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基于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研发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刘慧 杨乃定 张延禄 李芮萌
    2017, 38(09): 3-12. 
    摘要 ( 121 )  
    针对研发网络演化过程中只考虑单一的内生性或外生性影响因素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平等自愿的合作原则,综合了研发网络演化过程中内生性与外生性两个因素,从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确立和企业退出网络两方面构建了双向择优网络演化模型。最后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发现:研发网络演化模型具有无标度、小世界的特征;研发网络经历了起始、成长、稳定和衰退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网络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特征;稳定期的研发网络平均收益最大,知识溢出率对网络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这为研发网络的健康持续发展及政府正确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电信行业的研发网络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模型与实际网络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校企研发合作与技术转移关系——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作用
    孙玉涛 刘小萌
    2017, 38(09): 13-22. 
    摘要 ( 108 )  
    校企研发合作是促进技术转移的重要举措。以社会网络理论与资源基础观为基础,提出在高校与其他机构的研发合作过程中校企研发合作及其规模有利于高校技术转移,并且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对上述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以专利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及其规模对技术成果转移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对校企研发合作与技术转移之间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高被引学者的跨国流动特征和影响——基于论文的计量分析
    杨芳娟 刘云 侯媛媛 漆艳茹
    2017, 38(09): 23-37. 
    摘要 ( 56 )  
    大科学时代,科研人员跨国流动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为测度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跨国流动的特点和规律,选取中国高被引学者为研究样本,构建其个人履历信息数据库和科研产出数据库,通过科研履历分析、科学计量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分析,发现三分之二的学者有在科技发达国家求学、研修或工作的经历,本科中国—海外博士是其主要流动路径,学者跨国流动方式、流动国家、流动阶段对其建立国际科学合作关系和提升科研生产力都有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科技与创新
    投资、技术溢出与欧盟区域创新发展研究
    张涵
    2017, 38(09): 38-49. 
    摘要 ( 53 )  
    基于欧盟数据,测度欧盟28个国家创新活动的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创新类投资对欧盟区域创新的影响以及技术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第一,欧盟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趋势逐年减弱;第二,商业型R&D创新投资、非R&D型创新投资、FDI对欧盟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正效应。而公共型R&D创新投资具有负效应。经济水平和开放水平均有利于欧盟创新产生,而教育水平的作用不确定;第三,欧盟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技术溢出效应。欧盟内邻近国家的创新产出对本国创新产生显著负向溢出,而邻近国家对创新产出的误差冲击会对本国的创新产出则产生显著正向溢出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转化”解耦视角的创新效率评价模型研究
    李牧南 黄芬 王雯殊 褚雁群
    2017, 38(09): 50-67. 
    摘要 ( 76 )  
    创新活动非线性、分散和网络化等新兴趋势和现象的出现,给传统的创新效率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创新模式多样化趋势下的创新效率评价,一个基于“研发—转化”解耦视角的创新效率评价模型被提出。该模型尝试将被评价单元的创新效率分解到两个维度和四个象限,从而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不同的创新模式和升级路径。理论和实证分析显示:基于“研发—转化”解耦视角的评价模型可以更为准确地区分“研发效率”、“转化效率”与“创新效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好地解构和重构创新效率的评价,从而对“无研发创新”和“研发活动网络化”等现象进行更为精确地刻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效果推理理论视角下企业创新与绩效提升机制研究
    崔连广 张玉利 何一清
    2017, 38(09): 68-79. 
    摘要 ( 116 )  
    在不确定环境下,当难以甚至无法预测未来科技和市场将如何变化的时候,如何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将效果推理理论拓展至在位企业,分析效果推理和因果逻辑对于探索式创新以及开发式创新的影响,同时考察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对于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利用183 份调查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效果推理的先前承诺和实验原则以及因果推理对探索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效果推理的可承受损失原则对探索式创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于开发式创新,因果推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效果推理没有显著的影响;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对于企业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说明在探索式创新中,决策者混合运用效果推理和因果推理逻辑,而在开发式创新中则主要运用因果推理逻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UWNC的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网络稳定性研究
    于鲲鹏 刘爱军 苏加福
    2017, 38(09): 80-90. 
    摘要 ( 51 )  
    企业价值网络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竞争团体,其价值网络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为定量分析企业价值网络稳定性,维持其高效、稳定运行状态,提出一种无向加权节点收缩法(undirected weighted node contraction method,UWNC)量化分析其稳定性。分析企业价值网络拓扑结构,通过节点收缩法从空间结构角度计算各节点重要度;量化各节点在网络中相互关系强度,充分考虑关系中的业务关系强度和社会关系强度两部分内容,通过二者加权计算各节点在网络中的关系强度,并以此作为整个价值网络重要度的权重值;综合上述方法,形成加权改进的企业价值网络稳定性分析模型,模型客观考虑了各节点在网络中的物理位置及相互影响关系,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反映客观实际。最后通过案例研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利基市场机会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路径研究
    徐娜娜 彭正银
    2017, 38(09): 91-103. 
    摘要 ( 57 )  
    逆向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在后发企业的创新追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海尔和迈瑞的纵向案例研究,探究了基于利基市场机会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路径。结果发现:基于市场轨道的市场创新可以为后发企业创造逆向创新的机会,且利基市场导向的逆向创新路径呈现多元性;基于本土的创新能力是后发企业利基市场导向逆向创新的重要支撑;利基市场拓展与基于本土的创新能力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促进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升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基于话语分析和概念格—加权群组DEMATEL方法
    曲小瑜
    2017, 38(09): 104-113. 
    摘要 ( 47 )  
    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对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运用概念格—加权群组DEMATEL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确定专家权重,进而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了探讨。得到如下结论: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受到创新意愿、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创新态度、开放式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影响因素包含多个子范畴,如创新意愿可以细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子范畴;各个影响因素对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重要度排序为创新意愿>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创新态度>开放式创新,说明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受到创新意愿和主观规范的影响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资源和能力视角的战略联盟使用决策:制度要素的调节作用
    车密 江旭
    2017, 38(09): 114-125. 
    摘要 ( 49 )  
    从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视角出发,同时考虑制度要素的调节作用,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决策问题。基于301家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冗余与联盟使用之间呈倒U型关系,战略柔性与联盟使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社会合法性对资源冗余与联盟使用的倒U型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也对战略柔性与联盟使用的正相关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学习导向、双元创新与天生国际化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宋春华 马鸿佳 郭海
    2017, 38(09): 126-140. 
    摘要 ( 50 )  
    近些年来,国际创业逐渐成为创业研究的焦点之一,天生国际化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国际创业形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基于187 份天生国际化企业的调研样本,研究了学习导向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了双元创新对于学习导向与天生国际化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学习导向的3 个子维度(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开放心智)对天生国际化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将双元创新纳入研究综合模型后,研究结果表明,双元创新在学习导向3 个子维度和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组织情境要素的内部创业模式分类研究
    姜忠辉 罗均梅
    2017, 38(09): 141-158. 
    摘要 ( 69 )  
    内部创业模式作为内部创业过程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成果并不显著。从组织情境的角度探索企业内部创业模式的类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抽样出11 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企业内部创业的组织情境要素进行扎根分析,提取了“内部创业的组织情境”这个核心范畴,分为柔性组织情境和刚性组织情境两维度,进而基于内部创业的组织情境两维度构造出内部创业模式二维矩阵分类模型。根据分类模型,提出6 种企业内部创业模式以及每种模式的内涵特征。企业可以依据对创业项目的定位和风险性的组合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内部创业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谦卑领导行为对团队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周琦玮 李倩 钱晓烨
    2017, 38(09): 159-172. 
    摘要 ( 68 )  
    谦卑领导行为和团队创新都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研究问题,虽然关于两者各自的研究较多,但尚未见到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探讨。基于58个团队270名员工及其直属领导的配对样本,探讨了谦卑领导行为对团队创新的作用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结果表明,谦卑领导行为对团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行为整合在谦卑领导行为与团队创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团队分配公平感在谦卑领导行为与团队行为整合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并且进一步调节了团队行为整合在谦卑领导行为—团队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即在团队分配公平感高的情况下,团队行为整合中介谦卑领导行为与团队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企业和高校机构的比较
    陈子韬 孟凡蓉 王焕
    2017, 38(09): 173-180. 
    摘要 ( 91 )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受到更多重视。科技人力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分为2 类,以企业为代表的全面开发型与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代表的专职研究型,两类是否对科技创新绩效都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如何,决定着科技创新资源与政策资源的分配有效性。对中国除西藏外30 个省市自治区2011—2014 年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对科技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2) 企业对科技创新绩效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中;(3) 科技创新绩效是“博采众长”的结果,而非仅依靠少数优秀研究人员;(4) 政策引导对经济发达水平的区域具有正向作用。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 扩大科研人员队伍,加强高校和机构的队伍建设;(2)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3) 重视基层创新能力,激发“万众创新”的积极性;(4) 适应各省发展特点,优化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引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