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普赖斯逝世30周年
    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纪念普赖斯逝世30周年
    刘则渊1,梁永霞1,2,陈 悦1
    2013, 34(12): 3-9.  DOI:
    摘要 ( 344 )  
    2013年9月3日,是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逝世30周年纪念日。普赖斯在科学史、科学学、科学计量学及科学引文网络领域成就卓著。以WoS收录的普赖斯论文和引用其论著的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多视角引文网络分析的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普赖斯的学术成果及其国际影响进行分析,展现出普赖斯广泛的研究兴趣和不倦的探索精神,其影响范围广阔而持久,辞世后30年间引用仍居高不下,彰显了其理论的可发展性、高度的实践性以及学术的永久魅力。普赖斯在中国科学计量学、科学史、科学学及科学社会学等领域亦有广泛的影响。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对普赖斯的科学学理论著作与贡献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与技术波动的涨落
    德里克·普赖斯[著] 朱晓宇[译] 王贤文[校]
    2013, 34(12): 10-12.  DOI:
    摘要 ( 314 )  
    本文发表于1976年8月25—27日在加州伯克利举办的“科学史的定量方法国际研讨会”上。被收入《走向科学的量度》(Toward a Metric of Science)一书而成为其中的一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基于区域专利视角的科技政策作用分析
    潘 鑫1,王元地2,金 珺3
    2013, 34(12): 13-21.  DOI:
    摘要 ( 348 )  
    利用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市在30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采取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后各地区科技实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判断政策是否对不同后发科技地区起到了相同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政策对不同地区的作用不尽相同;对具有不同科技基础的科技区域,科技政策的作用不同步,即科技基础较好的后发地区率先实现科技追赶,随后才是科技基础较差的区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创新过程中知识转化与科技政策学研究
    杨国梁1,刘文斌2,徐 芳1,郑海军1,李晓轩1
    2013, 34(12): 22-28.  DOI:
    摘要 ( 316 )  
    科技政策学(SoSP)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科技政策研究的科学性,为建立一个基于证据的科技决策系统提供依据。科技政策的制定依据涉及面很广,包括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现行政治运行逻辑、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从知识创新过程的角度出发,形成了知识创新过程的概念模型,并据此展开SoSP的研究内容。其中,知识转化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之一。SoSP在知识转化阶段的研究工作可以从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展示、态势描述、规律的探索、绩效的比较和异常的分析等方面开展,具体可从3E的角度进行考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转化阶段的SoSP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若干研究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同行评议研究进展
    姜春林,张立伟,孙军卫
    2013, 34(12): 29-36.  DOI:
    摘要 ( 327 )  
    同行评议是学术界保证科研质量的重要方式,是维持科学系统良性运行的调节器。同行专家是学术界的“守门人”。首先,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SSCI中1996—2013年收录的1275篇同行评议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找出国际同行评议研究的热点,并对研究热点的进展展开分析。其次,对引文分析中找到的重要文献进行重点解读。研究发现,同行评议的研究热点由注重评议的可靠性、质量、公正、道德和伦理等问题向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文献计量工具,特别是开放存取平台应用,以及提高评议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方向转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中公共部门技术获取机制比较研究
    王 露,仲伟俊,梅姝娥
    2013, 34(12): 37-44.  DOI:
    摘要 ( 324 )  
    公共部门在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中利用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来进行技术获取,可以提高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水平,同时也可以带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对公共产品技术创新过程中,公共部门技术获取的研发竞赛机制和谈判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机制下公共部门的收益,进而讨论了两种机制选择的边界条件,为公共部门在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中技术获取机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布式创新过程中企业间知识治理
    ——基于多重概念模型与相关命题的研究
    叶江峰,任 浩,陶 晨
    2013, 34(12): 45-54.  DOI:
    摘要 ( 333 )  
    分布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间技术创新模式,对于提高创新质量和缩短研发周期具有积极影响。基于创新知识的流程观,解构分布式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对创新过程中各节点的异质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知识进行治理。研究表明,异质知识分工是分布式创新的基础,联盟管理能力和关系嵌入强度交互影响分布式创新绩效;关系产权制度在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分布式创新绩效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多层次知识整合与分布式创新绩效的关系。构建了动态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创新过程中企业间知识治理的概念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网络特征对创新产业集群成长的影响研究
    ——以珠三角地区信息服务产业为例
    胡 平,邵 鹏,温春龙
    2013, 34(12): 55-62.  DOI:
    摘要 ( 307 )  
    在产业集群和社会网络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 “企业—行业”隶属网络,研究集群网络特征对创新集群成长的影响。通过珠三角地区信息服务业集群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软件著作权的增加、整网规模的扩大、R&D投入占比的提高、政策推出对产值增长和就业增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群内企业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有效提升网络内部信息的传播扩散效应;整网密度的提高会促进集群网络小世界的形成,却不能带来产值和就业的增长;群体中心性的提高会削弱小世界特征的形成,抑制产值和就业的增长;软件著作权、产值和个网规模的增加均对整网规模的扩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研究
    王 斌,谭清美
    2013, 34(12): 63-68.  DOI:
    摘要 ( 325 )  
    产业创新平台是产业创新领域一个新兴的创新工具,对促进产业创新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理,将结构体系分为四个方面:研发体系、环境体系、外围支撑体系、产业化体系,并对其组成内容进行细化,由此构建了产业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中,除投入、产出要素外,产学研结合、政府规制、人文环境等软要素也被包含进来。在参考季节比率分析方法基础上,对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分值和权重进行设定,并用方差比较法对指标分值进行调整处理。经过样本分析,该方法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维专利密度视角下的产业创新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姜 南
    2013, 34(12): 69-77.  DOI:
    摘要 ( 279 )  
    对多维专利密度视角下的产业创新活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产业发明专利密度、专利密度、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密度与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密度的影响因素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关联的地方体现在:新产品的活动情况对所有类型的产业专利密度的影响都比较高;不一致的地方体现在:产业人员素质对专利密度、发明专利密度、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密度影响显著,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密度影响不显著;研发人员投入对专利密度、发明专利密度和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密度影响显著,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密度影响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与企业创新
    ——基于累积创新视角
    许  春
    2013, 34(12): 78-86.  DOI:
    摘要 ( 296 )  
    大学技术转移;专利;企业累积创新;企业互补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MATEL-ANP的产学研集成创新评价研究
    ——以大连双D港企业为例
    唐丽艳,周建林,王国红
    2013, 34(12): 87-96.  DOI:
    摘要 ( 359 )  
    针对产学研集成创新测度与评价问题,构建产学研集成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DEMATEL-ANP的产学研集成创新评价模型,即运用DEMATEL方法确定指标间彼此依赖的关系及强度,利用ANP方法计算出各级指标间的相关权重,通过对大连市双D港企业的产学研集成创新实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技术能力和专有互补资产对企业技术商业化的影响研究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蔡新蕾1,高山行2
    2013, 34(12): 97-106.  DOI:
    摘要 ( 293 )  
    学者们对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的关系有不一致的看法,并常常忽视了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的作用。基于此,探索了企业技术能力、专有互补资产与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404家中国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提出的假设。研究发现,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之间呈U型关系,专有互补资产与企业技术商业化之间呈正向关系。技术动态性和市场动态性提高时,会减弱技术能力与技术商业化间的关系;技术动态性提高时,专有互补资产对技术商业化的促进作用也会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转型背景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研究
    梁晓琴1,2
    2013, 34(12): 107-114.  DOI:
    摘要 ( 289 )  
    区别于当前众多跨省市或跨行业层面关于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的研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从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创新投入和产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度,探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问题。研究发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已经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但距离成为创新产出的主体仍有较大差距。基于国有企业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力度不足,从政企互动角度提出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带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品牌化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T治理对IT资源和能力的影响研究
    ——企业架构成熟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江 炼,孙延明
    2013, 34(12): 115-124.  DOI:
    摘要 ( 294 )  
    基于资源基础观理论,探索如何将IT投入有效地转化为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IT资源和能力,利用华南地区482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从IT治理过程维和组织维的角度,研究IT治理对IT资源和能力的影响机理,剖析企业架构成熟度差异性对该影响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健全组织维IT治理可对IT人力资源和IT无形资产的建设发挥显著的正向影响,深化过程维IT治理可对IT基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IT无形资产的建设发挥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架构规划成熟度越高,强化IT治理越有利于IT基础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架构转化成熟度越高,强化IT治理组织维治理越有利于IT人力资源建设,强化IT治理过程维治理越有利于IT无形资产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者和创业组织的能力契合度研究
    林 嵩1,徐 中2
    2013, 34(12): 125-135.  DOI:
    摘要 ( 331 )  
    首先识别了创业者能力与创业组织能力两个管理概念,并开发了机会识别能力、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关系能力和学习能力五个子能力,用于比较创业者能力和创业组织能力。基于二者的比较,开发了创业者与创业组织之间的能力契合度概念,并提出了能力契合度以创业者能力和创业组织能力为中介变量作用于创业绩效的理论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创业者与创业组织的能力契合度对于创业者能力和创业组织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组织能力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者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却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核协同驱动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 玲1,陶厚永2
    2013, 34(12): 136-146.  DOI:
    摘要 ( 308 )  
    经费和人员投入从两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创新努力程度,但是创新效果并不是二者单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它们匹配协同决定的。以97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比分析了自主研发投入与协同驱动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围绕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虽然研发经费、人员投入各自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但由于没能有效地匹配协同,从而导致了二者的协同驱动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解释力下降;(2)虽然制度环境分别对研发经费、人员投入与创新绩效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在协同驱动力与创新绩效之间没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调节效果。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衍生企业公司治理对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自中国高校上市公司的证据
    2013, 34(12): 147-156.  DOI:
    摘要 ( 314 )  
    利用中国23家高校上市公司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母体高校的技术实力、公司治理、自主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母校技术实力、高校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对高校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持股比例与高校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政府支持和高新技术市场需求正向调节母校技术实力与高校上市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高新技术市场需求正向调节高校持股比例和高校上市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由此,揭示出高校上市公司治理是影响高校上市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并构建了一个关于高校上市公司治理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政府与市场双元调控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团队薪酬分配对团队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赵海霞1 ,郑晓明1 ,龙立荣2
    2013, 34(12): 157-166.  DOI:
    摘要 ( 289 )  
    基于来自8家企业的240位团队成员及其直接主管的数据,在团队层面考察了团队薪酬公平感在团队薪酬分配与团队公民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团队垂直集体主义对这一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团队薪酬分配对团队公民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且这一关系受到团队薪酬公平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团队垂直集体主义对团队薪酬分配与团队公民行为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即团队垂直集体主义越高,则团队薪酬分配与团队公民行为的正向关系越强;团队薪酬公平感在团队薪酬分配与团队垂直集体主义对团队公民行为的交互效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聚视角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
    时  省,赵定涛,洪  进,董慧萍
    2013, 34(12): 167-174.  DOI:
    摘要 ( 301 )  
    基于2004—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知识生产函数理论框架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引入交叉项对潜在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从产业集聚视角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受限于一定的人力资本水平,即存在门槛效应;但从城市空间集聚视角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然表现出显著的创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两个视角下的区域层面都展现出明显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