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政策的影响分析
    罗开平,张人千,王惠文
    2013, 34(11): 3-9.  DOI:
    摘要 ( 35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政策制约着科研人员的项目申请行为。通过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申请政策与科研人员的基本属性进行关联,阐述了基金项目管控原理和申请量的可控性。根据历史申请记录,对已经实施的限龄、限域和限项政策的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对2014年即将实施的限次政策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代理和系统动力学的科技保险政策模拟
    赵 湜,谢科范
    2013, 34(11): 10-18.  DOI:
    摘要 ( 322 )  
    通过对科技保险政策实施与运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该系统是一个具有多个智能决策节点的系统,结合多代理思想,可以将系统中的六项主要决策节点视为Agent,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多代理系统理论模型。科技保险政策与效果SD模拟模型是基于理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拟工具而设计的用于实现科技保险政策及效果模拟的模型。以武汉市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保险政策与效果SD模拟模型在对我国科技保险政策及效果的模拟方面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可以实现对科技保险政策的运作效果进行预测性模拟,以辅助科技保险政策决策。同时,实证分析还证实了保费补贴政策效果对政策投入具有依赖性,即时性效果明显,但持续性效果有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服务外包知识转移的跨文化影响因素研究
    刘盈秀1,马丽亚2,李靖华2
    2013, 34(11): 19-30.  DOI:
    摘要 ( 312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外包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并将成为第二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服务外包管理人员须面对多种文化分别对员工自身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们之间交往互动的影响。探讨跨文化因素在服务外包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首先回顾了知识转移和跨文化管理的文献,其次根据强皮纳斯等的文化架构理论,将七大文化维度应用于A公司BPO子公司杭州交付中心的案例分析,探究七种文化因素对管理者及员工行为的影响,最后得出五个文化维度的修正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嵌入全球产业链对中国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高 伟,柳卸林
    2013, 34(11): 31-42.  DOI:
    摘要 ( 327 )  
    突破性创新为技术后发国家提供了“跨越式追赶”的“机会窗口”,而中国目前在传统产业领域依照现有的创新模式很难取得突破性创新,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通过嵌入全球产业链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通过总结全球产业链嵌入对突破性创新影响的理论,构建了全球产业链嵌入对突破性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对365个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包括对技术、供应商和市场的整合,其中,技术和市场整合能力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嵌入程度和嵌入质量对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有正向影响,其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是通过全球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实现的。最后,提出了若干管理启示及研究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型比较视角的我国区域技术效率再估计
    岳意定,刘贯春,杨 立
    2013, 34(11): 43-52.  DOI:
    摘要 ( 318 )  
    基于模型视角,对CSSW、CSSG、BC及KSS四种经典的随机前沿测算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1997—2010年间我国区域技术效率进行了再估计。研究发现:(1) 蒙特卡罗仿真表明,当模型不存在内生性时,并不存在哪一种模型更为可靠;当模型存在内生性时,鉴于在技术非效率项和内生性处理的优越性,KSS模型是目前相对较好的测算模型。(2) 格兰杰因果检验、Hausman-Wu检验及随机误差项正态分布检验共同表明,在利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时,模型本身存在内生性,前人利用BC模型得到的结论可信度较低。(3) 我国整体及区域技术效率水平仍然较低,并呈现涨跌互动的波动趋势,而非单调递增或递减;2008年之前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水平最高,随后被中部地区赶超,并呈现差异扩大化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群式创新的路径选择研究
    石明虹,胡 茉
    2013, 34(11): 53-59.  DOI:
    摘要 ( 326 )  
    集群式创新是合作式创新的一种新的高级形式,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具有适用性。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是集群式创新的三大核心关系纽带,三链的演进、互动与耦合贯穿于集群式创新路径选择的主要路径中,即路径形成维度、始发条件和路径模式,构成了集群式创新的内核。形成从路径维度、始发条件和路径模式等三个方面,研究集群式创新的路径选择,依次提出了四个象限的选择维度、四种始发条件和四种路径模式,并提出要依据产业发展特性来实施集群式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透析日本东北技术转移联合会衍生企业的运作模式
    苏 竣,陈 俊,陈晓红
    2013, 34(11): 60-62.  DOI:
    摘要 ( 301 )  
    选择独具特色的东北技术转移联合会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调查和实地调研,介绍其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根据其衍生企业运作模式和会员制度,探讨其近十年来的运营状况,分析衍生企业运作特点;挖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日本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回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企业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SFA模型的研究
    原毅军,贾媛媛,郭丽丽
    2013, 34(11): 63-69.  DOI:
    摘要 ( 335 )  
    运用SFA模型,从产学研合作、外部专家支持、企业规模和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四个方面,对辽宁省企业的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产学研合作虽具有显著性,但需进一步加强,企业规模和新产品需求有显著且积极的影响,而外部专家的支持作用并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文化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陈相森
    2013, 34(11): 70-81.  DOI:
    摘要 ( 271 )  
    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基础上,以2001—2010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数据为样本,从投资国的文化维度、投资国与中国文化差异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投资国文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国的高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显著阻碍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而个人主义和男性化维度却推动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引入文化差异复合指数重新估计方程发现,文化差异显著抑制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投资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越大,其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就越小。进一步考察文化差异对FDI的动态影响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经验积累,文化差异对FDI的抑制作用呈递减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导向对在孵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
    邢 蕊,王国红,唐丽艳
    2013, 34(11): 82-93.  DOI:
    摘要 ( 302 )  
    基于创业导向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构建了创业导向、企业学习意向与技术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利用大连市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155家在孵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为特征的企业学习意向在创业导向和在孵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创业导向各维度对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效率存在差异,其中创新和超前行动倾向对企业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以及吸收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且超前行动倾向的作用强度更大,而风险承担倾向对企业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吸收能力的作用均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选择与创新绩效匹配研究
    吴晓云1,2,李 辉1
    2013, 34(11): 94-102.  DOI:
    摘要 ( 266 )  
    根据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式创新的新特点,将创新网络的全球化程度和创新过程的开放程度相结合,组成高全球化—高开放度、高全球化—低开放度、低全球化—高开放度和低全球化—低开放度四种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并将跨国公司的突破式创新绩效和渐进式创新绩效进行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实施高全球化—高开放度战略的跨国公司具有最高的突破式创新绩效,而实施其他三种战略的企业的渐进式创新绩效比突破式创新绩效更显著。在此基础上,为正在走出去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链整合、结构洞与企业成长——以比亚迪和腾讯公司为例
    汪 建1,2,周 勤1,赵 驰1
    2013, 34(11): 103-115.  DOI:
    摘要 ( 348 )  
    资本和知识的深化使产业链呈现网络化趋势,而作为重要节点的企业,可从价值、知识和创新三个层面对产业链进行整合,占据及跨越产业链中的结构洞,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和控制优势。以比亚迪和腾讯公司为例,采用结构洞理论比较分析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差异性以及整合对企业成长的绩效影响。研究表明,企业根据产业特征及自身优势选择适宜的模式来整合产业链,可以占据链中的关键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并支配产业链价值分配方式,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及产业链间的耦合,实现链优势和价值最大化并获得快速成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并购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
    格佛海1,2,孙忠娟1,2,凌学忠1,2
    2013, 34(11): 116-125.  DOI:
    摘要 ( 285 )  
    企业以提升技术能力为意图的战略性技术并购,其最终目的仍是获取经济收益。采用1998—2011年的财务数据,基于显著性检验,分析了2001—2008年间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经济绩效。结果表明:(1) 从增长和衰退统计看,中国企业在技术并购后多数实现了营业收入增长,2/3的企业实现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的提升,1/3的企业实现了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2) 从并购前后经济绩效的均值看,营业收入显著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显著降低,净利润和每股收益无显著变化;(3) 从年值看,仅营业收入显著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呈降低趋势但并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动因及其“破坏”能力构建
    陈 涛1,2,邵云飞1,唐小我1
    2013, 34(11): 126-136.  DOI:
    摘要 ( 268 )  
    近年来部分跨国企业开始向中国低收入消费者市场拓展业务并取得实效,从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这表明部分跨国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开展破坏性创新。应用破坏性创新及BOP市场理论,结合相关资料数据和典型企业案例说明,中国市场的性质、规模、避免本土企业成为全球破坏者等因素是促使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主要动因。而开展破坏性创新,具备破坏性创新能力是必要条件。通过建立一个基于RPV框架的破坏能力构建概念模型,对模型分析后得出,本土化战略是跨国企业获取破坏性能力的主要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8个大类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
    吕岩威1,2,孙 慧1,2
    2013, 34(11): 137-146.  DOI:
    摘要 ( 375 )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8个大类行业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效率水平低下,并呈现起伏波动的特征;技术进步速度较快,但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行业异质性,不同行业的技术效率差异明显;外生性因素中,企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度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经济比重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产生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RFID企业智力资本指标研究
    庞 川,连智华
    2013, 34(11): 147-158.  DOI:
    摘要 ( 297 )  
    从战略竞争视角考察了RFID企业员工评价所属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揭示了RFID企业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等三大关键核心构面;其次,突破了单纯量化研究模型的局限,将质性评判结果与结构方程量化分析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分别通过调查4个类组RFID专家意见,利用德尔菲等方法提炼出RFID企业智力资本的主要衡量指标;最后对珠三角经济区10家RFID企业216份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明RFID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整体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适配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合型视角下组织支持维度剖析与量表验证
    邵 芳1,樊 耘2
    2013, 34(11): 159-170.  DOI:
    摘要 ( 295 )  
    借鉴社会交换理论的复合型研究视角和拟人化思想,结合组织支持的情感性和工具性内容划分观点,以及其上级和同事的支持来源,构建了基于组织与员工复合型视角下组织支持的概念模型,并在国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组织支持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复合型视角下组织支持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知的组织支持由4个维度18个题项构成,组织提供的支持由3个维度13个题项构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创造力与绩效:企业家导向与过程控制的调节作用
    刘新梅1,3,刘 超1,3,江能前2
    2013, 34(11): 171-180.  DOI:
    摘要 ( 337 )  
    创造性想法的实现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以266家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检验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直接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检验了企业家导向、过程控制以及两者的交互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运用斜率对照法比较了各类调节效应的大小。研究发现:组织创造力正向促进组织绩效;企业家导向、企业家导向与过程控制的交互正向调节组织创造力—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当企业家导向与过程控制均强时,组织创造力对组织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