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基于论文下载数据的科研新趋势实时探测与追踪
    王贤文,毛文莉,王 治
    2014, 35(04): 3-9.  DOI:
    摘要 ( 217 )  
    以往的研究趋势分析都是通过对已发表文献进行回溯研究,较长的时间滞后周期使得分析的结果往往已是过去的研究趋势。提出一种新的思路:科研工作者如果在思考某一问题,会从科学文献数据库中搜索和下载相关文献;通过获取研究者正在下载的科学文献信息,可以反过来判断科学家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主题。提出追踪科学研究趋势的一种新方法:基于科学文献被下载的即时信息,辅以科学文献在社交媒体中被关注的信息,实时追踪某一领域的研究趋势、挖掘研究热点、探测研究前沿。构建网络环境下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和智慧的科研新趋势挖掘DIKW模型。基于该模型,以计算神经学为例,构建该领域科研新趋势的知识挖掘框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的创新支持政策有效吗?
    ——基于珠三角企业的实证研究
    曾 萍,邬绮虹,蓝海林
    2014, 35(04): 10-20.  DOI:
    摘要 ( 226 )  
    在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支持、企业创新与动态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珠三角地区173家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政府支持方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财税政策支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管理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环境建设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管理创新的影响不显著。(2) 财税政策支持不会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3)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动态能力均有积极的影响。技术创新在创新环境建设促进动态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由此说明,政府需要大力改革目前惯用的“甄选出部分企业给资金、给土地以及给政策”创新支持政策,尽量缩减财税政策支持的范围而强化创新环境建设,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推动创新区域及创新国家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学研究
    新科学经济学的发展与前景
    陈 光
    2014, 35(04): 21-25.  DOI:
    摘要 ( 212 )  
    随着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渗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趋势:使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这一趋势与20世纪50年代早期科学学理论体系中包含的科学经济学大相径庭。试图在科学学理论体系下,简述这一“新科学经济学”的发展情况,并结合近几年 “科技政策学”的发展,对“新科学经济学”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非理性因素在科研过程中对认知价值偏离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研究
    周文泳,胡 雯
    2014, 35(04): 26-34.  DOI:
    摘要 ( 176 )  
    科研人员非理性行为对科研结果产生的负面作用有待深入研究。在前期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三个理论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推断统计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和修正,得到了非理性因素对认知价值偏离影响差异性的三个结论:(1) 不同非理性因素在科研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非理性因素对实验验证阶段的影响较大;(2) 认知型因素在建立假说和设计实验阶段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性;(3) 调节型因素在提出问题和实验验证阶段对认知价值偏离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蚁群群体智能理论的创新政策扩散研究
    吴尤可1,王 田2
    2014, 35(04): 35-40.  DOI:
    摘要 ( 159 )  
    创新型政策的采用和普及体现群体交流和互动。简单的个体行为经过一定过程可以使整体变得有序,而蚁群群体智能理论研究的是群居性生物通过协作表现出的宏观智能行为特征。因此,可从蚁群群体智能理论视角出发研究创新型政策。首先,在解释创新政策的扩散方式方面,有类似蚁群群体智能的行为特征和决策方式。其次,在政策普及过程中,如遇到类似蚁群群体迷失的情况,蚁群群体智能理论亦可提示采用何种方法解决这个政策扩散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技术省际交易空间分布模式及前后向关联
    马艳艳,孙玉涛
    2014, 35(04): 41-49.  DOI:
    摘要 ( 172 )  
    采用技术省际交易选择指数,分析中国技术省际交易空间分布模式及前后向关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输出中心是北京,技术吸纳中心是江苏和广东,而技术交互中心是上海;北京技术输出空间分布具有全国覆盖、重点突出、由南向北逐步集中的分布特点,江苏和广东的技术吸纳空间分布模式呈现相反的态势;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先行发达地区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技术输出意愿,但科技和经济后发追赶地区具有很强的技术吸纳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中美比较研究
    刘 芳1,张 晨1,朱卫东2,彭 杰3
    2014, 35(04): 50-56.  DOI:
    摘要 ( 18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科研项目投入是保障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资金来源,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成为科学基金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中美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规定、内涵界定、核算模式及监督机制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发现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管理规定不完善、内涵界定不完整、间接费用的核算与结余经费管理不科学以及监督部门行使内部管理职能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决策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知识转移风险识别研究
    李柏洲,徐广玉,苏 屹
    2014, 35(04): 57-65.  DOI:
    摘要 ( 193 )  
    风险识别是企业知识转移风险控制的前提,也是保证知识转移成功的基础。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基于WSR的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研究框架,提炼影响知识转移风险的六个主范畴:知识特性、知识转移过程、知识发送方、知识接收方、主体距离、主体关系,并对核心范畴与主范畴间关系、主范畴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阐释,最后进行理论饱和检验,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大发明创造的技术多元化特征更明显吗?
    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
    2014, 35(04): 66-73.  DOI:
    摘要 ( 179 )  
    探索重大发明创造的技术多元化特征,有助于把握重大发明创造的规律、推动突破性创新活动的进行。选取《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符合设定条件的专利数据,采用技术共类分析方法,分别以高被引、中被引和零被引专利代表不同层次的发明创造技术,通过四项指标探测重大发明创造是否具有更加明显的技术多元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三项指标验证了这个研究假设。就单项专利技术的R&D研发活动而言,技术多元化更有可能产生重大发明创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知识创新涌现分析
    韩 蓉1,2,林润辉1,2
    2014, 35(04): 74-79.  DOI:
    摘要 ( 196 )  
    以自组织理论及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分析知识创新涌现与知识创新系统的行为规律,提出微创新迭代演进的理念,论述自组织结构下知识创新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特征,构建测度系统知识创新分布的创新熵,并阐述本研究对知识创新系统实施自组织管理的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专利分析的产业共性技术识别方法研究
    黄鲁成,张 静
    2014, 35(04): 80-86.  DOI:
    摘要 ( 188 )  
    目前对共性技术的识别研究,多集中于利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相对较少,尤其是利用专利信息分析进行共性技术识别的成果更少。在对共性技术重新定义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由综合文本挖掘、德温特手工代码共现、专利引用确立的共性技术识别方法框架。该框架通过三个不同的评估视角,即技术基础性评估、技术应用范围评估及技术效益评估,逐步识别共性技术的三个特性,最终筛选出产业共性技术。将该方法应用于锂电池领域共性技术识别,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场导向与组织创造力
    ——技术知识、市场知识的获取路径分析
    白 杨1,2,刘新梅1,韩 骁1
    2014, 35(04): 87-95.  DOI:
    摘要 ( 163 )  
    基于投入—过程—产出的研究范式,对市场导向影响组织创造力的知识获取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相互关联条件下,市场导向的三个维度获取知识的种类有所不同,以及市场导向的三个维度在提升组织创造力过程中对外部知识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知识型服务获取影响制造企业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周 丹1,魏 江2
    2014, 35(04): 96-103.  DOI:
    摘要 ( 166 )  
    知识型服务获取作为一种开放式创新行为,受到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重视。基于资源基础观,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法分析知识型服务获取作用于制造企业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结果表明:知识型服务获取有利于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这种作用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两种资源活动来传导。知识型服务获取的两种方式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不同。其中,知识型服务购买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作用于制造企业创新,而制造企业—知识型服务机构合作则主要通过资源重新组合作用于制造企业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协同创新的我国“拜杜规则”再设计
    骆 严1,焦洪涛2
    2014, 35(04): 104-110.  DOI:
    摘要 ( 149 )  
    我国“拜杜规则”旨在解决财政性科技投入所形成的R&D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与管理问题,但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上尚未实现其立法预期与制度功效,亟待有针对性地进行再设计。再设计的关键在于解决目标再定位问题,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抽象目标赋予时代内涵,定位于协同创新这一可操作、可检验、可执行的具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从主体协同、利益取向协同、资金链协同三个层面构建协同体内主体间的知识产权利益协同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盟组合多样性对技术创新路径的影响研究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跨案例分析
    余菲菲
    2014, 35(04): 111-120.  DOI:
    摘要 ( 204 )  
    综合运用资源依赖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旨在探索联盟组合多样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影响的内在机制。通过对达安基因、双鹭药业和海翔药业三家中小型医药型企业的纵向性多案例比较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 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结论类似,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联盟组合多样性越高,其技术创新成果越丰富;(2)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创立背景与基础的差异会影响其创业初期对联盟伙伴对象的选择,进而影响联盟经验的积累,最终会影响到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系统演化过程研究
    吴 雷
    2014, 35(04): 121-128.  DOI:
    摘要 ( 185 )  
    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的系统演化过程既是一种转换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作为转换活动过程,它是创新系统对外部环境刺激感知到内部反应的动态反馈循环过程,包括创新系统演化中的渐变与突变过程以及涌现过程;作为一种结果,它是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瞬间状态。基于协同学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思想,从宏观层次,科学地剖析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系统演化过程,研究其转换过程及其特定结果;同时深入探讨演化过程中的分岔与突变过程和涌现过程,研究细微之处,得出其演化轨迹的特征,揭示其演化机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守门者与我国开放式产业集群的构建
    ——基于“本地溢出—全球管道”模型的案例研究
    郑 准1,王炳富1,王国顺2 
    2014, 35(04): 129-135.  DOI:
    摘要 ( 173 )  
    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普遍面临“锁定”困境。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企业异质性假设,从集群中一类重要的异质性主体——集群中的“知识守门者”出发,并认为产业集群应以知识守门者为核心,充分发挥“知识守门者”的知识转译、知识扩散和知识创造三大功能,从而构建产业集群的“本地溢出—知识守门者—全球管道”机制,以实现产业集群内外双向互动的开放式升级。最后,结合长沙新材料产业集群进行了案例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资源依赖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权力的形成研究
    郭献强1,2,党兴华1,刘景东1
    2014, 35(04): 136-145.  DOI:
    摘要 ( 192 )  
    知识权力是个体企业对网络中知识资源流动的控制力以及对网络中知识资源的占有而产生的对其他企业经营和决策行为的影响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源依赖视角下资源依赖—权力的系统分析,研究了知识权力产生的基本要素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以及动力要素知识能力和关系能力对企业知识权力形成的作用机理。对西安市高新区183家高科技企业创新网络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和关系资源对知识权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企业的知识能力和关系能力在其中起着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关系能力在企业知识权力形成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是共识还是边界概念:基于扎根理论对学术期刊中“孵化器”的定义分析
    王路昊1,2
    2014, 35(04): 146-153.  DOI:
    摘要 ( 212 )  
    旨在通过划界工作讨论科技政策中的基本概念“孵化器”在学术话语中的本质属性问题。通过对五本科学学类期刊的扎根理论分析,发现“孵化器”在学术期刊中并非是一种共识。原因在于,学术话语呈现出的概念界定远比官方话语更加纷繁,并具体表现为以“辩护型”为特征的“立足国情”范畴和“仲裁型”为特征的“引入国外”范畴两种。引入了“身份”变量后则发现“孵化器”也不是一种边界物,因为学者身份下的话语呈现依然很大程度上重合于政府身份下的话语。这表明了边界物存在的前提——异质化的社会世界——并不存在。故而,社会世界的扭曲乃是科技政策咨询中专家身份困惑的根源,亦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
    肖 挺1,2,聂群华2, 刘 华1
    2014, 35(04): 154-162.  DOI:
    摘要 ( 176 )  
    众多学者发现,浅度的服务化水平对制造企业的绩效存在消极的影响,即引发“服务化困境”问题。以我国制造企业分行业2003—2011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一困境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四个分行业的“服务化—绩效”曲线都出现了服务化困境的谷底拐点,但不同的是,食品饮料加工与纺织品制造行业曲线走势为U型,而交通工具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曲线呈现“马鞍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体系构建与要素评价
    吴  瑶,葛  殊
    2014, 35(04): 163-170.  DOI:
    摘要 ( 188 )  
    从商业模式的视角出发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商业模式的要素(价值主张、收益机制、价值链、价值网络、竞争战略、目标市场),并结合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特点,将要素分为概念类和财务类;然后,构造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两层次商业模式体系。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构建的商业模式体系对宁波国家级孵化器进行分析和关键要素的评价,并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绩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基于层次结构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视角
    柳 森,贾建锋
    2014, 35(04): 171-180.  DOI:
    摘要 ( 181 )  
    针对既有R&D人员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在竞优思想指导下,提出一种基于个体优势特征识别的R&D人员绩效评价方法。该方法面向层次结构指标体系,按照理想点效用模式,采用2-范数意义下距离,从最有利于展示每个R&D人员绩效的角度逐层识别其个体优势特征结构,并据此逐层进行个体代理评价和民主代理评价。最后,以某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了方法的应用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