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2-08-1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观点
    科技战略与政策
    科技创新与创业
    创新战略与管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观点
    创新公地:后熊彼特创新范式的新探索
    陈劲, 李佳雪
    2022, 43(08): 3-18. 
    摘要 ( 174 )  
    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经济领域的创新,对发生在非生产者中的民主化创新过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商业创新的繁荣激发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但生产者创新范式中的创新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距离,单纯依靠生产者创新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后熊彼特创新范式则强调了非生产者对创新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然而,不同于传统的创新范式,非生产者创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如何治理此类创新,以实现非生产者创新与生产者创新的共同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在总结熊彼特式创新、新熊彼特式创新及后熊彼特式创新等创新范式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引入了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治理之道,继续发展了创新公地的概念,对创新治理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演进特征与政策优化研究——以高档数控机床为例
    刘云, 郭栋, 翟晓荣
    2022, 43(08): 19-31. 
    摘要 ( 143 )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档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与工业智能化的基石,是产业国际竞争的前沿。通过对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创新发展演进与创新政策的分析表明:经过自主创新起步、核心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示范应用三个阶段的创新发展,我国高档数控机床产业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创新政策存在配套不充分、组织方式有待完善、项目设计不尽合理、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未能有效协同以及用户市场培育尚需进一步突破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创新发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自主可控,我国应把握新科技革命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加强政策配套,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和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才政策变迁与政策主体协同网络演化研究——基于对1978—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裴瑞敏, 姜影, 肖尤丹
    2022, 43(08): 32-46. 
    摘要 ( 104 )  
    科技人才是第一科技资源,科技人才政策是推动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政策变迁及其动因对于政策体系化建设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 1978—2020 年科技人才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计划等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搜集与整理,利用对年份的主题聚类和重要事件法对科技人才政策变化阶段进行划分,利用政策计量分析对政策文本主题演化和发文主体协同网络演化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1) 科技人才政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科技人才政策的着力点与各阶段面临的形势和发展需求高度耦合;(2) 科技人才政策主体之间越来越注重协同,科技人才政策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同时,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还存在政策协调和整合能力不足、缺少整体规划框架、政策“碎片化”和联动弱等问题。因此,亟需建立科技人才政策整体规划,进一步促进政策主体间协同,加强政策联动和系统设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情境下的协同创新: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李振东, 张冬冬, 朱子钦, 张月遥
    2022, 43(08): 47-65. 
    摘要 ( 135 )  
    数字时代下的协同创新逻辑、组织基础与价值增效机制受到冲击,促使主体间组织架构与创新生态需要重塑。为了紧扣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响应数字时代多主体价值共创新特征与新挑战下的协同创新治理需求,在全面梳理数字化情境下的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构建“前因—组织变革—运行机制”的数字化情境下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并提出:数字时代创新逻辑的变化、驱动的升级与价值的挖掘共同驱使协同创新活动的发起;数字化情境下协同创新活动的组织变革包括通过企业开放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平台共生促进组织共享共益,及通过生态共演强化组织韧性。并且,从主体、平台与生态三个层面探寻动力生成机制,从战略、业务流程、管理三个层面构建全面协同机制。亦提出“政府引导支持、用户深度融入、高校科研院所智供、金融等其他机构辅助”的多元协同保障机制与角色定位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事件冲击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纵向研究
    王玉荣, 杨博旭, 李宗洁, 刘一丁
    2022, 43(08): 66-81. 
    摘要 ( 92 )  
    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和数字化革命,重构了商业系统和组织管理的底层逻辑,为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系统事件理论和颠覆性创新理论为基础,将事件冲击纳入创新研究的范畴,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分别进行两次纵向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事件冲击、市场事件冲击和政策事件冲击均对企业颠覆性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动态能力削弱了市场事件冲击对颠覆性创新的促进作用,但是对技术事件冲击和政策事件冲击与颠覆性创新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基于新冠肺炎事件的研究表明,技术事件和政策事件冲击对企业颠覆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市场事件冲击对颠覆性创新没有影响,动态能力在事件冲击和颠覆性创新关系上没表现出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增长的影响:空间效应与机制分析
    李健旋, 姚帏之
    2022, 43(08): 82-98. 
    摘要 ( 106 )  
    中国明确提出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制造业数字化是扭转碳排放整体增长趋势的重要路径,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是带动数字化转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引擎。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视角出发,基于中国 30 个省份 2003—2017 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对制造业绿色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边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绿色增长,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地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制造业绿色增长,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地理边界特征。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效率来推动制造业绿色增长,同时也会扩大技术差距来抑制制造业绿色增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引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机制研究——基于方大炭素的案例研究
    黄天蔚, 刘海兵, 杨磊, 陈劲
    2022, 43(08): 99-116. 
    摘要 ( 66 )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事关国家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以创新引领为理论基础,以方大炭素突破碳素材料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案例,深入分析其内在机理和微观机制。结果发现:创新引领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的机制主要包括创新引领为核心的认知与战略重构机制、知识积累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以及红色基因为核心的文化驱动机制。(1) 创新引领为核心的创新认知与战略重构机制包括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组织惯例更新、员工创新认知建设 3 个步骤。(2)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包括知识的外部搜寻获取与知识的内部转化重组。(3) 红色基因为核心的文化驱动机制是以“活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传统和强化红色基因为主要形式,激发全员将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融入创新的动力,促进了企业整体能够均衡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驱动企业基于长期主义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路径:技术并购还是自主研发
    刘凤芹, 苏美丽
    2022, 43(08): 117-136. 
    摘要 ( 120 )  
    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是打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转变发达国家核心技术垄断局面的重要驱动力。选择何种路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关注的焦点问题。以 2010—2018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条件下技术并购和自主研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的差异性影响。结果显示,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短期内,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仍未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相比于自主研发,采用技术并购更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的提升;但长期中自主研发才是实现突破性技术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从企业异质性来看,当企业市场势力较强或技术基础较强时,进行技术并购比内部自主研发更能在短期内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股权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偏好: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
    车密, 江旭, 许珊, 杨天文
    2022, 43(08): 137-155. 
    摘要 ( 68 )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是否存在社会责任偏好差异进行探究,同时探讨了股权性质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偏好的边界条件。采用 2009—2017 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集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股权性质的差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偏好性: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更偏好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相关的社会责任;而民营企业更加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诉求。此外,制度的健全性和行业的竞争性都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偏好产生影响: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对内部社会责任的偏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而激烈的行业竞争则促进了民营企业对外部社会责任的偏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知识基础对自我网络节点动态的影响——行业技术变化的调节作用
    刘凤朝, 孙沛竹, 朱姗姗
    2022, 43(08): 156-172. 
    摘要 ( 63 )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组织通常嵌入在创新网络中以获取资源实现能力的提升。同时,企业不断调整自身在整体网络中的嵌入方式以提升网络资源的获取效率,这形成了企业自我网络的节点动态。探索并分析企业随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变调整自我网络节点的规律,有助于企业依据自身资源优势与不足高效调整自我网络关系,节省网络成本。为此,基于搜索理论和知识基础观,使用 2009—2019 年生物制药行业中员工规模排名前 100 的企业数据,探讨企业内部知识基础深度与广度对自我网络节点动态的影响,以及企业外部行业技术变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 知识深度对自我网络节点动态存在负向影响。(2) 知识广度对企业自我网络节点动态存在倒 U 型影响。(3) 行业技术变化削弱了知识深度对自我网络节点动态的负向影响。(4) 行业技术变化强化了知识广度对自我网络节点动态的倒 U 型影响,使得倒 U 型曲线变得更加陡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元创业学习对资源拼凑的影响研究
    孙永磊, 王静, 周琦玮, 孙永琨
    2022, 43(08): 173-182. 
    摘要 ( 107 )  
    将创业学习分为探索型和利用型两类,在此基础上以组织双元性研究为基础,为探讨前两种创业学习的交互与整合,进一步增加了 3 种组合型分类,分别是:差异性创业学习、整体性创业学习和交互性创业学习。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将资源拼凑行为分为辅助型和互补型两类。首先回顾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创业学习和资源拼凑的文献研究,将研究重点聚焦于 5 种创业学习对辅助型资源拼凑和互补型资源拼凑的影响机制。以组织双元性理论和创业机会理论为依据,提出了 5 个研究假设。以 359 家新创企业为调研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双元创业学习与资源拼凑之间的关系。结论包括:利用型创业学习有利于辅助型资源拼凑;探索型创业学习有利于互补型资源拼凑;差异性、整体性和交互性创业学习均有利于辅助型资源拼凑;整体性创业学习不利于互补型资源拼凑,交互性创业学习有利于互补型资源拼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