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9-10-1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观点
    创新战略与管理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观点
    使命驱动型创新:源起、依据、政策逻辑与基本标准
    张学文 陈劲
    2019, 40(10): 3-13. 
    摘要 ( 382 )   PDF(716KB) ( 1377 )  
    使命驱动型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下的一种创新理论的重大转向,是应对社会“大挑战”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创新范式。本文对使命驱动型创新的源起、理论依据、政策逻辑与基本标准等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使命驱动型创新超越了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强调创新不仅要有速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战略方向;创新不是简单修复现有的市场失灵,而是要创造新的市场;政府要主动参与和主导整个创新过程;政府应该具有创造市场的“企业家职能”,特别是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公共利益的创新;政府应主动承担重大创新带来的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初创战略、领导风格与新创企业绩效的中美比较研究
    张海丽 Michael Song
    2019, 40(10): 14-37. 
    摘要 ( 237 )   PDF(951KB) ( 1141 )  
    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领导风格理论,提出初创战略影响领导风格并调节领导风格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收集244 家美国和614 家中国新创企业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 中美两国需求拉动型初创战略的新创企业,其变革型领导水平总体高于技术推动型企业;但美国技术推动型战略的新创企业领导具备更高的例外管理水平,中国需求拉动型新创企业的交易型领导水平更高。(2) 在美国,技术推动战略会加强变革型领导对新创企业绩效影响;在中国,需求拉动战略会加强变革型领导对新创企业绩效影响,技术推动战略会加强交易型领导风格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3) 不同初创战略的新创企业,领导风格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跨国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力差异、网络杠杆与平台企业竞争优势的共同演化
    吴义爽
    2019, 40(10): 38-53. 
    摘要 ( 180 )   PDF(881KB) ( 234 )  
    当前关于平台竞争优势的主流研究通常聚焦于网络效应的收益递增与正反馈效应,而忽视了网络效应的外生性本质,及其与资源能力理论之间的理论割裂,也难以对现实中赢家通吃、先赢后输与后来者居上并存的现象提供合理解释。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间接网络效应的组织属性着手讨论了平台竞争优势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共同演化范式分析了平台竞争优势在长期内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认为,间接网络效应具有他组织与自组织二重性,其导致平台企业异质性能力的外部化以及网络加杠杆效应,二者协同构成平台竞争优势的根源。而在长期内,平台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诱致了新产业架构的涌现。其通过参与人变更、新技术涌现、战略变革等反向作用于在位者能力增量和网络杠杆强度,反馈到“新一轮”能力差异和网络杠杆的协同,进而决定了长期演进意义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与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发企业如何从嵌入到重构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光伏产业的证据判断
    程鹏 柳卸林 朱益文
    2019, 40(10): 54-69. 
    摘要 ( 274 )   PDF(2452KB) ( 1030 )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 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 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 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 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型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举措对产品创新的作用:外部平衡式环境的影响
    孙锐 李树文
    2019, 40(10): 70-83. 
    摘要 ( 164 )   PDF(915KB) ( 186 )  
    在外部复杂变化环境下,研发型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举措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成效。研究采用多源问卷调查和平衡效应分析方法,对我国研发型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举措进行了结构分析,并从外部环境平衡视角探讨其对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型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严格甄选、职业发展、注重绩效评估、有效报偿、内部晋升和合理授权六方面的举措维度,且六个维度均对企业产品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外部平衡式环境在严格甄选、职业发展等四个举措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同时,高能平衡式环境在内部晋升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低能平衡式环境在内部晋升与产品创新绩效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创企业创业学习对绩效的影响:创业决策逻辑的调节作用
    李怡欣 赵文红 张文伟
    2019, 40(10): 84-96. 
    摘要 ( 907 )   PDF(816KB) ( 1075 )  
    创业学习有助于弥补初创企业先天劣势。然而,已有研究对初创企业选择探索式学习或利用式学习提升绩效莫衷一是。从创业学习本质特点出发,基于创业学习理论和效果理论,考察了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并识别了创业决策逻辑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69 家初创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对创业绩效有负向效应,效果逻辑会削弱这一效应,而因果逻辑会增强这一效应;利用式学习对创业绩效有着正向效应,效果逻辑会增强这一效应,而因果逻辑会削弱这一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破知识共享困境:线上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双元学习的中介作用
    张玉明 赵瑞瑞 徐凯歌
    2019, 40(10): 97-112. 
    摘要 ( 256 )   PDF(939KB) ( 1331 )  
    线上社会网络为知识共享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其如何推动企业创新成为学术界的前沿问题。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梳理相关文献,构建“社会网络结构—学习行为—创新绩效”的逻辑框架,以716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调查样本,探讨线上社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及边界效应。研究表明:线上社会网络有利于创新绩效的增长;探索式学习在线上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利用式学习未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IT 灵活性与IT 整合性正向调节线上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稳健性检验依旧证实了上述结论。在创新环境不断变化的外部压力下,为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有价值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旧动能转换的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高管环保意识风格如何提升企业绩效——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
    陈泽文 陈丹
    2019, 40(10): 113-128. 
    摘要 ( 155 )   PDF(1034KB) ( 138 )  
    绿色创新是企业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企业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宏观背景的必然要求。现有文献聚焦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环境因素,鲜少关注管理者这一微观主体对绿色创新和企业绩效的驱动效应,而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证研究也十分有限。文章基于高管环保意识的微观心理学视角,以256 家重污染行业企业为样本,探讨宏观—新旧动能转换的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微观—高管环保意识风格(机会型和责任型)对绿色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高管机会型环保意识和责任型环保意识均能够显著推动企业开展绿色创新实践,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同时,从高管环保意识风格看:高管机会型环保意识对两种创新模式的影响明显大于责任型环保意识;从绿色创新模式看:两种环保意识均主要通过绿色产品创新提升企业绩效。新旧动能转换的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具有责任意识的高管倾向于采取绿色产品创新应对环境变化,而持机会型环保意识的高管更愿意开展绿色工艺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并以此对高管环保意识的培育和绿色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心资源、动态能力与跨产业升级——基于科技企业的跨案例研究
    何小钢
    2019, 40(10): 129-145. 
    摘要 ( 206 )   PDF(1048KB) ( 615 )  
    内销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成为中国内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通过文献梳理,构建了跨产业升级模型,揭示核心资源、动态能力与跨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并且选取汉鼎、延华与银江3 家内销型科技企业进行跨案例分析。国内市场需求转变、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应用推动企业基于核心资源在跨产业领域建立新的竞争能力以嵌入高端价值链,实现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研究发现,该跨产业转型升级模型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企业根据制度环境变化形成策略性响应,依托核心技术与资源通过自主创新与并购提升动态资源整合能力,扩散到上下游行业及其细分领域以完善产业链,并最终实现跨产业升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变化中的明星:明星发明人动态性与其未来发明绩效关系研究
    马荣康 陶雪蕾
    2019, 40(10): 146-162. 
    摘要 ( 157 )   PDF(810KB) ( 159 )  
    明星发明人相对于非明星在组织创新中的突出作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但明星发明人的状态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而已有研究很少从动态性视角考察不同类型明星发明人的作用差异。通过引入时间维度识别明星发明人的状态变化,基于知识搜索重组和人才生命周期视角,重点阐明不同类型明星发明人动态性与其未来发明新颖性和影响力的关系,并利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1996—2015 年的纳米技术发明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 对绩效明星而言,新兴绩效明星未来发明的新颖性和影响力高于持续绩效明星,而衰退绩效明星未来发明的新颖性和影响力则低于持续绩效明星;(2) 对关系明星而言,新兴关系明星比持续关系明星未来发明的新颖性和影响力更高,而衰退关系明星与持续关系明星未来发明绩效的差异则不显著;(3) 对通用明星而言,新兴通用明星比持续通用明星未来发明的影响力更高,而绩效引致通用明星未来发明的新颖性和影响力均高于持续通用明星。相比而言,关系引致通用明星未来发明的影响力反而低于持续通用明星。此外,引入时间维度从动态性视角拓展了明星发明人作用机制研究,对于企业识别明星发明人状态变化进而管理人才生命周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