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3-05-10
    上一期    下一期

    科技政策与管理
    经济管理
    区域发展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政策与管理
    事件导向下的政策体系内容分析及作用机理探究
    ——以大连软件园为例
    苏敬勤,李晓昂
    2013, 34(05): 3-9.  DOI:
    摘要 ( 526 )  
    从管理学角度深入探索政策作用机理。以大连市建设大连软件园为例,借助扎根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逐步梳理出政策作用体系,进而明确在具体的事件中,政府的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动汽车科技产出综合评价与国际比较
    刘 云,周友富,安 菁
    2013, 34(05): 10-19.  DOI:
    摘要 ( 515 )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电动汽车产业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和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被列入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SCI论文数据库和德温特创新索引专利数据库(DII)作为数据来源,建立了基于产出的电动汽车科研与技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了我国和美国、日本、德国四个国家之间电动汽车科研与技术领域存在的差异,以及四个国家在电动汽车科研与技术上的综合实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研究领域国际标杆评估的方法与启示
    周建中,代 涛
    2013, 34(05): 20-27.  DOI:
    摘要 ( 473 )  
    通过介绍美国开展的一系列基于国际标杆的研究领域的评价实践活动,分析其评价的程序与专家的遴选方式和构成特点,重点介绍评估中采用的方法,包括虚拟国际大会、引文和专利分析、顶尖杂志出版物分析、人力资源数据分析、获奖分析以及国际大会邀请发言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研究领域评估的特点,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科技评价现状,提出可供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模糊认知研究
    ——基于创新扩散视角
    张慧颖,史紫薇
    2013, 34(05): 28-35.  DOI:
    摘要 ( 497 )  
    基于创新扩散这一理论视角,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因果关联性,提出成果转化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评分构建模糊认知模型,实现包含多个因果关系的复杂网状系统的动态仿真,得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稳态,可以更好地理解成果转化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程度,为改进众多影响因素、优化成果转化效能提出政策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制度超前背景下的企业专利行为研究
    陈锦其,徐明华
    2013, 34(05): 36-43.  DOI:
    摘要 ( 467 )  
    我国企业自身的专利行为呈现专利悖论现象,专利制度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发展水平而言是超前的。基于上述背景,分析了专利审批时间等因素对企业创新动机的影响,提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专利保护若干命题,并通过287家浙江创新型企业的数据加以验证。结论表明,在超前专利制度条件下,调整专利审批时间、加强保护力度以及形成专利联盟等具体策略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及其专利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转移方式、自主研发与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研究
    彭 峰,李燕萍
    2013, 34(05): 44-52.  DOI:
    摘要 ( 546 )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在提升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中的作用,并在统一框架下进一步探讨这三种技术转移方式与自主研发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自主研发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但国内技术购买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都对自主研发产生了替代效应,但也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提高技术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和自主研发具有互补效应,对技术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各省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管理
    基于属性视角的我国制造业先进性的判断与测度
    徐建中,谢 晶
    2013, 34(05): 53-60.  DOI:
    摘要 ( 499 )  
    制造业的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基于前人对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制造业先进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科技、能源、环境、社会五个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先进性属性进行了初探,判断并测度了1998—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先进性,发现我国制造业先进性体现的程度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将整个样本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制造业先进性的动态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局域知识溢出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
    ——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沈 能
    2013, 34(05): 61-69.  DOI:
    摘要 ( 563 )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倾向。在运用指标评价法测度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将空间地理距离、接收方知识吸收能力等因素纳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利用中国286个城市数据就我国局域知识溢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及其关系作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知识存量和知识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本门槛假说成立,知识溢出的效果受到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和吸收能力的影响。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各相邻地区间的服务业合作,促进自主创新与知识溢出的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发展
    基于区位商和NESS模型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水平识别与评价
    ——以浙江省为例
    郭立伟1,2,沈满洪1,3
    2013, 34(05): 70-79.  DOI:
    摘要 ( 522 )  
    综合运用了区位商法、NESS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识别和评价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水平。基于区位商法,2006—2010年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居全国第一。温州、台州、杭州和宁波四个地区的新能源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基于NESS模型,从新能源集聚、经济网络、社会网络和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来看,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阶段。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有9.02%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已经成熟,33.53%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属于成长型,45.88%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属于起步阶段,还有11.57%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或远未形成。综合三种识别和评价方法,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创新平台网络特性、服务效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王雪原,王宏起
    2013, 34(05): 80-88.  DOI:
    摘要 ( 471 )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创新平台及其服务效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对区域创新平台网络特性、服务效果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影响与作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其关系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平台网络特性正向影响平台服务效果,平台服务效果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直接正向影响平台网络特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管理
    企业利益相关者、绿色管理行为与企业绩效
    李卫宁,吴坤津
    2013, 34(05): 89-96.  DOI:
    摘要 ( 509 )  
    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关于企业绿色管理的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绿色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分析模型,从技术相容性的角度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对绿色管理及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以珠三角235家制造型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客户、管理层、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绿色管理具有显著影响,技术相容性正向调节股东与企业绿色管理关系,企业绿色管理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略变革中的核心刚性研究
    ——以柯达公司为例
    王冬冬
    2013, 34(05): 97-105.  DOI:
    摘要 ( 504 )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需要对原有的核心能力进行调整或创新,而核心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刚性特征,使其往往转化为核心刚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柯达破产的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克服核心刚性、实现企业持续创新的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管理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路径识别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
    吴伟伟,于 渤,邓 强,吴 冲
    2013, 34(05): 106-115.  DOI:
    摘要 ( 546 )  
    从技术管理能力的动态结构入手,分析了技术管理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关系,并利用102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管理能力能够直接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也能够通过知识吸收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技术管理能力的间接作用与直接作用同等重要;在不同作用路径上,技术管理能力要素的作用会产生差异。在此基础上识别了技术管理能力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主导路径,并构建了作用路径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始性技术创新的产生及结果
    ——企业家导向、原始性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
    谢 言,高山行
    2013, 34(05): 116-125.  DOI:
    摘要 ( 539 )  
    探索了企业原始性技术创新产生的内部动因及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利用270家中国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表明:企业家导向是触发原始性技术创新产生的内部动因;原始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R&D资源,即内部R&D投入和外部R&D关系构建分别在企业家导向和原始性技术创新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四种资源冗余对原始性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产生差异性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董事会治理对文化创意型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初 旭1,周 杰2
    2013, 34(05): 126-133.  DOI:
    摘要 ( 525 )  
    以创意的核心属性为基础,从董事会治理的监督控制职能与资源供给治理为视角,构建了董事会治理特征对文化创意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逻辑,并以中国文化创意型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会议反映了董事会的监督控制职能,抑制了公司的创意能力,损害了文化创意公司的经营绩效;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领导权结构弱化了董事会的监督控制能力,独立董事比例的提升为公司提供了社会资本,从而促进了公司的创意能力,提升了文化创意公司的经营绩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筛选体系构建
    陈丽兰,戚安邦
    2013, 34(05): 134-141.  DOI:
    摘要 ( 533 )  
    目前,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企业筛选的研究多集中于入孵阶段,缺乏从入孵到出孵全过程中对孵化企业进行跟踪筛选。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筛选体系,可以及时淘汰没有发展潜力的在孵科技企业,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资源的使用效率。按照科技企业发展规律将孵化企业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按阶段建立筛选指标;根据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筛选体系。提出了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类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对中小企业能力升级的影响研究
    王国才1,郑 祎1,王希凤2
    2013, 34(05): 142-151.  DOI:
    摘要 ( 508 )  
    基于关系交换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组织间学习理论,研究了专用性投资对中小型企业能力升级的重要意义。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型、实物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专用性投资对企业能力升级的效果有所不同,并且都能达到促进企业能力升级的目的:实物型专用性投资通过关系学习促使企业能力升级;而知识型专用性投资既可以直接推动企业能力升级,也可以通过关系学习和合作创新间接地推动企业能力升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企业家完全控制权下风险投资家持股比例及再谈判
    费文颖,杨 扬
    2013, 34(05): 152-159.  DOI:
    摘要 ( 514 )  
    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以及风险企业股权结构形成了风险投资的有效激励机制。在风险企业家拥有完全控制权的情况下,讨论了事前合约中风险投资家的持股比例问题。与传统的风险投资激励机制研究不同之处在于,综合考虑了控制权分配以及持股比例对激励机制的影响,关注在一定控制权分配下,能规避事后再谈判的风险投资家持股比例的约束条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当风险项目满足一个强约束时,不会发生道德风险;当风险项目满足一个弱约束而不能满足强约束时,存在一定约束下的持股比例以规避道德风险;而当风险项目甚至不能满足弱约束时,则事前持股比例的约定并不能规避道德风险,此时事后再谈判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非工作边界渗透及其管理研究
    韦慧民1,2,刘 洪1
    2013, 34(05): 160-171.  DOI:
    摘要 ( 574 )  
    当前员工的工作与非工作边界模糊化的客观现实,使得有效管理工作—非工作边界渗透成为组织和个体都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为此,在阐释工作—非工作边界分离与融合动态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作—非工作边界渗透的特性与影响结果,结合工作—非工作边界渗透的个体与情境影响因素探讨,提出了工作—非工作边界渗透的个人和企业双主体管理路径,并指出了工作—非工作边界渗透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谁对组织社会化的贡献更大
    ——组织社会化作用的优势分析
    胡冬梅1,2,陈维政2
    2013, 34(05): 172-180.  DOI:
    摘要 ( 519 )  
    从组织、员工和领导的视角研究了组织社会化策略、员工自我效能感、领导支持风格对组织社会化内容与工作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并用优势分析检验了这三个变量对组织社会化内容、工作满意度的相对贡献,得出如下结论:(1) 组织社会化策略对组织社会化内容的贡献最大达到41.38%,其次是领导支持风格达到30.14%,最后是自我效能感达到28.48%;(2) 对工作满意度的贡献中,领导支持风格在已预测方差中的比重相对较大是38.84%,其次是员工自我效能感是34.66%,最后是组织社会化策略是26.50%;(3) 组织社会化内容在组织社会化策略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领导支持风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