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2025, Vol. 46 ›› Issue (1): 21-38.

• 专栏:数字经济 • 上一篇    下一篇

“功能”还是“社会”?数字可供性概念、 知识框架及未来展望

  

  1. (1. 中国科学院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9;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 湖南工业大学 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5. 宁波诺丁汉大学 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99)
  • 出版日期:2025-01-10 发布日期:2025-04-11

"Functional" or "Social"? Conceptual Connotation, Knowledge Model,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Digital Affordance

  1. (1.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2.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4. College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5.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Ningbo 315199, China)
  • Online:2025-01-10 Published:2025-04-11

摘要:

数字化浪潮深度变革了人们对数字技术能力的认知,使“数字可供性”概念成为学界的关注焦点。然而,现有研究尚未

提供完备的数字可供性定义,亦未明确论述其实现机制和结果,且缺乏系统性文献综述。从复杂性、整体性和前瞻性视角出

发,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对1977—2023年间发表于国内外重要期刊的122篇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发现:(1)当

前数字可供性研究可分为“功能”和“社会”流派;(2)这两大流派在理论基础、实现路径、影响因素、实现结果和依存关系方

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又相互关联和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数字可供性概念内涵和知识框架。基于该框架,后续研究应:(1)从

制度逻辑视角出发探索数字可供性的内涵和外延;(2)拓展创新、创业情境下的实现路径研究;(3)基于组态视角开展影响因

素研究;(4)深入探究负面/异化实现结果的出现原因和应对措施;(5)利用网络分析技术探究数字可供性的依存关系。


关键词: 数字可供性, 数字技术, 研究流派, 概念内涵, 知识框架, 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