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学学研究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绩效研究
    ——基于科学与技术分离的视角
    刘 宁1,2
    2013, 34(10): 3-12.  DOI:
    摘要 ( 375 )  
    摘要:在传统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科学与技术变量,基于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采用全新的视角分析科学与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科学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效率不高;资本和劳动力的绩效总体较高;科学与技术管理与资本劳动力管理存在本质差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基于文献和专利相互引用的科学与技术关系分析
    吴菲菲,黄鲁成,石媛嫄
    2013, 34(10): 13-20.  DOI:
    摘要 ( 358 )  
    摘要:已有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讨论,从微观角度分析科学的具体学科与技术的具体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不足。利用科学文献与专利的相互引用情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UCINET软件,分析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化学、物理等学科领域与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性,通过学科领域与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影响,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跨领域转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科研团队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实证研究
    于 娱1,施琴芬2 ,朱卫未2
    2013, 34(10): 21-30.  DOI:
    摘要 ( 417 )  
    摘要:以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部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对江苏省8所高校24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将隐性知识共享动机分为生活动机和社会动机,然后分析团队成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隐性知识共享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团队成员人格对成员隐性知识共享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隐性知识特性对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成员隐性知识共享能力、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环境和团队成员间信息对称性对隐性知识共享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范式转变期大企业如何衰落
    ——动态能力视角
    徐思雅1,冯军政2,3
    2013, 34(10): 31-38.  DOI:
    摘要 ( 341 )  
    摘要:从动态能力视角出发,认为动态能力理论可以解释“在位者诅咒”这一现象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选择通信行业巨头诺基亚为样本,以动态能力的两个维度,即外部资源获取和资源释放来考察其发展历程,认为诺基亚在其辉煌的经营历程中形成了刚性和路径依赖,难以改变资源基础从而缺乏动态能力,进而在技术范式转变期的通信行业中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生命科学双途研究审查协调机制及其启示
    张 琰1,钟灿涛2
    2013, 34(10): 39-47.  DOI:
    摘要 ( 329 )  
    摘要: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双刃剑的两面性在当今部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这在客观上要求科学家、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在相关的研究活动中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两篇研究人畜共患病致死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论文引起美国科学界、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并最终寻找到折衷的解决方案,这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科学研究中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审查、监管和协调机制。通过这一典型案例,分析了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等机构对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监管审查和控制协调机制,探讨其对我国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中双途研究协调管理机制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大学技术转移绩效驱动因素研究与展望

    张玉利 杨永峰 秦 剑

    2013, 34(10): 48-58.  DOI:
    摘要 ( 346 )  

    摘要: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提升的实践需求与理论导向,依托ISI Web of Science系统,对2000—2011年间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绩效驱动机制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检索,并结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标准,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表论文的年度分布、数量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分布、作者分布及被引用率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深入评析了发表论文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总结了当前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绩效驱动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组织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为例
    周 敏,邵云飞,李 巍
    2013, 34(10): 59-68.  DOI:
    摘要 ( 386 )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对119家企业的调查和分析构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组织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供应链、战略柔性、企业合作和经营绩效等六个方面对企业组织与商业模式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竞争—竞争能力—企业合作对组织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供应链—市场竞争—战略柔性—竞争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经营绩效—企业合作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ICT的视角
    吴晓云1,2,李 辉1
    2013, 34(10): 69-76.  DOI:
    摘要 ( 333 )  
    摘要:重点分析了研发能力、知识型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在其中的调节效应。运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层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型人力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区域的创新产出,但研发能力对于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 ICT发展水平正向调节知识型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并在分析和解释上述结论的基础上,为我国ICT产业布局和创新实践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组织视角下中国技术转移系统协同演化路径研究
    洪 进,汪良兵,赵定涛
    2013, 34(10): 77-84.  DOI:
    摘要 ( 363 )  
    摘要:从自组织理论出发,结合系统论,对技术转移系统进行解析,分析其内部自组织特性。以序参量的驱动机制为主线,构建了我国技术转移系统协同演化路径模型。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我国技术转移系统协同演化所处的阶段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我国技术转移系统的协同演化水平整体偏低,处于各子系统协同发展阶段,其根源在于技术扩散、技术中介两个子系统有序度较低且波动性较强。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技术转移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演变与影响因素
    ——基于Bootstrap-DEA方法和面板Tobit模型的分析
    何 彬1,范 硕2
    2013, 34(10): 85-94.  DOI:
    摘要 ( 345 )  
    摘要:利用中国24所大学的相关数据,结合Bootstrap-DEA方法,对中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地区禀赋、金融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2001和2002年,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西部与中部地区的大学,以及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008和2009年,中国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地区禀赋、产业结构对于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但金融发展程度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基于SFA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分析
    ——以北京医药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邬 龙,张永安
    2013, 34(10): 95-102.  DOI:
    摘要 ( 325 )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研究中长期忽略创新效果和产业竞争力问题,应用SFA方法将创新效率分为技术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品转化效率两个阶段,分别以专利数量和新产品利润作为产出进行综合分析使结果更为全面。并以北京市信息技术和医药两大代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对其创新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逐年快速提升,但科研人员水平和配置出现瓶颈,不利于高水平创新发展。医药产业虽然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但创新产品转化效率较低,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动力。最后,分别提出了应对两产业现状的不同对策,为政府判断产业创新政策扶持效果以及根据产业发展阶段转换政策重点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约束下的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研究
    张庆芝1,2,何 枫2 ,雷家骕1
    2013, 34(10): 103-111.  DOI:
    摘要 ( 311 )  
    摘要:现有研究在评价钢铁企业技术效率时,没有考虑决策单元非期望产出对环境的影响。运用Undesirable-SBM模型,将钢铁企业能耗、水耗及非期望产出纳入效率评价模型,对2006—2010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总体不高,低效率广泛存在于钢铁企业中,并且近年来钢铁企业之间效率差距有扩大趋势;第二,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平均而言,能源可降低28.93%,水资源可降低29.54%,废气排放可降低26.42%,废水可降低49.78%,废渣可降低34.21%;第三,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存在地区差异,总体表现为自东向西降低,但2007年后,西部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上升显著,而东部和中部技术效率却呈现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式创新
    ——基于光华伟业的案例研究
    汪 涛1,牟宇鹏2 ,周 玲3,杨义浒1
    2013, 34(10): 112-121.  DOI:
    摘要 ( 329 )  
    摘要: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深圳市光华伟业实业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对光华伟业实业有限公司如何进行开放式创新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模式,包括创新知识产生、创新知识内化、创新价值开发三个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FDI与“污染避难所”效应
    ——中国工业行业异质性视角的经验分析
    李国平1,杨佩刚1,宋文飞1,韩先锋2
    2013, 34(10): 122-129.  DOI:
    摘要 ( 358 )  
    摘要:围绕中国是否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研究结论。基于2005—2010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是否会影响FDI流入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一是环境规制对工业行业引进外资具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且在考虑企业规模、市场化水平、行业利润等其他因素时,这种效应更为明显,即“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工业行业层面得到了验证;二是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在技术密集度较低、环境污染程度较高、R&D强度较低、垄断水平较低的行业,环境规制对FDI的抑制作用会更加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RP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因素研究
    黄京华,张 露,李扬帆
    2013, 34(10): 130-141.  DOI:
    摘要 ( 327 )  
    摘要:IT价值研究一直是信息系统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IT应用,是保持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缺乏对ERP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因素研究。以1998—200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129家企业为样本,使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公司治理、多元化,以及ERP实施区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对于ERP投资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在实施ERP后,其绩效表现低于多元化程度低的企业;普及期的ERP投资相比发展期的ERP投资有更好的绩效表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缓解融资约束路径选择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王 昱,成力为
    2013, 34(10): 142-151.  DOI:
    摘要 ( 327 )  
    摘要:以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企业数据验证为视角,使用世界73个经济体1995—2008年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企业2005—2007年数据,探讨了缓解融资约束的金融市场发展对创新投入的影响机理和路径选择问题,通过动态面板和门限面板实证分析发现:本国金融市场存在融资约束时,外资流入可以缓解经济体或本国企业创新投入的不足;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体或企业创新投入产生非线性影响,不同金融市场路径选择具有不同影响途径,在本国融资约束情况下,股权市场对外开放会对创新投入产生显著影响,而当金融市场融资约束较小时,信贷融资开始对创新投入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创新投入倾向权益融资;信贷融资对经济体或企业实物资产要求较高,而国内权益融资则影响较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无形资本对突破性与增量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以组织二元学习为中介
    王莉红1,2,顾琴轩1
    2013, 34(10): 152-160.  DOI:
    摘要 ( 333 )  
    摘要:当今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下,组织二元学习是同步拓展现有能力和探索新能力,平衡短期效率与长期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基于组织二元学习,以组织中人力与社会资本这两大无形资本为视角,研究二元学习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突破性和增量性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探索性与拓展性学习对突破性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探索性学习的影响较大;探索性与拓展性学习对增量性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拓展性学习的影响较大;组织二元学习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与突破性和增量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大规模定制能力
    ——基于供应链学习视角
    陈凌峰,王志强,周文慧
    2013, 34(10): 161-170.  DOI:
    摘要 ( 322 )  
    摘要:阿里巴巴集团与海尔集团在2012年推出的聚定制战略的成功,再次表明大规模定制是我国制造企业在产品需求多样化时代的一种竞争优势来源。以动态能力观为指导,有助于分析企业供应链学习和内部学习实践在大规模定制能力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基于204份有效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客户学习和供应商学习两种形式的供应链学习对大规模定制能力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改进和定制知识应用在供应链学习与大规模定制能力之间起到了不同的中介作用;总体而言,供应商学习对大规模定制能力建设的作用远超过客户学习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共享心智模式、组织学习空间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
    李柏洲,徐广玉
    2013, 34(10): 171-180.  DOI:
    摘要 ( 352 )  
    摘要:构建共享心智模式,提高创新绩效,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以组织学习空间为中介变量,构建共享心智模式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Bootstrap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已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共享心智模式对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显著的直接推动作用;组织学习空间在共享心智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实证结论将为进一步通过完善共享心智模式,提高自身紧密度,拓展组织学习知识面,提高组织创新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