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知识产权运用机制顶层设计
    刘光富,张士彬,鲁圣鹏
    2014, 35(10): 3-12. 
    摘要 ( 228 )   PDF(1688KB) ( 299 )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首次将知识产权运用的能力提升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站在产业层面研究如何通过提升产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促进再生资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废弃物再利用中所涉及知识产权性质的不同,将再生资源产业分为再制造产业和再生产产业。从再生资源产业链出发,梳理知识产权运用关联主体,包括原产品制造商、再利用商、消费者和政府,各主体间存在利益冲突,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运用机制。以机制设计理论为指导,以顶层设计理论为方法,自上而下系统设计再生资源产业知识产权运用机制,包括促进机制、支持机制、共享机制和拉动机制,勾画再生资源产业知识产权运用机制蓝图并提出发展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知识搜寻跨边界协同对自主创新能力结构类型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力田1,许庆瑞2
    2014, 35(10): 13-25. 
    摘要 ( 180 )   PDF(2114KB) ( 257 )  
    转型中的中国,亟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构。针对此领域三个研究缺口,结合知识结构视角,基于376家高技术企业数据,研究知识搜寻跨边界协同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同结构类型的选择机理,检验在引发自主创新能力各结构类型形成过程中,知识搜寻之间是否和如何存在跨边界互补行为,带来协同效应。进而得到若要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构,知识搜寻应该如何变化的对策。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聚类分析,揭示其三种结构类型:知识同化能力主导型;知识同化、集成能力为主型;知识同化、集成和创造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型。针对在引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同结构类型的知识搜寻间是否存在跨边界互补行为和协同效应这一争论,并对知识搜寻跨边界协同和自主创新能力结构类型间进行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自主创新能力各结构类型形成过程中,知识搜寻跨边界协同的内涵特点和影响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技术预见视角的共性技术筛选实证研究
    刘 波,常珏宁,龙彦召
    2014, 35(10): 26-34. 
    摘要 ( 100 )   PDF(1639KB) ( 162 )  
    从技术预见视角出发,运用扎根理论和文献分析法,构建了共性技术初步筛选的指标体系,确立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选择TOPSIS评价模型作为筛选共性技术的方法,且对4个先进制造领域的共性技术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得到了可行的共性技术筛选的模型和方法,并表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中的商业化能力、潜在市场规模与改善环境质量等指标,在共性技术的筛选中更加重要,权重应偏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领地行为视角下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研究
    曹洲涛,杨 瑞
    2014, 35(10): 35-42. 
    摘要 ( 115 )   PDF(1527KB) ( 94 )  
    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移是企业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探讨了组织内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最大障碍是知识嵌入在个体中并在组织中形成了专属的知识领地,进而研究如何引导员工打破知识领地,使个体向组织进行知识转移,最后提出通过内、外部激励的方式,并考虑“激励拥挤”的效果,以改变个体领地的预期性防卫与反应性防卫,促进知识转移意愿的产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实证研究中的统计控制误用分析及改进
    张涵 康飞
    2014, 35(10): 43-50. 
    摘要 ( 321 )   PDF(1425KB) ( 1266 )  
    在管理实证研究中,统计控制误用的情况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解释了控制变量的概念和统计控制的应用原理,并分别分析了控制变量与理论构念或测量指标相关的情况下,统计控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明,当控制变量与理论构念相关时,常用的统计控制方式——分层回归分析所检验的并不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解释度,而是在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增加解释度;而当控制变量与测量指标相关时,分层回归分析并不适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统计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追赶机制:跨案例研究
    杨震宁1,李东红2,李德辉1
    2014, 35(10): 51-63. 
    摘要 ( 133 )   PDF(2751KB) ( 237 )  
    立足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赶超领先企业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借助对华为和长虹两家企业的跨案例研究,尝试探索在不同产业技术体制及不确定性技术变革的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追赶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不同产业技术体制下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确定性的技术变革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影响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技术变革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越强,为制造业企业获得后发优势创造的机会越大;第三,在不同技术体制内和不确定性技术变革条件下,采用突破性技术追赶战略的制造业企业更容易获得后发优势,采用渐近性技术追赶战略抑或不能获取长期的后发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工业产业集群辨识、评估及其产业链演变研究
    吕岩威
    2014, 35(10): 64-76. 
    摘要 ( 141 )   PDF(2820KB) ( 97 )  
    构建中国工业产业集群辨识与评估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型,从产业的集聚能力、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三个方面对中国16个二位码工业行业的集群发展状况进行辨识与评估,并进一步探讨了集群产业链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已具有较强的集群效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其他行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已由简单、单向、线性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演变成复杂、双向、交织融汇的“产业网”发展模式。因此,为促进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应因地制宜,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合理部署,积极扶持关联行业;转变方式,着力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技术知识属性的中国企业外部技术选择的现状和特征识别
    王元地1,2,朱容娇1,祁云茹1,金 珺3,黄加顺1
    2014, 35(10): 77-84. 
    摘要 ( 101 )   PDF(1678KB) ( 199 )  
    从技术知识属性的技术年龄、地理空间、认知距离三个维度,对中国企业外部技术选择的现状及其技术识别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1998—2012年中国专利实施许可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在技术年龄维度上,中国企业在选择外部技术时,更趋向于选择较为新颖的技术;在地理空间维度上,企业外部技术搜寻距离逐步缩短;在认知距离维度上,企业倾向于认知距离较长的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学研合作中社会资本对学者绩效的影响研究
    陈彩虹,朱桂龙
    2014, 35(10): 85-93. 
    摘要 ( 150 )   PDF(1751KB) ( 238 )  
    产学研合作对学者反向影响的研究对理解学者产学合作动因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资本的三种维度,选取通信产业电通信领域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信息,构建学者与企业合作的社会网络,分析网络中社会资本对学者学术和技术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结构资本中程度中心性对学者技术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学术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中介中心性对学者学术绩效与技术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衡量认知资本的团队多样性对学者的绩效产生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呈现中介学者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为产学研制度建设提出了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企业内部信任与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关系
    杨建君,张 峰,孙丰文
    2014, 35(10): 94-104. 
    摘要 ( 103 )   PDF(1709KB) ( 75 )  
    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管家理论从大股东与经理人间信任的角度给出企业不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解释。认为给予经理人足够的信任,能使其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去创新,以应对激烈的市场变化,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结合现有信任和技术创新选择文献,考察大股东对经理人的两种不同信任方式(情感型信任和认知型信任)在经理人创新动力调节下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得出:(1) 大股东与经理人间的情感信任与突变创新选择呈倒U型关系;(2) 大股东与经理人间的认知型信任促进渐进创新的选择;(3) 经理人创新动力正向调节认知信任和渐进创新之间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研发投入及其绩效研究——基于社会资本工具效用异质性视角
    李四海1,高 丽2
    2014, 35(10): 105-115. 
    摘要 ( 316 )   PDF(1709KB) ( 929 )  
    基于社会资本工具效用异质性视角,研究了跨体制性社会资本和专业性社会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家具有的跨体制性社会资本和专业性社会资本确实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研发投入,但是由于不同社会资本工具效用的异质性,跨体制性社会资本在企业面临融资约束下对研发投入的促进更为显著,而专业性社会资本对研发投入不论是在融资约束背景下还是非融资约束背景下都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并且研究发现专业性社会资本对研发投入的促进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绩效的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工业生产率区域差异的R&D因素研究
    孙赵勇1,2,任保平1
    2014, 35(10): 116-123. 
    摘要 ( 107 )   PDF(1726KB) ( 56 )  
    中国工业生产率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导致区域经济难以均衡增长。在此背景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市的工业生产率偏移的资本产出差异项和劳动产出差异项,发现各省市的工业技术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分别使用似不相关估计(SUR)和空间面板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以及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了我国R&D投入对工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R&D投入更容易引致资本深化的劳动偏向型技术创新,劳动资源丰富的地区不能通过R&D投入取得竞争优势;而资本市场发达的地区从R&D投入中更容易获得技术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拼凑对新企业绩效的动态影响——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证据
    祝振铎,李 非
    2014, 35(10): 124-132. 
    摘要 ( 270 )   PDF(2083KB) ( 351 )  
    创业拼凑动态作用研究对于突破新企业创建和成长中的资源约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拼凑过程与新企业发展阶段的动态匹配性问题研究,尤其是针对转型经济情境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因此,基于创业拼凑理论和新企业成长理论,构建了创业拼凑对新企业绩效影响的动态模型,并结合我国创业实际,提出了在新企业初创阶段和早期成长阶段创业拼凑对财务绩效与成长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利用212家新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拼凑对初创阶段和早期成长阶段的新企业财务绩效均具有显著直接功效;创业拼凑对初创阶段的新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创业拼凑与早期成长阶段的新企业成长绩效关系并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合法化机制——基于淘宝网的案例研究
    张娜娜,谢 伟
    2014, 35(10): 133-141. 
    摘要 ( 307 )   PDF(2241KB) ( 732 )  
    以淘宝网为案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及运用扎根理论的三步编码法,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国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合法化机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合法化压力主要源于商务模式与环境的不契合性;电子商务企业合法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弥补行业发展短板,以构建合法化标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商务模式创新三者的协同是合法化机制的核心;微创新战略与生态圈整合创新战略是合法化的两大关键,从企业内外部共同推动了合法化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行为、沉没成本与企业生存——基于我国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 阵1,2,王 雪1
    2014, 35(10): 142-149. 
    摘要 ( 126 )   PDF(2290KB) ( 217 )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而由于存在进入行业的沉没成本,创新对不同行业内企业生存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运用1999—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二元Probit离散模型分析我国不同行业内企业的创新行为对生存概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行为对我国企业生存概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沉没成本高的行业内企业生存概率更高;不同行业内企业创新行为对生存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纺织行业企业创新行为对生存的影响不显著,而石油、非金属行业企业创新行为对生存概率的促进程度最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创新战略与知识结构的匹配性研究
    姚艳虹,李扬帆
    2014, 35(10): 150-158. 
    摘要 ( 124 )   PDF(1620KB) ( 98 )  
    采用问卷调查法,构建层级回归模型,研究了企业创新战略与知识结构的匹配性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元素知识和架构知识两个维度将知识结构分为四种类型:高元素高架构、高元素低架构、低元素高架构和低元素低架构。通过SPSS18.0和AMOS18.0对400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知识结构与创新战略匹配度与组织创新绩效正相关。高元素低架构型知识结构下采用利用性创新战略、低元素高架构型知识结构下采用探索性创新战略,均能获得较好的创新绩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人力资本关系研究——竞争战略的调节作用
    高素英,张艳丽,刘 兵
    2014, 35(10): 159-169. 
    摘要 ( 129 )   PDF(2407KB) ( 195 )  
    通过对我国779家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管理者以及直线经理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的分析方法对竞争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人力资本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差异化战略在内部开发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内部开发型人力资本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成本领先战略在外部获取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外部获取型人力资本的关系中起到反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与探索式创新:吸收能力的多重中介效应
    王朝晖
    2014, 35(10): 170-180. 
    摘要 ( 261 )   PDF(2720KB) ( 352 )  
    探索式创新已成为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力量。针对现有文献对探索式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不足,考察了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和探索式创新的关系,以及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对我国246家高技术企业的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不但直接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还可以通过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间接预测探索式创新;吸收能力在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和探索式创新间起到了多重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