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学学研究
    学科领域交叉性及对其测度的Φ指标
    ——以我国科学学研究领域为例
    陈赛君,陈智高
    2014, 35(05): 3-12.  DOI:
    摘要 ( 196 )  
    科学研究中的多领域交叉融合特征通常称被为领域交叉性。领域交叉性是一种由多种要素属性复合而成的复杂性质,但已有的领域交叉性指标缺乏对这些要素属性的全面考虑。在扩展Stirling多样性指标公式基础上,创建了综合各要素属性以定量刻画领域交叉性的[Φ]指标。通过1997—2012年我国科学学研究类(science of science research,SSR)4种代表性期刊载文的中图分类号数据,运用[Φ]指标分析了SSR领域交叉性的发展变化,发现总体而言近16年来我国SSR的领域交叉性日益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面向科研评价的学术关系可视化方法研究
    王有国1,刘玉琴2,汪雪锋1
    2014, 35(05): 13-18.  DOI:
    摘要 ( 146 )  
    针对目前科研评价中可视化技术应用的不足,改进传统合著关系可视化,融合文本关联关系可视化,并新建研究主体年代引证关系可视化,从学术关系构建和可视化角度综合考察被评价对象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作为现有评价方法的辅助手段,提出的可视化方法可用于特定领域科研工作者、机构、地区和期刊评价。在阐述了研究背景和过程后,以3D打印技术SCI论文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企业与专利流氓专利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研究
    张 健,梅 强,李文元
    2014, 35(05): 19-26.  DOI:
    摘要 ( 178 )  
    专利作为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其专利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侵犯,亟需借助中介组织的力量维护专利权益。专利流氓的适时而生改变了中小企业依赖法律手段的“防御型”专利管理战略,扩大了其专利管理渠道。为研究中小企业专利管理策略选择的内在决策机制,借助演化经济研究工具,构建中小企业与专利流氓交往策略的支付矩阵,并对策略选择进行动态稳定性分析和数值仿真模拟,演示不同数值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演化系统收敛于两种状态,一种为理想状态,另一种为“不良锁定”;针对“不良锁定”点找出相应对策,跳出“不良锁定”,引导中小企业向期望的方向演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政策作用下创新意愿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机理研究
    苏敬勤,耿 艳
    2014, 35(05): 27-34.  DOI:
    摘要 ( 210 )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意愿也变得至关重要,但大多数研究却忽视了创新意愿是如何转化为创新行为的以及创新意愿是如何构成的。为探究这一问题,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提出“政策感知—创新意愿—创新行为”模型,并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在政策感知作用下,创新意愿是如何转化为创新行为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创新意愿的具体构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资本增值的知识协同效益评价研究
    陈建斌,郭彦丽,徐凯波
    2014, 35(05): 35-43.  DOI:
    摘要 ( 144 )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价值链升级的瓶颈,团队知识管理水平是主要障碍之一。知识协同注重知识协作效率的提高,强调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值,是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的战略手段。探讨知识协同本质,从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增值角度度量知识协同效果,从知识协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角度度量知识协同的效率,构建了服务外包虚拟团队知识协同效益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因子分析对知识协同效益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验证,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技术创新中路径依赖及环境规制影响分析
    贾 军,张 伟
    2014, 35(05): 44-52.  DOI:
    摘要 ( 145 )  
    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推导以及采用2003—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区域内外绿色技术知识存量以及非绿色技术知识存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和非绿色技术研发路径依赖的影响。结果表明:(1) 区域内绿色技术和非绿色技术的路径依赖特征均较明显。(2) 绿色集聚水平越高,区域内企业越倾向于绿色技术创新。(3)环境规制显著抑制了区域内外非绿色技术知识存量的影响,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但同时也促进了非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效用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政府应当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以及合理政策引导才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绿色增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模型及仿真研究
    王国红,周建林,唐丽艳
    2014, 35(05): 53-63.  DOI:
    摘要 ( 149 )  
    将知识转移与社会资本相联系,兼顾知识转移的直接、间接效应,构建出具有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模型,并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内知识转移规律。结果表明:具有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能提升知识的转移效率和配置效率;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社会资本与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效率正相关;在演化初期,结构维、认知维、关系维社会资本与知识资源配置效率并非完全正相关,但随着演化进程,三者均对知识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正向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中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行业比较研究
    郭 兵
    2014, 35(05): 64-71.  DOI:
    摘要 ( 173 )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中低技术制造业的科技创新问题引起学者和政府的重视。用科技投入指标代替R&D指标,设置技术改造与引进相关指标,采用改进超效率DEA模型对上海中低技术制造业分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引入松弛变量分析探讨存在效率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行业技术创新投入效率差异明显但多为有效单元,只有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无效单元;技术创新效率低与投入产出结构有较大关系。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中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效应的影响
    ——协同机制和协同环境的双调节效应模型
    解学梅1,左蕾蕾1,刘丝雨2
    2014, 35(05): 72-81.  DOI:
    摘要 ( 143 )  
    基于长三角16个城市427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探讨了协同机制与协同环境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三个维度(战略联盟模式、研发外包模式、要素转移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协同机制的两个维度(成本利益分配机制、技术互补机制)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协同环境的两个维度(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破坏性创新与在位企业战略反应
    ——基于合法性视角的解释模型
    宋铁波,沈征宇
    2014, 35(05): 82-90.  DOI:
    摘要 ( 169 )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战略反应的解释模型,运用合法性机制解释在位企业面临破坏性创新的战略反应过程。研究认为:在位企业针对外部破坏性创新挑战的战略反应,取决于破坏性创新的外部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高低构成的不同情境。具体而言:当创新外部合法性与内部合法性均处于低水平时,在位企业选择关注行为;当外部合法性高且内部合法性低时,在位企业将被动参与破坏性创新;当外部合法性低且内部合法性高时,在位企业会积极推进破坏性创新;当内外合法性均高时,在位企业会主动参与破坏性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组织合法性视角的产业集群嵌入创业研究
    俞园园1,2,梅 强1
    2014, 35(05): 91-99.  DOI:
    摘要 ( 153 )  
    社会网络嵌入性和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合法性是组织社会学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将嵌入理论与合法性理论结合起来,以江苏省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集群为背景,研究了产业集群嵌入与组织合法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得到的理论模型显示,产业集群政治关系嵌入和商业关系嵌入促进了新创企业的创业绩效,而这种影响通过组织合法性传导,其政治关系嵌入使新创企业获取了管制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商业关系嵌入使新创企业获取了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并最终促进了新企业在产业集群内创业绩效的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功能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来自美国的实证测量
    张学文
    2014, 35(05): 100-109.  DOI:
    摘要 ( 147 )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产学研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基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与知识创业三大功能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开放科学与创业科学两大路径模型。并通过对美国50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实证测量,得出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大学科学、创业功能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路径的选择与大学的三大知识功能相匹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商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创新描述性框架
    ——基于技术与资本市场的创新
    刘 伟,黄紫微,丁志慧
    2014, 35(05): 110-119.  DOI:
    摘要 ( 207 )  
    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孵化器近年来呈现出具有投资功能的商业化运作趋势。创业企业需求的变化促使孵化器需要商业模式创新。孵化器的价值主张由平台提供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和企业生产者,为技术与资本市场生产创意项目或公司。基于技术与资本市场对创业企业需求的变化,从商业模式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基于技术与资本市场的商业孵化器商业模式核心要素及相应的描述性分析框架,并以创新工场、张江孵化器、清华科技园和联想之星等国内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孵化器为案例呈现了各核心要素的创新路径。最后以美国Y Combinator的商业模式描述了商业孵化器如何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纵向案例扎根分析的低成本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蔡瑞林1,2,陈 圻1,陈万明1
    2014, 35(05): 120-129.  DOI:
    摘要 ( 185 )  
    企业创新实践产生了低成本创新的憧憬,但目前低成本创新尚未成为成熟的构念。以双星集团和宜家家居作为典型案例,运用Strauss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案例企业开展纵向研究,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三个步骤,分析案例企业低成本创新的具体举措,尝试构建低成本创新的路径模型。界定了低成本创新的内涵,并且发现低成本创新是技术、设计、市场、组织等传统管理要素变革的整合,且四种路径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相对重要性不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扎根理论的孵化器商业模式演进机制研究
    马凤岭1,陈 颉2
    2014, 35(05): 130-136.  DOI:
    摘要 ( 186 )  
    孵化器的创新性活动是其商业模式形成及变化的根本动力。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某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形成及演化这一复杂而动态的过程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推动商业模式发生演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孵化器的创新性活动可以分为组织变革、价值链改进、网络位置改进、制度创业四类,这四类活动推动着孵化器由单一商业模式向复合商业模式演进,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孵化器的功能演化和快速成长的机制研究
    刘 刚,李强治
    2014, 35(05): 147-155.  DOI:
    摘要 ( 134 )  
    孵化器作为发展创新经济和培育内生增长能力的战略工具已经在我国广泛发展。作为创新创业活动并不活跃的后发国家,中国却成为世界上孵化器发展最快的国家,并展现出先慢后快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天津孵化器发展的案例研究,从适应性演化视角构建了解释我国孵化器特殊成长路径的理论模型。模型从事实逻辑出发,揭示了我国孵化器发展的内在约束机制和内在爆发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孵化器的功能演化和快速成长是多元经济主体不断适应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产生的涌现现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基于京津4家企业的一项探索性分析
    粟 进,宋正刚
    2014, 35(05): 156-163.  DOI:
    摘要 ( 158 )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深度访谈,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的案例,对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企业家精神、研发能力、市场需求与竞争、政府政策与法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4个关键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模型,并指出了理论贡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R&D人员绩效特征实证研究
    张光进,张士菊
    2014, 35(05): 164-171.  DOI:
    摘要 ( 123 )  
    对R&D人员分类考评是管理界近年来的基本观点,但分类考评的量化依据还比较薄弱。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六个绩效属性要素来反映R&D人员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两个方面的特征,对访谈案例的内容分析验证了绩效属性要素的信度和效度;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表明,以访谈案例中独立分析单元为题项的绩效属性量表满足测量要求;并对三类R&D人员绩效属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环境下领导行为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罗瑾琏,门成昊,钟 竞
    2014, 35(05): 172-180.  DOI:
    摘要 ( 149 )  
    根据创造力相关理论,从团队层面探索在动态环境下领导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机理。在理论上构建了魅力型领导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模型,提出魅力型领导、集体效能感、团队自省、环境动态性和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假设关系;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524名研发团队员工及其主管进行调查,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以上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创造力显著正相关,集体效能感和团队自省在两者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环境动态性在两者间起调节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的意义,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