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9-11-10
    上一期    下一期

    科技战略与政策
    科学理论与方法
    创新战略与管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基于上海等22 个省市的QCA 分析
    杜宝贵 张鹏举
    2019, 40(11): 3-14. 
    摘要 ( 135 )   PDF(800KB) ( 712 )  
    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除了受市场、技术、资金、非技术因素等因素影响以外,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将全国2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作为条件变量,以各地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为结果变量,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对条件变量的各种组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收益与奖励、服务机构两类政策工具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关键促进因素;而政府资助、金融支持、人才培养与引进这三类政策工具则对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无明显影响。公共采购、收益与奖励、服务机构三类政策工具以及权益归属、收益与奖励两类政策工具应各自组合在一起配套使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主题分析与演化过程——基于文本挖掘的视角
    张宝建 李鹏利 陈劲 郭琦 吴延瑞
    2019, 40(11): 15-31. 
    摘要 ( 129 )   PDF(2306KB) ( 169 )  
    政策文本内容深度挖掘有助于梳理政策演变轨迹并客观剖析政策与实践存在的脱节问题。基于学术界对科技创新政策整体性、系统性把握不足,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我国1996—2017 年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典型文本数据进行分析。通过Rwordseg 技术提取关键词、构建关系矩阵。据此,采用K-means 聚类将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按内容和性质进行主题分析。其中,内容聚类结果包含八类政策主题,性质聚类结果包含三类政策主题。进一步地,采用多层多维交叉视角分析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演化过程,结合科技创新实践报告,对政策文本的有效性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内容、性质和效力政策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阶段表现出差异性和失配特征,据此凝练出政策演化规律,并提出了政策完善的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能够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理论完善形成有益补充,同时为国家科技创新实践提供现实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距离阻碍大学—企业技术转移速度吗?——大学制度背景与研发网络嵌入的调节作用
    马荣康 李少敏
    2019, 40(11): 32-44. 
    摘要 ( 109 )   PDF(775KB) ( 190 )  
    针对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的地理阻碍问题,重点考察地理距离对大学—企业技术转移速度的影响,并从大学制度背景和研发网络嵌入两个方面揭示我国大学克服地理阻碍实现快速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利用2001—2015 年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权转移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 整体上,大学与企业的地理距离对两者之间技术转移速度的阻碍作用并不显著。(2) 大学制度背景对地理距离与大学—企业技术转移速度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当为中央直属、拥有行业背景以及具有官方声誉时,大学更可能克服地理距离障碍而向企业快速转移技术。(3) 大学研发网络嵌入对地理距离与大学—企业技术转移速度关系也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当拥有较高的网络中心度以及占据丰富的结构洞时,大学更可能克服地理距离障碍而向企业快速转移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面向创新链的国家创新力测度体系构建研究——多维创新指数的视角
    李雨晨 陈凯华
    2019, 40(11): 45-57. 
    摘要 ( 99 )   PDF(991KB) ( 117 )  
    国家创新力是一个国家创新系统对外表现出来的科学创造、技术开发、产业发展和条件支撑的合力。从多维创新指数的视角借鉴物理学力分解的思想,面向国家创新活动效果,构建了国家创新力多维测度框架。横向上面向创新链,将国家创新力分为国家科学创造力、国家技术开发力、国家产业发展力,并从创新环境支撑角度构建了国家条件支撑力,四个分力构成了国家创新力四维测度框架。纵向上考虑国家创新力的不同度量表现,从规模、强度和速度三方面对创新力进行分解,以考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规模的国家创新力表现差异。最终构建了四横三纵的国家创新力测度框架。国家创新力测度框架能全面衡量一国的创新活动效果,为国家创新优劣势分析以及格局评价提供新的参考。在应用国家创新力测度框架的过程中,需把握不同性质的指标,以便有效评价和监测国家创新活动,全面反映国家创新力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标设置是发明专利拥有量激增的驱动因素吗?——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检验
    赵志华 刘遥 吴建南
    2019, 40(11): 58-67. 
    摘要 ( 85 )   PDF(700KB) ( 109 )  
    中国发明专利拥有量迅速跃居世界前列,作为政府绩效管理关键环节的目标设置在其中的作用值得验证。采用2006—2015 年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探讨了发明专利拥有量目标设置对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影响,以及其对发明专利拥有量中比较重要一部分的发明专利维持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发明专利拥有量目标设置促进了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但也显著抑制了发明专利维持量的增长。目标设置能有效促进所设目标的完成,同时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有选择性执行行为,省份往往把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目标中相对容易完成的部分,目标中难以完成的部分成为牺牲的对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选择:“激流勇进”还是“循序渐进”
    崔维军 孙成 傅宇 岑珊
    2019, 40(11): 68-81. 
    摘要 ( 114 )   PDF(846KB) ( 525 )  
    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双元创新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企业规模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 政策不确定性不仅显著促进了企业探索式创新行为,而且显著促进了利用式创新行为;(2) 调节效应表明,企业规模负向调节了政策不确定性对探索式创新行为的影响,但对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利用式创新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在不确定的政策环境中,小规模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激进的探索式创新行为,大规模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温和的利用式创新行为。研究结论对面临不确定的政策环境,不同规模的企业该如何进行双元创新行为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支持对早期用户的新产品采纳意愿影响研究——基于同侪影响和感知价值的多重中介效应
    李智慧 沈志锋 焦媛媛
    2019, 40(11): 82-97. 
    摘要 ( 110 )   PDF(967KB) ( 116 )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同侪影响和感知价值为多重中介,对社交网络情境下社交支持对早期用户的新产品采纳意愿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同侪影响和感知价值在社交支持与早期用户的新产品采纳意愿的关系中共同起多重中介作用;(2) 规范性影响和情感价值在社交支持与采纳意愿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强度远远高于其他路径;(3) 同侪影响的两个维度并非独立存在,规范性影响对早期用户受来自同侪者的信息性影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 感知价值的两个维度间也存在功能价值对情感价值的影响关系,新产品的功能价值对情感价值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对指导社交网络情境下新产品在早期用户群体中的成功扩散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国技术探寻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
    郭磊
    2019, 40(11): 98-112. 
    摘要 ( 108 )   PDF(838KB) ( 101 )  
    以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为样本,基于专利数据,探知了跨国技术探寻对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按照相对于母国的技术接近性,将后发企业技术探寻的东道国分为同质性与异质性两类,实证研究发现:在知识转移水平方面,同质东道国、异质东道国分别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成正向和U型关系;关于地理多样性,异质东道国正向影响后发企业创新绩效,而同质东道国没有显著作用效果。此外,在海外技术知识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之间,企业科学关联度并未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从知识的转移水平与地理来源维度,深化了外国技术与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对后发企业国际化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进购买外部技术对专利产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分析——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李想 徐艳梅
    2019, 40(11): 113-124. 
    摘要 ( 108 )   PDF(756KB) ( 671 )  
    从开放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区分专利产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种典型的创新绩效衡量方式,运用高技术产业2009—2016 年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回归模型,着重研究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入对两种不同创新绩效衡量方式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入对以专利产出和新产品产出衡量的创新绩效影响差异较大,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但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同时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随R&D 投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上述结果意味着在实际经营中,高技术产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创新发展目标而确定不同的引进购买外部技术投资额,不应将专利产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一概而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密人际网络中的竞争创新扩散机制研究——以双寡头同时竞争扩散市场为例
    蔡霞 宋哲 耿修林
    2019, 40(11): 125-138. 
    摘要 ( 85 )   PDF(1129KB) ( 70 )  
    现有研究对竞争创新扩散探讨不够深入,更鲜少剖析采纳者的特征和采纳者互动对竞争创新扩散格局的影响。使用稠密人际网络拟合创新的潜在采纳者网络,使用多智能体建模仿真方法定量分析了当同类的两种创新同时进入市场扩散时,采纳者的创新性差异、采纳者互动形成的网络结构、以及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变化对竞争创新扩散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p-GNC 网络的平均度越小、网络越聚集,越有利于技术升级慢的创新,且网络平均度对竞争创新扩散格局的影响更大;局部网络效应越强、创新先驱者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升级慢的创新;在局部网络效应强的网络中,网络结构对竞争创新扩散格局的影响更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