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学理论与方法
    高阶领先用户:理论流源、内涵结构与实践
    陈 劲 魏 巍 王晓钰 张碧航
    2025, 46(2): 3-14. 
    摘要 ( 7 )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经济增长有两个核心过程,一是生产者的智慧,二是用户的智慧。领先用户能够

    前瞻性了解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让用户的智慧成为后熊彼特时代相对于生产者智慧的重要补充创新范式。在领先用户群

    体中存在少数的超级创新者,他们对社会需求的理解更超前更深刻,感知更扎实更精准,创新成果可以实现跨界二次转

    化。通过提出高阶领先用户的概念,探索总结高阶领先用户的内涵结构和高领先趋势、中期望收益、高创新价值、高意义

    感知的特征。通过中国实践Inno4Rare案例探索了高阶领先用户在罕见病患者创新的应用场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中国与美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比较: 基于计量经济学和DSGE方法结合
    姜照华 李金玉 李亚飞
    2025, 46(2): 15-29. 
    摘要 ( 11 )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和创新生态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开放创新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以及供给侧结构

    改革理论、新结构经济学,丰富和发展关于创新驱动的多元动力理论。利用中国和美国的相关数据,综合运用经济计量学

    方法、科学计量学方法、专利计量学方法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建立美国和中国的创新驱动的模型体系,包括科学研

    究引领技术创新的路径模型、政府投入引领企业研发投入的路径模型、结构升级促进持续创新的路径模型、创新与投资高

    效结合的路径模型、开放促进创新国际化的路径模型、创新生态与金融支持协同创新的路径模型。继而构建“期望效用函

    数”,测算各随机变量(城市化率,工业化指数,中高端产业增加值等)对状态变量(国内专利)和各控制变量(企业研发投

    入、三方专利数等)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推进创新驱动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创新驱动主导,并

    主要采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而近年来中国创新驱动的路径发生了转变,高技术产品进口、按专利合作条约获得

    的国际专利、融资与外商直接投资、高新园区政策、风险投资、国际机构合作论文成为推动创新驱动的关键变量,这是中国

    科技与美国并跑和跟跑的特征。而下一个阶段,中国科技将在某些领域与美国等并跑,同时在某些领域处于领跑地位。

    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中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创新驱动路径,着力于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紧密结合的科技体制

    机制,着力于科学研究引领技术创新,着力于创新驱动与结构转型相结合,着力于创新生态与金融支持协同创新,着力于

    创新与投资的高效结合,加快直接融资、风险投资和国际专利的发展,推动创新驱动路径的转变带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

    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科技与创新
    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效应分析 ——基于中国27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何增华 陈 升 李金林 王京雷
    2025, 46(2): 30-47. 
    摘要 ( 3 )  

    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的深度融合及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构筑“数字与绿色共舞,经济与社会并进”的发展新格

    局。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1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测量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地区绿色创新专利数据,多维度实证

    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创新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地区绿色创新水平,该作用主

    要凸显于2014年之后,整体上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关系。第二,数字经济对地区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集

    中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以及非一线城市,且对于这些城市数字经济的抑制影响不明显,整体上仍然主要体现出促进影响。第

    三,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地区绿色金融水平与科技金融水平从而促进其进行绿色创新;地区企业盈利能力能强化数字经济

    的促进作用,而媒体环境关注度则可能弱化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经济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还存在正向空间溢

    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主要是体现在现代经济交流的框架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距离。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聚集、技术溢出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 推动区域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
    孟庆良 吴雪阳
    2025, 46(2): 48-61. 
    摘要 ( 2 )  

    为寻求推动区域创新的实现路径,构建了整合产业聚集、技术溢出和知识产权保护三层面五个条件的区域创新理论

    模型,以我国30个省市直辖区2016—2020年的样本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索了区域创新的具体

    实现路径。结果发现:实现高区域创新水平的路径有“产业聚集—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型”、“产业专业化聚集—技

    术溢出—知识产权保护型”与“产业聚集不显著—技术溢出不明显—知识产权保护型”三条,其中前两条路径所涉及的“多

    样化聚集程度”和“区域技术交易水平”两个要素存在替代效应;实现非高区域创新水平的路径有4条,且与高区域创新水

    平的实现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我国高区域创新的实现路径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中发挥着较为普

    适的积极作用,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估计和动态演变分析 ——基于共同前沿与区域生产技术异质性的视角
    韩永辉, 张 帆 朱超玮
    2025, 46(2): 62-75. 
    摘要 ( 2 )  

    准确把握中国城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分布水平和动态演变,对缓解地区发展失衡、建

    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生产技术异质性构建共同前沿模型,采用两期合并

    生产技术法构建稳定的生产技术前沿面,有效提升了城市TFP测算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此外,进一步构建核密度估计模型

    和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城市TFP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演进过程和内部动态性,有效解决过往文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的城市TFP测算中组间异质性导致的指数组间不可比问题。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

    各地区的生产技术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缓解;(2)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

    率相对较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升;(3)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部动态

    演变是循序渐进的“拾级而上”,而非“跨越性”增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组态研究 ——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周 青, 高延孝 杨 伟
    2025, 46(2): 76-93. 
    摘要 ( 3 )  

    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高绩效对中国企业技术标准高质量“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面向“一带一

    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具有非常复杂的伙伴结构和面临着相当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建立有效的联盟治理方式就成为了保障

    联盟绩效的关键问题。选择4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联盟作为研究对象,以联盟绩效为治理目标,采用fsQCA方法分析“共

    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下联盟治理方式影响联盟绩效的因果复杂机制以及治理方式、经济环境以及项目存续时间的互动关

    系。结果表明,“共建共享”型联盟治理和“共商共享”型联盟治理是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两种主要方

    式。结合实践案例,进一步分析联盟主要治理方式的基本组态对联盟绩效的作用机制,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秘外部知识之力: 如何借助外部知识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创新?
    余 江, 宋昱晓, 张耀坤 陈 凤
    2025, 46(2): 94-108. 
    摘要 ( 6 )  

    在集成电路这一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中,中国的上市企业作为后发者面临着巨大的创新挑战,如何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和

    整合知识将成为这些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该研究聚焦于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后发企业创新能力的实

    质性影响研究,强调了知识基础的多样性和企业的研发努力对于中国集成电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基于

    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146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上市企业的专利合作和转让数据、销售和供应链信息、人才引进数

    据等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以研发合作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知识获取抑制了中国集成电路上市企业的企业创新

    能力的提升;以市场销售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知识获取显著提高了中国集成电路上市企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而与预期相反,

    以人才引进为代表的人才嵌入型知识获取对中国集成电路上市企业的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出负向关系。此外,企业研发努力

    与知识基础多元度对外于上述关系均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最后对研究结论、新冠疫情下后发企业知识获取与创新关系

    的变革以及局限性和未来展望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专利金奖的高价值专利影响因素研究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张玉蓉 祝靖雨
    2025, 46(2): 109-119. 
    摘要 ( 0 )  

    建立高价值专利的影响因素组态模型,可以快速识别出专利价值,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专利管理和布局规划,提升技

    术创新能力。选取2011年—2021年中国专利金奖获奖名单中225件专利作为研究样本,从法律、经济和技术价值维度选取

    9个关键性评估指标,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析高价值专利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单因素

    指标分析中专利类型是发明专利为核心指标;第二,在多因素组态路径中,发明专利的引证次数和被引证次数越多时,其评

    估为高价值专利的可能性最高;第三,与现有单因素研究结论相反,在多指标共同作用下,引证次数对评估高价值专利成正

    相关,而同族专利数、分类号数量指标对评估高价值专利成负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扎根理论的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研究
    王淑翠 李 佳 彭 婷
    2025, 46(2): 120-138. 
    摘要 ( 12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商业应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平台企业不断涌现,作为全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出现诸

    如“二选一”、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正当竞争等挑战法律底线的市场垄断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通过对中美欧监管机构官方网站公示数据的扎根理论分析,具体包括阿里巴巴、美团、谷歌和脸书共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平

    台企业,构建了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互联网平台特性、企业综合实力、企业价值取向、法律框

    架、社会影响、垄断行为6个主范畴和22个副范畴。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平台特性、企业综合实力、企业价值取向是影响

    平台企业发生市场垄断行为的内部因素,也是催生垄断行为的事前影响因素;法律框架和社会影响是影响垄断行为的外部

    因素,也是阻断垄断行为的事后影响因素,并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平台企业市场垄断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放式创新、制度环境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王砚羽 王澳莹
    2025, 46(2): 139-152. 
    摘要 ( 7 )  

    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数字经济战略的必选项也是难选项。探究数字化转型的前因

    要素是制造业有效实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于制度理论,从地区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及两者交互的视角,研究了制度

    因素和创新因素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影响。采用2012—2020年中国2 50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12 220条数据为样

    本,得到如下结论: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行为均能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并且完善的制度环境使

    开放式创新对数字化转型的效益更好。同时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制造业在开放式创新促进数字化转型程度上走在

    前列,而非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引导和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VC视域下破解中国“本土产业升级悖论”之谜: 来自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解释
    凌永辉
    2025, 46(2): 153-166. 
    摘要 ( 2 )  

    随着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中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可能成为本土企业绕开发达国家“战略隔绝”机制,进而

    攀升全球价值链(GVC)并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最大依仗。基于对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供给—需求—制度”三维分解,试

    图探讨GVC视域下破解中国“本土产业升级悖论”之谜的机制与证据。结果表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中国本土企业在

    GVC视域下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其可以从供给、需求和制度三个维度依次分解为企业家精神效应、国内市场

    需求效应和产业平等竞争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效应在所有地区和各类型行业均对本土产业升级

    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国内市场需求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各类型行业表现出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平等竞争效应则在中西

    部地区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本土产业升级产生了更加明显的积极影响。而且,超大规模市场的各类优势所导致的本

    土产业升级效应,因不同的GVC嵌入环节而具有异质偏向性。其中,企业家创新精神效应和国内市场需求效应偏向GVC

    下游嵌入环节,企业家冒险精神效应和产业平等竞争效应偏向GVC上游嵌入环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内部创意平台功能促进创新过程的内在机制: 以“PD”创意平台为例
    董念念 王雪莉
    2025, 46(2): 167-179. 
    摘要 ( 3 )  

    以A银行信用卡中心“PD”创意平台为例,对企业内部创意平台的创意提交、互动交流和评估奖励三大功能推动“创

    意提出—创意传递—创意实施”这一创新过程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案例研究发现:(1) 在创意提出阶段,“PD”创

    意平台的创意提交功能促进创意提出者形成创意提交的共同规范,并激发其创新积极性,进而推动了创意提出。此外,互

    动交流功能帮助创意提出者增强与同事领导的在线交互,有益于推动知识分享,从而促进创意提出。(2) 在创意传递阶

    段,互动交流功能推动创意提出者和创意实施者之间的在线交互,创意得以从创意提出者传递至创意实施者。(3) 在创意

    实施阶段,互动交流功能推动创意实施者与同事领导的在线交互,通过资源获取促进了创意实施。此外,评估奖励功能强

    化了创意实施者对创意提出者的信任,推动了创意实施者的创新进程参与,进而促进了创意实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高手云集,还是一枝独秀? 资质过剩感对创造力的多层影响机制研究
    宋锟泰 徐欣怡 杜鹏程
    2025, 46(2): 180-198. 
    摘要 ( 3 )  

    组织为了提升创造力,不断吸纳高资质员工从而产生了组织内的资质过剩现象,但是员工的资质过剩感与其创造力

    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存在争议的原因可能在于员工的资质过剩感存在不同层次。团队资质过剩感反映了团队成员普遍

    感到资质过剩,高资质的团队能够产出诸多积极结果,但能否带来创造力的提升,现有研究尚未回答;个体相对资质过剩感

    则反映了个体的资质过剩感高于团队其他成员,但是这种相对资质过剩感的后效尚不明晰。以不同层次跨界行为作为研

    究视角切入,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探索团队和个体相对资质过剩感通过不同层次跨界行为影响创造力的多

    层作用路径,以及团队精熟动机氛围的调节作用。利用 72 个团队和 327 名成员的嵌套数据,借助 MSEM 和 Monte Carlo

    Bootstrap验证假设,结果表明:团队资质过剩感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领导和团队跨界行为在团队资质过剩感与团队创造

    力的关系间起正向中介作用,团队精熟动机氛围正向调节团队资质过剩感与领导、团队跨界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并进一步

    正向调节领导、团队跨界行为在团队资质过剩感与团队创造力关系间的正向中介作用;个体相对资质过剩感负向影响个体

    创造力,个体跨界行为在个体相对资质过剩感与个体创造力的关系间起负向中介作用,团队精熟动机氛围负向调节个体相

    对资质过剩感与个体跨界行为之间的负向关系并进一步负向调节个体跨界行为在个体相对资质过剩感与个体创造力关系

    间的负向中介作用。此外,模糊集定性分析(fsQCA)的结果再次验证上述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