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演进及区域差异分析——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例
    杜伟锦 宋园 李靖 杨伟
    2017, 38(02): 3-11. 
    摘要 ( 222 )  
    由于科技创新在我国发展中日益重要,而科技成果转化又是科技创新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此,我国出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作为激励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其政策演进直接反应了政府推进科技成果实施转化的过程。通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本进行收集、梳理和挖掘,并基于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执行3个维度对比了两区域3个阶段的演进差异,并对两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绿色增长政策影响因素提取及建构研究
    周英男 杨文晶 杨丹
    2017, 38(02): 12-19. 
    摘要 ( 201 )  
    绿色增长政策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确定绿色增长政策影响因素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适时有效的制定政策。研究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取绿色增长政策影响因素并对其相关关系进行模型建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识别出影响因素的3个核心范畴,政策环境、政策属性和利益相关者的博弈,3个范畴下共识别出9个核心影响因素,分别是政策环境范畴下的国际经验与压力、综合国力、环境容量和价值观念;政策属性范畴下的政策的战略高度、政策评估效果和政策经验;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范畴下的政策制定者的认知和目标群体的诉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最优专利保护期限分析与模拟
    郝士铭
    2017, 38(02): 20-30. 
    摘要 ( 198 )  
    基于一般福利理论,将专利保护期限作为变量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中,对专利保护期限变化带来的社会福利、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变化进行数理分析。提出最优专利保护期限的一种实现条件和计算方法,并对最优专利保护期限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找到了上述计算方法与之前学者提出的比率检验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参数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研究发现:社会福利水平随着专利保护期限的增加先提高在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最优专利保护期限是有限的,当边际社会福利等于边际净损失时,专利带来的社会净利润达到最大;最优专利保护期限与专利产品的供给、需求弹性有关,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成反比。不同类型专利的最优保护期限不同,产品技术更新快、生命周期短的专利技术应采用较短的保护期限,反之则应采用较长的保护期限;可通过控制专利保护期限和垄断价格来遏制企业非法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
    丰超 王苗 黄健柏
    2017, 38(02): 31-43. 
    摘要 ( 162 )  
    基于环境视角和中国的实践,区分出三种发展模式:“粗放式”发展、“底线式”发展和绿色发展。并通过梳理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式”发展到“底线式”发展的演变历程,未来还将进一步转向绿色发展。运用非参数方法构造生产者减排行为模型以刻画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定量测算“底线式”发展和绿色发展模式下的环境排放和经济产出差异,模拟发展方式转变对中国环境经济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的中国实践,从能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对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等施政路径和外部制度环境进行评估与反思。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将使得中国的排放水平较当前减少约16%~22%。样本区间内,环境效应保持了总体平稳上升的趋势;(2)经济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将对中国经济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挤出”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由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明显大于“挤出”效应,从而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这一经济效应约占GDP的3%~10%,但呈现出逐年衰减的态势;(3)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财政分权和外商投资均对发展方式转变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式转变呈“U”型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竞争环境、绿色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李怡娜 徐丽
    2017, 38(02): 45-54. 
    摘要 ( 160 )  
    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构建了竞争环境、绿色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以全球制造研究团体在7个国家收集的442份调查问卷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实施绿色实践的动机和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竞争环境越激烈,企业越倾向于实施内部绿色实践,但竞争环境对供应商绿色协作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而会通过内部绿色实践间接地正向影响供应商绿色协作。即内部绿色实践是供应商绿色协作的必要条件。内部绿色实践和供应商绿色协作均会对企业环境绩效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且环境绩效对经济绩效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社区中用户创新的创新效应及意见探究:以海尔HOPE创新平台为例
    余菲菲 燕蕾
    2017, 38(02): 55-67. 
    摘要 ( 158 )  
    基于用户创新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评估用户创新和传统创新这两种不同创新方式的创新效应。以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为研究案例,采用网络志以及实验法,检验了上述两种创新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探究产品的复杂程度以及消费者对企业创新水平认知的差异对创新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创新方式相比,用户创新更能够显著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产品的复杂程度越高反而会削弱用户创新的创新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投资进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创业板制造业企业的PSM检验
    邹双 成力为
    2017, 38(02): 68-76. 
    摘要 ( 194 )  
    以2009—2012年创业板制造业企业为例,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评估风险投资进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风险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动态影响、风险投资对创新程度绩效的影响和风险投资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1) 上市前第1年进入企业的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上市前第2年进入企业的风险投资能够显著持续地促进企业创新绩效;(2) 上市前第2年进入企业的风险投资对渐进式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3) 在上市前第2年进入企业的风险投资中,相对于单独风险投资和低资历风险投资,联合风险投资和高资历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权利要求数与维持时间关系实证研究——以中日授权专利数据为例
    乔永忠 谭婉琳
    2017, 38(02): 77-86. 
    摘要 ( 158 )  
    权利要求及其数量通过影响专利申请质量、权利保护范围、专利价值和质量以及专利诉讼风险等反映专利收益的指标影响专利维持时间。分析中国和日本授权专利权利要求数与维持时间关系发现:中国授权专利权利要求均数越大,其维持时间越长,而日本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均数随维持时间的延长,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国和日本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数与维持时间的相关性区间和程度不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双元性下的高管权力与企业海外创新绩效
    吴崇 林范丽
    2017, 38(02): 87-99. 
    摘要 ( 516 )  
    以沪深A股市场中我国制造业海外投资企业为样本,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实证比较,对制度双元性下的高管权力与企业海外创新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民营企业中高管两职兼任对海外创新绩效产生了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高管年薪的人力资本定价功能与股权比例增加的管理防御效应分别对企业海外创新绩效起到更为显著的积极和消极影响。(2) 民营企业中母国政治关联在董事会监管、两职兼任与海外创新绩效之间起着更加显著的调节作用;无论何种所有制企业,东道国制度完善性在董事会监管、高管年薪与海外创新绩效之间都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3) 国有企业中高管连任对企业海外创新绩效不利的特色影响,被母国政治关联、东道国制度环境完善性反向调节得更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视角的绿色创新行为路径:知识共享的调节效应
    李广培 吴金华
    2017, 38(02): 100-114. 
    摘要 ( 237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检验绿色创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个体绿色创新意愿的作用关系,同时在绿色创新意愿与绿色创新行为间引入知识共享调节变量。研究结果显示:(1) 绿色创新行为内生态度、外生态度、指令性规范、绿色创新控制力对个体绿色创新意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示范性规范、自我效能感对绿色创新意愿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作用;(2) 知识共享对绿色创新意愿向个体绿色创新行为转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共享,而且当隐性知识共享的水平较高时,对个体绿色创新意愿向绿色创新行为转化具有较强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科技与创新
    中国产学研合作网络权重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
    袁剑锋 许治 翟铖
    2017, 38(02): 115-126. 
    摘要 ( 182 )  
    基于权重结构视角,刻画我国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布及结构演化。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布不均衡,网络主体间合作质量偏低。产学研合作趋于强关系异配网络演化,强关系主体合作广度差异性降低而深度异质性逐渐增强,网络“富人俱乐部”现象逐渐减弱。在我国“关系”社会背景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市场调节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导致大量网络主体机会主义、搭便车的短期合作行为,合作难以摆脱单向而缺乏深度交互的困境,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知识传递不对称,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因此,网络主体应充分重视网络关系管理,政府部门应优化设计市场机制,引导网络关系分布调控合作中的市场失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调节定向的网络惯例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
    宋晶 孙永磊 陈劲
    2017, 38(02): 127-135. 
    摘要 ( 530 )  
    网络惯例是维持并协调创新网络运行的关键因素,主要研究网络惯例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索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惯例、调节定向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以西安市高新区高技术企业网络等创新网络的现实存在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合作成员间行为的默契程度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规范接受程度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通过了检验;以追逐利益为主的促进定向能够促进创新性合作氛围的塑造,有利于增强网络惯例两个维度对合作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以规避风险为主的预防定向在规范接受程度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权力、网络搜寻与网络惯例——一个交互效应模型
    魏龙 党兴华
    2017, 38(02): 136-147. 
    摘要 ( 154 )  
    网络惯例是影响技术创新网络运行效率与治理水平的关键。通过网络权力和网络搜寻的内部构成分析,探究知识权力/结构权力、知识搜寻/关系搜寻对网络惯例的差异性影响,以及网络搜寻对网络权力和网络惯例之间的调节作用。利用研发密集型行业的合作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权力正向影响网络惯例,相比结构权力,知识权力对网络惯例的正向影响更强。网络搜寻正向影响网络惯例,相比知识搜寻,关系搜寻对网络惯例的正向影响更强。知识搜寻在结构权力与网络惯例之间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在知识权力与网络惯例之间的调控作用不显著。关系搜寻在网络权力和网络惯例之间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主研发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动态门限效应
    靳巧花 严太华
    2017, 38(02): 148-157. 
    摘要 ( 252 )  
    已有文献表明自主研发对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在自主研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我国2003—2013 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知识产权保护门限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对国内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限效应。当知识产权保护低于门限值时,自主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知识产权保护跨过门限值后,自主研发对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更大。我国大部分省份未跨过门限值,处于低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助于提高自主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欲速则不达”:中国企业国际化速度与绩效关系研究
    方宏 王益民
    2017, 38(02): 158-170. 
    摘要 ( 205 )  
    国际化过程动态特征长期被学者所忽视。事实上,即使在国际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化进程特征差异也会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基于组织学习和时间压缩不经济性理论,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国际化速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国际化压力的调节作用以及知识资本的二次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由于时间压缩不经济性的存在,中国企业国际化速度过快会导致绩效受损;第二,企业内部资源充足可以遏制国际化速度过高对绩效的损害;第三,企业外部国际化压力增加时,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企业应该更加谨慎的进行国际化扩张;第四,企业知识资本存量增加,会显著增强内部资源冗余的正向调节作用,削弱外部国际化压力的负向调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奏效逻辑如何形成?——基于关键诱发因素的过程研究
    张广琦 SARASVATHY S D 张玉利 樊硕
    2017, 38(02): 171-180. 
    摘要 ( 231 )  
    奏效逻辑所强调的独特决策方式对传统因果逻辑下的决策方式形成了巨大冲击,已有研究重点关注奏效逻辑对新企业绩效造成的影响,却很少关注奏效逻辑的形成过程。选择奏效逻辑中最关键同时最贴近创业本质的可承担损失原则作为研究情境,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注创业经验的角色同时将自我效能感引入奏效逻辑研究,重点关注诱发奏效逻辑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奏效逻辑的认知属性,尝试引入组织和管理认知研究中的组织意会模型,结合创业环境的客观不确定性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