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政策与管理
    产学研技术联盟稳定性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原毅军,田 宇,孙 佳
    2013, 34(04): 3-9.  DOI:
    摘要 ( 493 )  
    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产学研技术联盟稳定性的基本分析框架,结合联盟稳定性的反馈特征,从匹配性、互动性和共赢性三方面分析了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因果关系,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稳定性的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声誉、合作经验、资源和规模禀赋等外部变量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较弱,而信任、投机行为、利益分配合理度等内部变量会导致联盟稳定性的较大波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经费分配机制与科研产出的关系研究
    ——以部分公立科研机构为例
    温 珂1,张 敬1,宋 琦2
    2013, 34(04): 10-18.  DOI:
    摘要 ( 503 )  
    近几年,我国科研经费的竞争性项目分配机制备受争议。搜集73家公立科研机构科研活动投入产出数据,对我国科研经费分配机制与科研产出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竞争性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对专利和论文的产出影响均不显著;来自企业的技术性收入对专利产出具有正向激励,但与论文产出无显著相关性;非竞争性的政府预算拨款对专利和论文均有较显著的正向激励,但控制研究所的属性后,其仅对专利产出影响显著。此外,还发现人员规模与论文和专利显著相关,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科研评价的量化导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在环境中适应性演化的“刺激—反应”三层模型研究
    ——基于Kene的仿真探索
    孙 冰,袭 希,姚洪涛,贾公园
    2013, 34(04): 19-27.  DOI:
    摘要 ( 515 )  
    将复杂适应系统与生态学中达尔文、拉马克的演化观点相结合,引入Kene理论探讨技术的适应性演化问题,提出技术在环境中适应性演化的自然选择、学习和改变机理,完善Holland复杂适应系统体系中的“刺激—反应”理论,建立“刺激—反应”的三层模型。根据Kene的仿真界定和模型中的“If…Then…”规则编写程序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适应性演化会导致技术知识空间中原有的Kene数量减少,Kene的结构发生变化;但空间中的知识强度会随适应性演化过程逐渐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A和SFA方法的信息服务业技术效率研究
    程慧平1,2
    2013, 34(04): 28-34.  DOI:
    摘要 ( 457 )  
    运用非参数DEA方法和参数SFA方法,对我国2001—2010年30个省级行政区信息服务业技术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EA和SFA方法测算技术效率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但高度相关,达到68.3%;排序方面呈现较强的一致性,达到70.6%。SFA方法则算得到的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值均呈现明显收敛趋势,DEA方法测算的技术效率值均呈现绝对[β]趋同。DEA和SFA技术效率值与信息服务业经济绩效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同时运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可以实现非参数方法和参数方法的优势互补,增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健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gent仿真的信息技术评估和选择
    徐 搏,刘人境
    2013, 34(04): 35-43.  DOI:
    摘要 ( 3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管理
    创新后进地区产业技术特征、强弱关联与创新绩效
    ——来自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的数据
    张铭慎,王保林
    2013, 34(04): 44-51.  DOI:
    摘要 ( 434 )  
    低技术产业的大比例存在和创新网络规范化程度较低从产业系统差异和网络进化两方面,导致以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为对象的传统研究结论难以在创新后进地区推广。分析了上述因素在强弱关联对创新绩效影响中的作用,利用2006—2009年河南省部分企业技术中心样本构建面板计数模型,得出结论:创新后进地区强弱关联的直接影响符合传统研究结论,即产业技术含量越高,强关联的直接影响越显著;但其间接影响截然相反,即产业技术含量越高,弱关联的间接影响越显著。同时实证还表明,金融危机使强弱关联对不同产业技术特征的作用机制发生改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研究——以杭州市动漫产业为例
    黄 学,刘 洋,彭雪蓉
    2013, 34(04): 52-59.  DOI:
    摘要 ( 506 )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我国也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完善和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平台成为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采用基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动漫产业对于创新平台的需求,界定了其创新平台的子平台体系,并以产业链的视角,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模型,从而填补了创新平台研究的情境化空缺,并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和发展提出了系统性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制造到创造:部门利益、专家网络与国际参与
    简兆权,肖 霄
    2013, 34(04): 60-69.  DOI:
    摘要 ( 428 )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推进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以我国WAPI和TD-SCDMA两项自主标准的制定及国际化过程为个案研究对象,从部门利益、技术专家网络及国际参与层次剖析了我国追求自主标准的战略过程,并提出网络经济形势下有效的自主标准国际化模式,具体分析了国际标准化制度下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之路。研究比较了WAPI和TD-SCDMA两项标准的不同发展路径,WAPI因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利益冲突导致挫败,而TD-SCDMA则因充分运用了网络经济外部性及技术专家网络的能力获得成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创新能力成长模式
    ——基于技术发展路径的国际比较
    刘凤朝,马荣康
    2013, 34(04): 70-79.  DOI:
    摘要 ( 469 )  
    选取1971—2010年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发明专利授权最多的10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样本,从技术发展路径视角考察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成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世界技术机会格局变化时,各国(地区)的技术布局以及技术适应能力在国家创新能力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技术发展格局的演变,各国(地区)通过不同的技术发展战略选择实现技术路径的转换,从而支撑国家创新能力的持续成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网络中技术整合的协同及动态竞争优势
    任宗强,陈力田,郑 刚,吴志岩
    2013, 34(04): 80-87.  DOI:
    摘要 ( 431 )  
    创新;协同整合;动态优势;系统动力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际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俞立平
    2013, 34(04): 88-97.  DOI:
    摘要 ( 393 )  
    在分析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全面分析了金融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金融与科技创新协调性有待提高;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需要时间积累;科技产出对金融有较强的正反馈效应;科技产出高水平地区研发经费投入效率较低,劳动力效率较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科技产业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研究
    赫连志巍,宋晓明
    2013, 34(04): 98-103.  DOI:
    摘要 ( 385 )  
    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升级要求,应用突变级数法,构建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6位的省市,以这些地区的大中型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产业升级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相关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指明各省市高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业提升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陈洪转,舒亮亮
    2013, 34(04): 104-109.  DOI:
    摘要 ( 416 )  
    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非有效的省份进行了规模有效性和投影分析计算。结合东、中、西部的经济与产业园区发展特点,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效率整体不高,产业园区的投入发展重点应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管理
    国际创业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研究
    黄 胜1,周劲波2
    2013, 34(04): 110-118.  DOI:
    摘要 ( 475 )  
    通过融合国际商务理论和创业理论的观点,在介绍国际创业概念演进的基础上,认为创业导向、国际化知识、国际化模式和国际创业机会是影响国际创业的四个基本要素,并揭示了国际创业的内在机理:虽然创业个体或团队的创业导向和知识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国际创业机会识别和利用的效率与效果,但还需根据国际创业机会的类型选择恰当的国际化模式,最终才能获得超常的国际创业绩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密集型产业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徐 明1,姜 南2
    2013, 34(04): 119-127.  DOI:
    摘要 ( 451 )  
    采用“专利密度”的概念对专利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定义,对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专利密度和工业总产值进行了分析。2008—2010年的数据显示,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占整个工业产业的比例分别为77.41%、80.90%和75.58%,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41.37%、49.68%和39.04%。在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专利密集型产业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产品,而且为我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也不容小觑。建议进一步完善在专利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法规、财政、税收等制度,从而增强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管理
    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分析
    王鹤春1,2,苏敬勤2,曹慧玲2
    2013, 34(04): 128-135.  DOI:
    摘要 ( 407 )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适配视角出发,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进行研究。首先,为寻找到实现适配的路径,构建了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环境—战略—资源—绩效”(E-S-R-P)适配路径模型,并提出四种适配路径。其次,在对适配路径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远、宝供及辽宁A货运公司进行的多案例分析,研究并验证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适配的路径,阐释企业适配路径的选择机理。通过多案例研究和跨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在企业家主导作用的驱动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适配路径是不同的,这不仅取决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及敌对性的适应,也取决于组织内部在管理创新不同阶段具体资源配置及战略的情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低成本创新战略下的联发机制研究
    侯赟慧1,张 鑫2
    2013, 34(04): 136-142.  DOI:
    摘要 ( 410 )  
    当前创新所能带来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降低,企业需要对创新生产力进行全新思考,以低成本创新战略赢取竞争优势。现实中虽有成功案例,但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而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能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由规模扩张转向低成本创新扩张提供适应性更广的依据。从理论上探讨了低成本创新战略的“嵌入网络—吸收资源—涌现创新”作用机理,提出了实现企业低成本创新战略的“联发(联系—吸收—开发)”机制,并简要分析了如何运用联发机制及其面临的障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自由现金流的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关系研究
    王燕妮,李 爽
    2013, 34(04): 143-149.  DOI:
    摘要 ( 417 )  
    以2007—2010年披露研发投入且数据完整的113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自由现金流对高管激励(长期股权激励和短期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关系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股权激励和短期薪酬激励均与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自由现金流不仅是长期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关系的中介变量,同时也是短期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关系的中介变量;高管激励、自由现金流、研发投入三者之间存在传导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差序式领导理论的发展脉络及与其他领导行为的对比研究
    田在兰,黄培伦
    2013, 34(04): 150-157.  DOI:
    摘要 ( 444 )  
    在华人企业组织中,基于“差序格局”而产生的差序式领导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领导风格,不仅与西方现有的领导类型有所差异,更突显出华人企业组织中领导者与部属的独特互动方式,其特色是华人领导者对自己人部属与外人部属有不同的领导方式,并且对其所偏爱的部属给予较多的偏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差序式领导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基础,并将其与领导—部属交换(LMX)和家长式领导方式进行了对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研究文献综述
    屠兴勇1,杨百寅2
    2013, 34(04): 158-171.  DOI:
    摘要 ( 3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与争鸣
    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
    朱东华,张 嶷,汪雪锋,李 兵,黄 颖,马 晶,许幸荣,杨 超,朱福进
    2013, 34(04): 172-180.  DOI:
    摘要 ( 496 )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问题迅速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最高层。以美国“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在美国国防领域的研究问题与应用入手,深入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国家战略的新变化与新思路,思考并探索如何让我国技术创新管理工作迅速适应大数据环境,并有效利用大数据环境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面向技术创新管理的双向决策模型,整合传统“目标驱动决策”与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驱动决策”的理念及方法,构建了 “评估与预测”和“监测与预警”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型,以期提升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在大数据环境下提取知识与观点的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