵,总结出数字化、全渠道、灵活的供应链三个特点。其次,从消费观念转变、传统行业发展瓶颈以及新技术广泛运用三个方面分析了“新零售”产生的动因,通过“新零售之轮”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等基础理论解释“新零售”实践的发展规律。再次,总结提出“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消费关系、供应链系统和消费场景的重构上。最后,基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典型新零售实践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新零售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数字经济研究演进、框架与前沿中外比较
    董晓松 夏寿飞 谌宇娟 田西
    2020, 41(06): 108-127. 
    摘要 ( 160 )   PDF(1904KB) ( 1014 )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数字经济研究蓬勃兴起,但针对数字经济研究本身的贯穿性、框架性、比较性文献相对稀缺。本研究通过刻画和比较数字经济的中外研究进展,把握其内涵外延和基本理论,预测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以推进数字经济学科的发展。本研究筛选出WOS数据库和CNKI 数据库中1463 篇从1992—2018 年的相关文献,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共享、高频词时区划分、热点词聚类和突现词辨析等计量分析和比较,分析中外数字经济研究的演进路径、理论框架和前沿动向。研究发现:首先,中外数字经济研究在时间上并不同步,国外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创性提出数字经济概念,随后由酝酿期进入金融危机后的震荡期,再到目前的爆发期,而国内数字经济研究在孕育期广泛学习,随后经历萌芽期、断层期,近期进入高速崛起期;其次,中外研究均体现了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市场、数字组织和数字治理为基本支撑、以数字路径为宏观手段的数字经济基础理论框架;最后,数字技术迭代创新、数字消费智能实现、数字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外部治理、数字路径选择机理等问题是共同关注的前沿动向,数字影子经济、数字经济空间增长及均衡发展、数字技术创新与扩散、智能经济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惯例动态研究的主流质性方法述评与未来展望
    余浩 刘文浩
    2020, 41(06): 128-142. 
    摘要 ( 101 )   PDF(1141KB) ( 986 )  
    近年来,企业在解决产品生命周期缩减、技术资源同质化以及研发投入产出比重失衡等问题中逐现疲态,组织惯例成为了实现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基因以及永续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组织惯例动态是组织战略与创新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基于对国外相关文献的回顾,主要围绕以下3 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组织惯例的定义、本质及动态演化过程;其次,通过对32 篇组织惯例动态研究英文文献梳理,从数据收集和分析2 个方面对其主流质性方法进行述评与展望;最后,对组织惯例动态质性研究的主流方法作出总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励前沿评述与激励协同研究展望——多学科/学派、多层次、多维度视角
    马喜芳 芮正云
    2020, 41(06): 143-158. 
    摘要 ( 137 )   PDF(948KB) ( 1041 )  
    激励是技术进步与企业创新的力量源泉。考虑到激励理论的“丛林现象”,从多学科/学派、多层次、多维度视角,对激励理论进行了整理、分析与评述。结果发现,经济学与管理学框架下的激励研究沿着几乎完全不同的轨迹展开,经济学专注于激励机制设计而管理学侧重于激励影响机制探索;认知学派与行为学派的激励理论存在剧烈的观点冲突;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及产业层面的激励及其影响机制关注点与研究成熟度有显著差异;多维度视角下激励构念因为内涵与维度存在侧重、交叉及重叠,其测量跨度较大。最后,为打开激励与其行为结果之间的“黑箱”,基于协同视角,提出了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协同研究思路,构建了未来研究多路径整合与协同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家族企业研究三十年的可视化分析
    张芯蕊 窦军生 陈志军
    2020, 41(06): 159-182. 
    摘要 ( 132 )   PDF(1927KB) ( 970 )  
    使用引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1988—2017 年SSCI 来源的2054 篇家族企业领域研究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从科学发展规律来看,2000 年前家族企业研究处在零星探索期,刚刚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2000—2006 年,家族企业领域开始借鉴社会科学领域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分析现象,研究文献快速增长,进入借鉴发展期;2007 年后进入范式涌现期,新的主导研究视角社会情感财富框架出现,研究成果开始呈指数型上升趋势。从研究主题来看,创业、传承、公司治理是家族企业研究的重点领域。从主导理论视角看,前二十年代理理论是家族企业研究最重要的主流理论,近十年社会情感财富框架异军突起,极大程度地开辟了家族企业研究的新方向。从研究文献的地理分布来看,目前家族企业研究的重镇是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和以英国、西班牙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大陆等国家/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其中Chrisman、Chua、Miller 等学者是北美地区的代表性学者,Gomez-Mejia 和De Massis 等是欧洲地区的代表性学者。本研究通过可视化技术对研究结果予以清晰呈现,为家族企业研究者们快速直观地了解领域的概貌和进展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