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栏:数字经济
    区域科技与创新
    创新战略与管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栏:数字经济
    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与企业突破式创新 ——基于连锁董事网络视角
    寇明婷 王宇飞 梁 奕
    2025, 46(1): 3-20. 
    摘要 ( 20 )  

    数字时代的到来在加速企业生产经营模式重大革新的同时,也为以技术突破和颠覆变革为目的的突破式创新提供了

    新的机遇。同时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微观网络联结关系不断扩大,企业的战略决策行为受到外部网络关系的影

    响愈加强烈并呈现出日益趋同的现象。因此,在探讨数字化转型战略时,企业微观网络关系的嵌入成为必要。以对企业战

    略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的连锁董事为切入点,在连锁董事网络视角下,采用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

    本,实证探究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并明确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同一连锁董

    事网络中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2)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突破式创新,在经过一系列

    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测试后,该结果依旧可靠;(3)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创新吸收

    能力的方式进而促进企业突破式创新;(4)当企业位于连锁董事网络中心位置或结构洞位置时,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对企

    业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得到加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功能”还是“社会”?数字可供性概念、 知识框架及未来展望
    余 江, 范乃斯, 韩 进,
    2025, 46(1): 21-38. 
    摘要 ( 20 )  

    数字化浪潮深度变革了人们对数字技术能力的认知,使“数字可供性”概念成为学界的关注焦点。然而,现有研究尚未

    提供完备的数字可供性定义,亦未明确论述其实现机制和结果,且缺乏系统性文献综述。从复杂性、整体性和前瞻性视角出

    发,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对1977—2023年间发表于国内外重要期刊的122篇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发现:(1)当

    前数字可供性研究可分为“功能”和“社会”流派;(2)这两大流派在理论基础、实现路径、影响因素、实现结果和依存关系方

    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又相互关联和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数字可供性概念内涵和知识框架。基于该框架,后续研究应:(1)从

    制度逻辑视角出发探索数字可供性的内涵和外延;(2)拓展创新、创业情境下的实现路径研究;(3)基于组态视角开展影响因

    素研究;(4)深入探究负面/异化实现结果的出现原因和应对措施;(5)利用网络分析技术探究数字可供性的依存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配置 如何影响城市高质量水平提升? ——来自长江经济带的证据
    唐 欣 许永斌 谢诗蕾
    2025, 46(1): 39-53. 
    摘要 ( 1 )  

    以2015—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配置提升城市高质量水平的作

    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具有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优化数据要素配置的双重效应。数字经济对城市高质量水平的影

    响从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到下游城市,其赋能效应渐趋弱化;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到生态层面,其赋能效应渐次

    降低;数字经济对数据传播共享和数据应用环境的优化效应更为显著。数据要素配置在数字经济提升城市高质量水平的过

    程中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其中数据传播共享和数据开发应用的渠道效应更为显著。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经济提升城市

    高质量水平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从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

    投资、居民数字素养培育、促进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等方面为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

    量发展提出可行的实践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价值共创过程研究: 基于多案例分析
    陈雯卿, 高延孝 曹 鑫
    2025, 46(1): 54-73. 
    摘要 ( 10 )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标准成为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技术标准联盟成为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

    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浙江省集成电路、数字安防、网络通信三类数字产业

    技术标准联盟作为案例对象,探讨其价值共创过程机理,结果发现:龙头牵引型技术标准联盟呈现丰富资源和技术创新导

    向,通过重构式资源组合和集聚性合作互动,升级产业技术标准、重构联盟竞争优势;场景驱动型技术标准联盟呈现柔性资

    源和市场需求导向,通过拓展式资源组合和开放性合作互动,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强化联盟竞争优势;平台共建型技术标准

    联盟呈现交叉资源和生态赋能导向,通过跨界式资源组合和赋能性合作互动,引领产业技术标准、延伸联盟竞争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区域 创新生态系统效能提升机制研究
    姜 红 盖金龙 杨静萱
    2025, 46(1): 74-89. 
    摘要 ( 20 )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是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针对更高维度的创新生态系

    统层面,数字化转型如何驱动系统变革进而促进效能提升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构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

    新生态系统效能研究的“3W1H”分析框架,基于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剖析了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生态系统效

    能的影响机理,并提炼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效能提升的核心机制。研究发现:(1) 创新生态系统的效能

    是由创新过程优化带来的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的变化结果,主要决定于系统的创新主体、创新网络以及创新范式;(2) 数

    字化与创新生态系统的耦合衍生了数据资源化和平台生态化特性,通过改变系统的创新结构和方式间接影响创新生态系

    统效能;(3) 数字化转型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具体机制表现为多主体协同、多元化生产、多维度开放、多行为控制、多

    过程激励、多轨道演化,这些机制的作用发挥是影响创新生态系统效能提升的直接因素。最后,研究还从评价体系的构建、

    发展路径的探索以及长期战略的科学谋划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构建高效能的区域创新生态

    系统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驱动还是内生变革? 科技型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杨博旭, 常馨之 王玉荣
    2025, 46(1): 90-108. 
    摘要 ( 3 )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的“必修课”,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机理尚不明确。研究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和动态能力理

    论,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融合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的影响要素,对科技型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进行了探索。结

    果表明,科技型企业一般数字化转型包括企业感知主动转型和市场推动被动转型两种模式。数字化转型特征存在产权性

    质的异质性,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典型的市场主导特征,为适应市场而选择转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表现出经济和

    社会双重属性,具有技术引领特征;外资企业基于全球视野和国际信息优势,对数字化转型进行超前布局。基于企业数字

    化转型的模式、特征和路径的异质性分析,研究总结出六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技术变革与经济增长
    王艳芳 邸春硕
    2025, 46(1): 109-121. 
    摘要 ( 7 )  

    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为探索解释这一问题,将整个社会经济分为家庭、物

    质生产、知识生产、人力资本生产等部门,且进一步将知识生产部门异质化为数字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生产两个子部门,由

    此构建起一个多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层面讨论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

    论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创新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赋能传统技术变革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只考虑数字技

    术创新部门的单方面发展,当传统技术生产部门不及时进行数字化转型,传统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进一步选用

    中国数据,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等方法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理论发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科技与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 实现路径研究: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例
    袁 野 祖 纯 尹西明, 陈 劲,
    2025, 46(1): 122-136. 
    摘要 ( 3 )  

    建设高水平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但鲜有研究揭示其内在理论逻

    辑和实现路径。为此,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例,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揭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高质

    量发展有机衔接的构成要素、传导机制、模式分类和驱动机理。以北京等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以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关键核心技术持续供给的发展模式;以深圳等为代表的场景驱动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场

    景驱动、产业牵引、企业主导、政府培育创新环境的发展模式;以重庆等为代表的政策驱动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国家

    战略为牵引,构建政策创新、政策调整、政策落实的高质量支撑模式。研究发现在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区域科技

    创新中心进程中,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六条:第一,以深化制度创新为抓手,统筹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第

    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第三,构建原始创新策源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第四,

    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第六,深入推进

    成渝双城协同,共建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慧城市试点与知识创新发展 ——基于空间DID的实证研究
    杨浩东 王高峰
    2025, 46(1): 137-153. 
    摘要 ( 2 )  

    作为数字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崭新模式,智慧城市影响逐渐渗透至科学领域,不仅冲击了研究范式,而且革新了治

    理方式。从理论上概述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知识创新发展的影响机理,基于资源基础观,提出基础效应、网络效应和配置效应

    三大作用机制。实证层面,手工整理了各城市科技论文发表、合作情况,依托于2000—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构成的面板

    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估计模型(空间DID)检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地区知识创新产生的影响。具体研究发现:(1) 智

    慧城市试点建设不仅促进了本地知识创新,而且提升了地理邻近地区的创新水平;(2)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增加地区财政科

    技投入、提升科技从业人数和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等基础效应机制,以及提升网络效应机制中的城市中心性和配置效应中的

    研发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地区知识创新发展;(3)虽然与地理邻近相比,合作邻近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创新溢出现象,但

    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地理空间邻近这一知识扩散渠道上;(4)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促进了区域整体知识

    创新收敛,且相比未试点地区,试点城市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双重网络特征对联盟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异质性合作情境视角
    廖杨月 余传鹏, 林春培
    2025, 46(1): 154-170. 
    摘要 ( 4 )  

    跨组织协同创新主导着联盟网络的形成和演化,为联盟创新绩效提升带来新动力和新机制,也赋能科技自立自强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文章引入超网络理论刻画联盟网络构型,结合社会网络理论构建双重网络特征影响联盟创新绩效的理论模

    型,并基于人工智能领域176025条专利授权大数据,采用社区发现算法识别出1228个协作联盟,使用K-Means聚类、分类与

    回归树算法探析不同合作情境下联盟创新绩效的潜在决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1)联盟异质性合作情境主要包括三种类

    型,即二元合作、类完全和完全合作以及复杂合作,与之对应的联盟双重网络结构和创新绩效差异化明显;(2)合作网络和

    知识网络不能单独驱动联盟创新绩效发展,但合作网络关系质量发挥着较为普适的作用,且联盟双重网络具备规模效应优

    势;(3)不同双重网络特征组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影响联盟创新绩效,协作联盟在二元、类完全和完全及复杂合作情境下分

    别适宜采纳“纵向优化”、“聚焦突破”与“颠覆创新”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电商商业模式抗拒的形成路径与机理 ——基于扎根理论与fsQCA的混合式研究
    王炳成 孙玉馨
    2025, 46(1): 171-184. 
    摘要 ( 6 )  

    社交电商方兴未艾,但近年来用户对该商业模式抗拒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了社交电商商业模式

    发展的积极方面,其对立面社交电商商业模式抗拒却少有学者触及。研究应用经典扎根理论提炼出了引发社交电商商业模

    式抗拒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应用必要条件分析(necessary condition analysis, 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以揭示社交电商商业模式抗拒的形

    成路径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负面口碑、认知失调、负面评价忧虑、被迫参与经历以及社交—消费分割偏好是引

    致社交电商商业模式抗拒的主要因素;(2) 上述5个因素均不能构成社交电商商业模式抗拒的必要条件,但较高水平的认

    知失调与社交—消费分割偏好在引致消费者社交电商商业模式抗拒中发挥着较为普适的作用;(3)社交电商商业模式抗拒

    由多因素组合引发,可分为“利益权衡型”“内外联动型”“负面经历触发型”以及“双轮推动型”共4条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复杂性下的组织创新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例
    李 鑫, 陈 玲
    2025, 46(1): 185-198. 
    摘要 ( 10 )  

    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关注的

    挑战。基于制度逻辑理论视角,分析了新型研发机构在制度复杂性下的创新机制。结果发现,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构建制

    度逻辑、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二元性,提升了组织对复杂制度环境的适应能力,获得了多维度的合法性支撑。组织

    的具体策略包括双重组织结构、决策机制脱钩、组织业务耦合、组织发展聚合等。新型研发机构的二元性有利于科学与

    商业的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成长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