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栏:基础研究
    公共性匹配与研究机构科研产出 ——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
    陈启凡 薛 澜
    2025, 46(3): 3-21. 
    摘要 ( 78 )  

    近年来,随着科技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对公共研究机构的资源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然

    而,尽管资源投入逐年增长,公共研究机构的科研产出绩效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一现象表明,资源投入与科研产出

    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特别是现有研究往往孤立地探讨技术、使命和资源

    等特定维度的公共科研机构治理问题,忽视了各维度“公共性”的不同组合形式如何影响公共研究机构的科研产出绩效。

    这种单一维度的研究视角,无法全面揭示公共研究机构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难以对提升科研产出绩效提供系统的

    解决方案。基于组态视角,研究将“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框架应用于我国科研

    治理的制度情境与公共研究机构科研活动的实践场景,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对中科院京区三十余家研究机构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 存在驱动高水平科研产出绩

    效的三条路径:以“技术—身份—资源”公共性匹配克服技术设施和制度适应性不足的“代偿型”;以“技术—身份—资源”

    公共性匹配克服技术设施和规制公共性不足的“脱耦型”;以“技术—身份—规制”公共性匹配外加技术设施建设及制度适

    应性的“均衡型”;(2)对于拥有不同客观禀赋条件的研究机构,“技术—身份—资源”和“技术—身份—规制”公共性匹配可

    以通过等效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科研机构产出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因及结果 ——基于元分析的研究
    万姿显, 张 思,
    2025, 46(3): 22-40. 
    摘要 ( 56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数字化转型的学科交叉融

    合特性也使得数字技术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生存与发展的新主题和必

    选题。采用元分析方法,基于84篇实证研究、597 225个实证研究样本,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出发,识别影响企

    业数字化转型的各类因素,从提升经济存量价值、扩展能力增量价值、创造溢出价值等多个维度评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结

    果,并分析数据来源、行业异质性、样本国家和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 技术层面的数字技术可供性和组织层

    面的高管数字化领导力是与企业数字化转型高度相关的影响因素,而环境层面的行业压力与经济政策支持与企业数字化

    转型相关度较低;(2) 企业数字化转型会高度影响企业扩展能力增量价值,如企业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市场优势和客户

    价值等,而与企业长期价值的相关度相对较小;(3) 当数据来源是调查访谈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扩展能力增量价值、提升

    经济存量价值的正向相关关系更强;(4) 当研究聚焦于单一行业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水平的正向相关关系更强,

    而多个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韧性与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同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供应链与分工优化的正向相

    关关系更强;(5)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发达国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更能促进其扩展

    能力增量价值,如韧性与效率,而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则更有潜力提升经济存量价值,如企业长期价值。同时环境因素如

    经济政策支持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6)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扩展能力增量价值的影响效应

    在中小型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大工程驱动基础理论突破和原始创新的系统机制 ——基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工程的纵向案例追踪研究
    张闳肆, 姜树凯 方元欣 王昭星
    2025, 46(3): 41-60. 
    摘要 ( 25 )  

    重大工程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科技整体实力提升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研究在大型复杂系统工程驱动下,基础理

    论突破和原始创新是如何形成的,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运用复杂系统观,基于对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

    工程的纵向案例研究,追踪中国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33年发展进程,发现重大工程的复杂整体

    特性通过引导大量组织参与者的跨界联动以及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推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反复迭代和螺旋上

    升,从而形成世界首台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重大原始创新。基于重大工程情境提出了复杂创新系统的概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廉政建设能否提高创新补贴对企业专利的激励效应?
    朱桂龙 陈字理 欧阳芳
    2025, 46(3): 61-77. 
    摘要 ( 20 )  

    研究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基于数量与质量视角,探讨廉政建设能否提高创新补贴对企

    业专利的激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 创新补贴政策既能提高企业的专利数量,也能提高企业的专利质量。(2) 廉政建

    设对创新补贴与专利数量、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非对称性影响,即廉政建设力度加强显著降低了创新补贴与专利数量之

    间的正向关联性,但显著提高了创新补贴对专利质量的正向激励。(3) 随着补贴集中度提高,廉政建设对创新补贴数量与

    质量维度上的非对称性影响进一步增强,表明廉政建设在高补贴集中度的情境下更能够缓解创新补贴所导致的专利泡沫

    现象。上述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4) 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廉政建设提高创新补贴政策效应的作用机

    制:切断了企业获取创新补贴的寻租渠道,改变了受补贴企业的资源配置逻辑,实现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科技与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多元路径 ——基于252个地级市的定性比较分析
    李 灵 王雪玮 王 琦 刘炳胜
    2025, 46(3): 78-95. 
    摘要 ( 27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然而,各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政府

    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呈现出空间非均衡的特征,如何因地制宜推进各地区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观,结合多时段QCA和NCA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中国地级市要素、创

    新、制度逻辑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联关系以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深化、数据要素、技术创新、政府效率和市场需

    求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杂驱动关系,探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杂机制和实现路径,明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动态变化的原因和机理。结果发现:(1) 单个变量并不是构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2) 时段1存在自然资源—

    资本—政府驱动型、资本—创新驱动型、人力资源—资本驱动型、资本—市场驱动型四个组态;时段2存在人力资源—资本

    —创新驱动型、人力资源—资本驱动型、资本—市场驱动型三个组态;时段3存在资本—创新—政府驱动型、人力资源—资

    本—创新—市场驱动型、资本—创新—市场驱动型三个组态;时段4存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驱动型、人力资源—

    创新—市场驱动型、创新—市场驱动型、资本—创新驱动型四个组态。(3) 资本深化在时段1-3中发挥稳定作用,技术创新

    则在时段2-4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数据要素在各时段仅发挥辅助作用。(4) 人力资源与资本深化的共同作用模式在时段1-2

    中相对稳定,在时段3逐渐演化为技术创新与资本深化协同发展的模式,并在时段4开始向市场需求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

    演化;市场与政府关系在各时段随着生产要素与技术创新共同演化,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市场政府关系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数字技术可供性与数字创新绩效: 双元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与组织忘却学习的调节效应
    曹 勇, 田瑞晨 陈炳轩 何 颖
    2025, 46(3): 96-107. 
    摘要 ( 32 )  

    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创新绩效已成为数智时代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忘却学习理

    论,通过对468家制造企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及双元创新

    能力的中介作用与组织忘却学习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可供性(积累可供性、变异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绩效

    有正向影响;利用式创新能力在数字技术可供性与数字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而探索式创新能力仅在变异可供性和

    数字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忘却学习正向调节了数字技术可供性和利用式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知识单元特征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作用机理 ——基于专利数据的MERGMs实证研究
    张 鑫 曹 霞
    2025, 46(3): 108-126. 
    摘要 ( 17 )  

    技术转移是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提升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抓手。高校和企业主体间性质的差

    异,导致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之间存在“割裂”现象,致使校企技术转移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大障碍。已有

    研究表明,知识是影响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知识单元特征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为

    此,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搜索重组理论,以新能源汽车发明专利数据为例,利用多层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了高校与企

    业知识单元特征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高校知识单元的多样性、独特性及组合机会正向促进校企

    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高校知识单元的组合潜力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具有抑制作用;企业知识单元的多样性、组合机会

    和组合潜力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具有负向影响,企业知识单元的独特性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知识单元的相似性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不同地区,高校知识单元

    的多样性、独特性、组合机会及校企知识单元相似性对校企技术转移网络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校知识单元多样

    性、高校知识单元独特性、高校知识单元组合机会、企业知识单元独特性和校企知识单元相似性,在不同阶段对校企技

    术转移网络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知识基础稳定性、知识重组创造与创新绩效
    林润辉, 王 伦 张红娟 季 泽
    2025, 46(3): 127-139. 
    摘要 ( 19 )  

    企业知识基础体现了企业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其稳定性程度与创新绩效息息相关,对知识基础的有效管理有助

    于构建企业自身技术优势。使用我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 2006—2019 年的数据

    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企业知识基础稳定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非线性效应,并进一步解释不同类型知识重组创造方式的

    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知识基础稳定性与创新绩效间存在倒U型关系;旧有知识重组创造强化了知识基础稳定性与

    创新绩效间的倒 U 型关系,“新—新”知识重组创造弱化了知识基础稳定性与创新绩效间的倒 U 型关系。研究对优化企

    业知识基础布局,进而拓展创新空间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赋能与企业并购: 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并购动机视角
    南晓莉 仝安娜
    2025, 46(3): 140-155. 
    摘要 ( 9 )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注入了新的创新活力。以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研

    究样本,实证考察企业数字化水平对于自身并购战略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企业存在技术获取

    型与市场获取型两种差异化的并购动机,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并购概率、并购频率和并购规模。作用机制检

    验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信息获取的中介效应和资金融通的中介效应影响企业并购战略决策。异质性检验结果

    表明,在大型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获取型并购的支持作用更为明显;在中小型企业、

    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竞争性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市场获取型并购的支持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也

    能正向影响企业的并购绩效,助力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真正做优做强并购后的企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来产业竞争视阈下的企业创新范式转型
    钱贵明 阳 镇, 陈 劲,
    2025, 46(3): 156-167. 
    摘要 ( 20 )  

    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是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产业支撑,目前对未来产业的界定与

    发展模式的研究较为模糊,特别是微观创新主体层面支撑未来产业竞争与发展的创新范式与创新体系建设缺乏系统研究。

    在综合界定未来产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未来产业需要从产业类型、产业演化、产业创新、产业技术类别四个视角综合刻画

    未来产业的概念内涵,在每个独立的概念视角下,未来产业需要具有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潜在的高成长性、全方位的创新性、

    高技术门槛与技术壁垒性四个典型特征。进而着重从创新范式的视角研究了匹配不同类型的未来产业竞争的微观企业创

    新范式,依据未来产业的技术和产业特征,将其分为基础研究孵化型、技术驱动型、市场拉动型、生态圈包络型四种产业,并

    根据四种产业的典型特征为其匹配了主导的创新范式,分别是以前沿科学为基础的企业使命型创新范式主导、以关键核心

    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范式主导、以商业模式为基础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范式主导和以大中小企业融通为基础

    的企业融通创新范式。进一步,在企业创新层面加快形成未来产业竞争优势需要在企业创新投入层面、企业创新战略层面、

    企业商业模式层面、企业创新生态层面精准发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负重”托起的仁慈善举:领导—员工助人行为匹配 对员工人际冲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石冠峰 陈清玲 刘朝辉
    2025, 46(3): 168-184. 
    摘要 ( 16 )  

    依据人—情境交互模型和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领导—员工助人行为匹配(一致性匹配和不一致性匹配)对员工表

    层扮演和人际冲突的影响作用。基于40位领导和189位员工(研究1)、62位领导和321位员工(研究2)的配对问卷调查数

    据,通过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当领导—员工助人行为形成匹配关系时,二者越不一致,员工的表层

    扮演水平越高。即使处于同一情形下的匹配关系,领导—员工也会因助人行为水平的差异而产生不同影响:(1) 在一致

    性情形下,相比“领导高—员工高”助人匹配,“领导低—员工低”助人匹配时,员工表层扮演水平更高;(2)在不一致性情形

    下,相比“领导低—员工高”助人匹配,“领导高—员工低”助人匹配时,员工表层扮演水平更高;第二,“领导—员工”助人匹

    配通过员工表层扮演进一步影响人际冲突;第三,协同工作设计在“领导—员工”助人不一致匹配与员工表层扮演之间起

    到调节作用,即组织协同工作设计程度越高,“领导—员工”助人匹配不一致引起的员工表层扮演水平越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容型领导与员工隐性知识共享 ——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视角
    郭润萍 龚 蓉 魏 嘉 王克彩
    2025, 46(3): 185-198. 
    摘要 ( 14 )  

    在共享经济和数字化浪潮下,知识作为核心的战略资源,对它的有效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其

    中,员工隐性知识共享既是管理的难点亦是重点。一方面,隐性知识具有不可复制性和难以模仿性,与企业突破新技术、

    实现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私有化程度高,为维持自身优势,个体难以进行隐性知识共享。因此,隐性

    知识共享管理对领导风格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包容型领导在需求日益多样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及其对员工

    隐性知识共享作用的理论研究有限,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构建研究模型,旨在探讨包容型领导对员工隐性知识

    共享的深层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获取324名中国企业员工的有效样本数据,利用AMOS24.0构建结构方程模

    型,检验包容型领导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直接效应,工作意义感和员工幸福感在包容型领导与员工隐性知识共享关系

    中的独立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并利用SPSS26.0层次回归分析检验有机结构的调节作用。此外,通过SPSS的PROCESS宏程序进行Bootstrapping分析以及绘制调节效应图对研究假设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包容型领导对员

    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作意义感和员工幸福感对包容型领导与员工隐性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具有

    独立中介及链式中介作用;有机结构正向调节工作意义感和员工幸福感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