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政府资金补偿对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作用机理研究
    王朋举,叶建木,罗娟
    2014, 35(01): 3-8.  DOI:
    摘要 ( 313 )  
    :科技创新失败项目客观存在,但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鼓励企业再创新行为,政府对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补偿是必要而迫切的。在探讨创新补贴与创新失败补偿关系的基础上,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分析了政府给予企业科技创新失败项目资金补偿的必要性,发现政府资金对创新失败项目的补偿效用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有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社会福利最大时的政府资金最优补偿系数,为政府进行资金补偿提供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R&D经费投入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估研究
    郭际1,叶卫美1,吴先华1,袁迎蕾2
    2014, 35(01): 9-15.  DOI:
    摘要 ( 332 )  
    以投入产出表的分配系数、消耗系数和列昂捷夫逆矩阵为核心,提出了关联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完全经济效益的概念和算法。以我国2007 年42 个行业R&D经费投入为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得到了以下结论:(1) 由于产业经济系统内部的关联性,R&D经费投入带来的关联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完全经济效益值较大,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 传统的R&D经费投入对象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带来的间接和完全经济效益增幅偏低,未来应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房地产、建筑等行业倾斜,拓展R&D经费投入的对象范围、提高R&D经费投入的质量,最终提高R&D经费投入给社会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40个国家1982—2010 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吴芸
    2014, 35(01): 16-22.  DOI:
    摘要 ( 285 )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都重视科技创新,加大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但是,政府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缺乏专门的、跨国跨时间段的考察。提出“政府科技投入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科技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研究议题,分析40 个国家1982—2010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异方差稳健型固定效应模型三种模型的估计。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政府科技投入显著促进科技创新;政府用于促进科技创新的科技投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尚需改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科学基金信息公开需求研究
    郑烨,胡春萍,阎波,吴建南
    2014, 35(01): 23-32.  DOI:
    摘要 ( 280 )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公开的内容为考察对象,针对四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调研,以明确利益相关者对科学基金信息公开的需求类型、需求内容及需求数量。研究结果表明:(1) 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类型集中体现为现实—长远型,而项目申请者的需求类型为现实—近期型,课题参与者的需求类型为现实—长远型,科技界公众和基金管理人员的需求类型分别表现为潜在—长远型和现实—长远型;(2)项目资助类信息的需求数量要远远高于组织管理类信息的需求数量,具体地,项目资助类信息居前三位的是:项目评估、项目实施和项目指南,而组织管理类信息位居前三位的是:机构设置、组织目标、技术与信息;(3)所有利益相关者认知程度最高的六类信息是:发展规划、项目指南、项目评审、项目实施、组织目标和机构设置,这些信息是今后需要重点推进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R&D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
    ——基于多维行业异质性的经验分析
    李永,孟祥月,王艳萍
    2014, 35(01): 33-41.  DOI:
    摘要 ( 350 )  
    对政府资助企业R&D绩效的考察可能由于忽略内生性、行业异质性等而产生偏差。选择2003—2010 年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3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基于多维行业异质性视角,考察政府R&D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R&D资助带动了企业R&D投入增长,但直接资助的绩效由于未考虑内生性而被整体高估,并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研发强度越高,企业规模越小,资助绩效越好。而研发强度高、国资比重低的行业具有更高的创新产出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技术生态的新技术涌现研究
    毛荐其1,徐艳红1,
    2014, 35(01): 42-48.  DOI:
    摘要 ( 297 )  
    基于技术生态理论和“涌现”理论,在揭示“涌现”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技术系统具有涌现新技术的特性;分析了生境变化和技术间相互作用两种内外作用力对新技术涌现的影响,以及新技术进入技术生态系统后带来的影响和作用结果。最后,以移动通信1G到2G的发展为例,分析总结了新技术涌现的过程。从微观角度对技术生态系统中新技术的涌现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把握新技术涌现规律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技术自立:一个探索性讨论
    孙喜1,2
    2014, 35(01): 48-56.  DOI:
    摘要 ( 292 )  
    为理解技术学习对中国工业发展的意义,将技术自立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学习,并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技术自立的内涵。其中,特别强调了本土企业的自主产品开发对学习外国技术和塑造追赶者与领先者之间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技术政策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自立的经验教训,指出在三段论式的技术政策下,引进技术在技术上的失败和经济上的破产成为中国技术自立和工业竞争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简要讨论了技术自立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与非高校上市公司专利技术扩散网络模型
    孙德忠1,周荣2,喻登科2
    2014, 35(01): 57-65.  DOI:
    摘要 ( 278 )  
    以2012 年我国10 家高校上市公司的专利技术扩散现状分析为基础,从复杂网络视角分别构建专利技术扩散的Bass、MI和SW三种网络模型,进而选择8 家高校上市公司和非高校上市公司进行配对比较分析,并应用CurveExpert软件进行网络模型拟合。网络参数比较分析后得出以下重要结论:复杂网络模型能用于描述专利技术扩散过程;高校上市公司要比非高校上市公司的专利技术扩散网络更加完善;不同高校上市公司的外部因素影响力可能是促进或制约作用;高校上市公司和非高校上市公司都会受到较大的内部影响,而且高校上市公司比非高校上市公司的内部影响要大;高校上市公司更倾向于以亲密型为主的研发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稳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集群企业创新类型的影响
    ——知识搜寻的中介效应
    王雷,姚洪心
    2014, 35(01): 66-74.  DOI:
    摘要 ( 281 )  
    以知识搜寻为中介变量,构建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集群企业创新类型的概念模型,基于绍兴纺织业集群的实证检验表明:(1)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负相关,与集群企业模仿创新正相关。(2) 知识搜寻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集群企业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其中,宽度搜寻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集群企业自主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深度搜寻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集群企业模仿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惯性对后发国家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作用分析
    王鹤春1,2,苏敬勤2,曹慧玲2
    2014, 35(01): 75-84.  DOI:
    摘要 ( 292 )  
    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家电制造企业引进型管理创新的管理实践,对管理创新中认知惯性、学习惯性以及组织惯性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管理创新引进的不同阶段,不同维度惯性所起作用不同。认知惯性是管理创新引进前期的主导惯性,主要通过企业家警觉、知识搜索、企业家意图、成功欲等体现;学习惯性在管理创新引进的执行期起关键作用,企业通过学习惯性完成资源的获取,实现组织对资源的控制以及内部化过程,是组织实现引进型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组织惯性在引进后期起主导作用,是组织在原有知识体系模式的基础上,对新的管理创新实践和理论的吸纳。最后,提出了引进型管理创新过程的三维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模块化界定与测度
    范志刚1,刘洋2,赵江琦3
    2014, 35(01): 85-92.  DOI:
    摘要 ( 301 )  
    目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模块化测度的视角并不统一,适用对象过于单一,给服务模块化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模块化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整合产品视角和过程视角,提炼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模块化与制造业产品模块化、其他服务行业服务模块化的区别,进而系统地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服务模块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模块化文献,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模块化的核心构成要素——模块自律性和界面标准性。最后借鉴并整合测量其他行业模块化的问卷,提出测度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模块化的量表,并予以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信息产业R&D机构落户内陆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对内陆R&D环境的满意度调查
    邢乐斌,李君
    2014, 35(01): 93-99.  DOI:
    摘要 ( 274 )  
    电子信息产业R&D机构代表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最高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对构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作用巨大。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以打造内陆R&D中心集聚高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了包含30 个因素的指标体系。基于对内陆R&D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利用127 份有效问卷的样本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测度出对电子信息产业R&D机构落户内陆具有高度相关且促进作用较大的10 个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主要因素的重要程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家长式领导对团队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领导才能的潜在调节作用
    高昂,曲庆,杨百寅,赵小染
    2014, 35(01): 100-108.  DOI:
    摘要 ( 319 )  
    立足于华人社会有关领导者“德才兼备”的传统观念及状态特征理论,从团队效能视角发掘潜在作用机制,在团队层面探讨了家长式领导的有效性。基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139 个团队的数据调研结果发现:威权领导行为对团队绩效存在负向影响;仁慈及德行领导行为对团队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团队效能中介家长式领导的影响机制,当领导者展现出较强才能时,威权领导行为对团队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研究
    ——基于21 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分析
    程贵孙1,2,朱浩杰1
    2014, 35(01): 109-116.  DOI:
    摘要 ( 303 )  
    利用1998—2010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1 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建立一个可估计的理论模型对影响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从业人数、出口交货值和国企产值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有显著的负效应,而行业总产值规模、R&D经费投入和研发新产品产值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归企业基于二元网络的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
    ——一个跨案例研究
    张枢盛,陈继祥
    2014, 35(01): 117-125.  DOI:
    摘要 ( 296 )  

    技术创新是海归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对海归企业的发展机制特别是技术创新机理缺乏研究。结合中西方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对四个典型海归企业的案例分析,认为国外社会网络和国内社会关系网络通过组织学习促进了海归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绩效,而且国外社会网络是海归企业所独有的竞争优势所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演化:不确定性和跃迁
    蒋珩
    2014, 35(01): 126-131.  DOI:
    摘要 ( 344 )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向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化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存在多种不确定性,表现为:系统在资源禀赋、资金、技术、政府政策、产业链配套等外界控制变量的作用下,自组织机制作用使系统微观层面各子系统之间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出现若干个系统失稳的临界点和失稳之后的分支途径。在技术创新转化为原型产品后,系统如能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在主导设计的竞争中胜出,其宏观结构将发生突变,系统状态将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跃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趋势已不可逆。反之,产业发展停滞或夭折。鉴于此,政府应有选择地制定扶持政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团队经验异质性对进入战略创新的影响:创业学习的调节作用
    杜海东
    2014, 35(01): 132-139.  DOI:
    摘要 ( 280 )  
    作为一种重要初始条件,创业团队先前经验异质性如何影响进入战略创新的研究明显不足。基于152 份珠三角地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作经验异质性对进入战略创新的影响,与创业团队采取何种创业学习方式密切相关。(1) 创业团队采取认知学习方式,其行业经验异质性对产品/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将明显增强;其职能经验异质性对交易结构创新的影响,将从可以忽略不计到有较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2) 创业团队采取经验学习方式,其行业经验异质性对产品/服务创新的影响作用几乎没有变化;其职能经验异质性对交易结构创新的影响有微弱改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研发创新:被忽视的中小企业创新另一面
    郑刚1,刘仿1,徐峰2,彭新敏3
    2014, 35(01): 140-146.  DOI:
    摘要 ( 328 )  
    传统创新研究把研发(R&D)视为企业创新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广大中小企业所进行的一些并非基于研发的多样化创新活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与企业创新实践表明:研发并非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主要和唯一的方式,不进行研发也可以创新并取得很好的创新绩效。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对非研发(non-R&D)创新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初步总结出四种典型的非研发创新模式。最后,通过天语手机案例加以初步验证。研究认为,非研发创新是我国大量不具备正式研发机构和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低成本、有效的创新途径,但却被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创新政策长期所忽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初创小微型企业员工多样性与个人创新行为
    ——一项跨层次的实证研究
    邓渝1,2,范莉莉2
    2014, 35(01): 147-154.  DOI:
    摘要 ( 302 )  
    以初创阶段的小微型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企业层次的变量——企业员工异质性与个体层次的变量——感知信息差异对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481份员工调查问卷的跨层次分析表明,感知信息差异对个人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员工异质性程度与个人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企业员工异质性在感知信息差异与个人创新行为的关系中起到正向的跨层次调节作用。最后,探讨了研究结论的意义、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型员工职业成长与离职意愿
    ——组织认同和专业认同的调节作用
    袁庆宏,丁刚,李珲
    2014, 35(01): 155-164.  DOI:
    摘要 ( 344 )  
    研究职业成长对知识型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识别组织认同和专业认同对职业成长与离职意愿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对200 余名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调查,采用层级回归分析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组织认同在职业成长与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在高组织认同条件下,职业成长对离职意愿的影响较小;在低组织认同条件下,职业成长对离职意愿的影响较大。组织认同与专业认同的交互在职业成长与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中也起到调节作用,在低组织认同、高专业认同条件下,职业成长对离职意愿的影响最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成员交换、内部动机与员工创造力
    ——工作多样性的调节作用
    江静,杨百寅
    2014, 35(01): 165-172.  DOI:
    摘要 ( 347 )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但对于两者作用机制的研究却还处于探索阶段。通过204 对直接领导与员工的配对问卷调查,实证研究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尤其是内部动机的中介作用与工作多样性的调节作用。通过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证实了领导—成员交换、内部动机与员工创造力显著正相关,内部动机在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创造力两者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工作多样性在领导—成员交换与内部动机之间起缓冲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任务特征的调节作用
    张子源1,赵曙明2,周路路3,秦伟平4
    2014, 35(01): 173-180.  DOI:
    摘要 ( 315 )  
    如何有效提升团队创造力,继而实现组织创新,正日益成为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基于团队认知的视角,从团队协调机制出发,实证考察了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过程以及任务惯例化和任务互依性对这一过程的调节效应。以25 家企业的95 个跨职能团队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当任务惯例化程度越低或者任务互依性程度越高时,这种正向影响的效果越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