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观点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尹西明1, 陈 劲2, 王华峰3, 刘冬梅4
    2025, 46(8): 3-9. 
    摘要 ( 16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实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第

    一动力”的逻辑整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从实践逻辑、发展逻辑

    和理论逻辑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抉择的内在逻辑。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多路并

    进,以科技创新打造核心引擎,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有力主体”,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打造

    国家科技先导能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释放数字要素乘数效应,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效能,以解放思

    想、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有效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栏:新质生产力研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 机制与对策
    单 伟, 孙一中, 程长风
    2025, 46(8): 10-23. 
    摘要 ( 14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专精特新”中小

    企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重要主体,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关

    键作用。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自组织行为演化形成,是

    科技创新驱动模式下生产力层级跃迁形成的新质态。现阶段,“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助力新质生产力涌现仍面临一些问题

    与阻力,包括协同创新效能不足、高素质人才流失、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以及绿色创新与发展机制不完善。基于“专精特

    新”中小企业案例共性特点及助力新质生产力方式分析可知,加快涌现新质生产力应坚持需求导向与战略导向,瞄准产业

    链供应链堵点推行差异化战略,构建战略人才牵引生产力跃迁新模式,着力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大力推进绿色化

    低碳化转型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 ——基于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的准自然实验
    吕 鲲1 , 管天宁2 , 李北伟3
    2025, 46(8): 24-40. 
    摘要 ( 7 )  

    激发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创新事业发展的引擎作用,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于2009—202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借助涵盖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三要素

    的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和包含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生产应用四维度的人工智能评价体系,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

    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准自然实验设计研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 全

    面创新改革试验和人工智能均能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且二者对新质生产力的联合影响效应为正;(2)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和人工智能均对新质生产力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通过提升人工智能水平促进整

    体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通过人工智能的中介作用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用户创新的过程机制及反向赋能
    尹苗苗, 刘鑫怡
    2025, 46(8): 41-53. 
    摘要 ( 7 )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局限。

    用户创新作为一种新兴创新范式,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基于“支撑体系—生成路径—反

    向赋能”的演进框架,系统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用户创新的过程机制及其反向赋能效应,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构建了

    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用户创新的支撑体系,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者共同为用户创新提供数据要素、组织

    载体和主体能力的多维支撑,推动用户创新动机从需求拉动向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转型,组织结构从用户社区向创新生态

    系统转型,创新能力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技能型转型;第二,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用户创新的“点—线—面”递进路径,

    系统展现了用户创新从个体创新到社区协作,再到生态系统协同的生成机制,有效促进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市场应用;

    第三,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用户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重要力量,通过场景化、价值共创和

    数据协同等模式,进一步反向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数智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研究
    陈凯华1 , 温 馨1, 2 , 刘晓豫3 , 赵彬彬2
    2025, 46(8): 54-68. 
    摘要 ( 8 )  

    数据资源、数智技术、数智平台和数智基础设施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带来新的动力。通过构建数智化背景下科研范

    式变革分析框架,从“科研支撑—科研过程—科研传播”科研活动全系统视角,探索数智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的机理、路径

    和多维度特征。结果发现,数智化带来的大规模多尺度异构数据、智能智慧计算方法、高性能的科研平台与设备成为科学

    研究的有力支撑,优化并加快科研过程,为已知知识空间的探索和未知知识空间的发现提供颠覆性的支撑。数智化促进科

    研组织向组织形态柔性化、合作关系网络化、运行方式并行化、劳动模式协同化方向发展。可复制研究成为科研活动新趋

    势,交叉创新研究和系统复杂研究深度发展。数智化带来科研传播网络范围的扩大化、传播效率的高效化、网络结构的去

    中心化、传播主体的异质化、传播内容的定制化、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传播文化的开放化。我国已经在科研组织模式、科研

    基础设施和科研保障体系三方面进行有益实践。为适应数智化背景下科研范式变革,需要加强战略前瞻研究,构建数据平

    台和数智技术平台,探索设立数智实验室,注重科技伦理和学术诚信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健康管理研究:趋势、热点与启示
    黄鲁成1, 2 , 韩朝曦1 , 苗 红2 , 袁 菲2
    2025, 46(8): 69-89. 
    摘要 ( 6 )  

    面向人民健康已经成为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重要方向之一,数字健康是人民健康的新形态,并日益成为

    各国关注焦点。采用文献计量方法、LDA模型和改进的多维属性测度方法,分析了国外数字健康管理研究态势、热点和

    新兴主题,研究发现:数字健康管理研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管理学诸多研究领域的主题,并形成了7个研究群

    体;该领域的热点主题聚焦于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医疗健康数字技术适用性、数字健康法规政策;新兴主题聚焦于数

    字健康与组织管理、数字健康的新兴技术、数字健康伦理问题、老龄化与数字健康。在分析上述问题获得重要启示基础

    上,总结数字健康的国际比较,并结合我国数字健康现实,从顶层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老龄社会的数字健康方面,

    以及完善法规、伦理、监管、政策四个侧面提出了我国发展数字健康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实验室制度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柳卸林1, 2 , 杨道虹1 , 杨博旭3 , 常馨之2
    2025, 46(8): 90-100. 
    摘要 ( 5 )  

    纵观世界科技强国发展历程,既需要具备原始创新能力、引领前沿技术发展,又要培育全球领先高科技企业。然而,

    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上的领军企业仍有差距,企业实验室是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核心场所,将成为我国迈向科

    技强国的关键支撑。尽管国家和地方强调国家实验室建设,但企业实验室相关政策仍不完善,难以发挥企业实验室将科学

    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作用。建议建立企业实验室制度,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企业实验室与产业需求协同发展,

    支持构建世界科技强国。国际经验表明,实验室应由企业提出问题,进行市场导向研究,实现科学应用,促进工业与科学融

    合。因此,需要建立多层次实验室功能定位体系,引导大企业设立实验室,构建企业基础研究合作机制,推动基础研究成果

    共享,从而完善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复合型平台赋能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研究
    苏敬勤, 孙 悦, 侯建龙
    2025, 46(8): 101-119. 
    摘要 ( 7 )  

    实体企业依托聚合互补者和最终用户的中心化平台快速获得数字工具与知识以实现数字化升级,已成为现实选

    择,但也陷入中心化平台赋能与削能并存的悖论。新兴行业数智赋能平台通过“前端分散、后端聚合”的架构设计专注

    赋能实体企业数字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但其赋能机理尚未明晰。选取全球蛙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平台架构视域探讨

    行业数智赋能平台对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机理。研究发现:(1) 行业数智赋能平台本质是由应用端中台和元平

    台双层平台联结的复合型平台,应用端中台具备前端自治和定制化的特征,元平台具备后端聚合和模块化数字技术供给

    特征,二者双向增强产生正反馈飞轮效应;(2) 复合型平台的应用端中台通过数字化资源再生赋能实体企业内部全链

    路数字化协同,元平台通过数字化资源加杠杆赋能实体企业行业供应链多主体数字化协同;(3) 复合型平台赋能的底

    层逻辑是提振实体经济的利他逻辑,基于应用端中台和元平台的正反馈飞轮效应,为实体企业提供持续升级的内部全链

    路和行业供应链多主体数字化协同解决方案。将平台架构作为先决要素引入平台赋能研究框架,拓展了相关研究边界,

    为释放平台潜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企业数智化运营的平台赋能模式研究
    王宏起, 许丹丹, 李晓莉
    2025, 46(8): 120-134. 
    摘要 ( 7 )  

    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数智化运营成为企业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资源与能力限制,

    大多数企业转型仍存在困难。平台凭借其资源、功能和生态优势,为企业实现数智化运营提供了新思路。聚焦平台赋能

    实践,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梳理分析 41 家典型平台赋能企业数智化运营的数据,提炼出面向企业数智化运营的平

    台赋能模式框架。研究发现:(1) 面向企业基础性、业务性与适应性数智化需求,平台分别呈现出支持型、产品型和调

    节型三种赋能模式,涉及技术、基建、数据、场景、连接、融通、更新、融合 8 种赋能活动;(2) 各赋能模式均遵循赋能条件

    准备→赋能活动实施→赋能结果实现的过程逻辑,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系统性平台赋能模式框架,为企业数智

    化运营提供多维度赋能服务;(3) 受赋能对象情境特征影响,不同赋能模式下平台赋能目标、条件准备、行动策略各不

    相同,最终导致赋能结果的差异,平台应根据企业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与匹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标准制定中企业集团的角色选择: 子公司参与还是母公司参与?
    崔维军1 , 张佳庆1 , 颜宇轩2
    2025, 46(8): 135-151. 
    摘要 ( 10 )  

    企业集团作为不同于单一企业的特殊主体,在国家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角色选择问题,选择子公司参与

    或母公司参与需要企业集团做出决策。基于锐思大数据企业平台国家标准数据,通过二元 Logit 模型探讨了国家标准

    制定中制造业上市企业集团角色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 标准联盟规模对国家标准制定中企业集团的角色

    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标准联盟规模越大,企业集团越倾向于以母公司身份参与国家标准制定;(2)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

    对国家标准制定中企业集团的角色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高,企业集团越倾向于以母公司身份参与

    国家标准制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打开嵌入式平台“夹心饼干”式困境 ——基于最优区分视角与价值共创理论的案例研究
    应 瑛, 胡蓉蓉, 魏 江, 周贝宁
    2025, 46(8): 152-165. 
    摘要 ( 4 )  

    平台中嵌套平台,形成控制与依赖紧密维系的嵌套型层级结构。嵌入式平台因其所置身的复杂场域,面临“夹心

    饼干”式困境:同时作为大平台的互补者和嵌入式平台主,需要获取大平台和参与者的认可以及构筑独特价值主张和差

    异化优势来激发网络效应应对大平台业务包络的风险。为了解开这一困境,研究引入价值共创理论与最优区分理论考

    察其在数字平台情境下打造嵌入式平台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路径研究。研究发现,在嵌入式平台的准备阶段,创业企业主

    要通过采用交易型价值共创获取大平台生态的合法性;在搭建阶段,创业企业主要采用整合型价值共创获取小平台的合

    法性;在成熟阶段,创业企业采用赋能型价值共创构筑起大小平台的独特性。研究结论为解开嵌入式平台的“夹心饼

    干”困境提供思路,也为创业企业打造嵌入式平台提供指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间知识共创的影响 ——基于实证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杨 伟, 宋泽泽, 周 茵, 成璐璐
    2025, 46(8): 166-182. 
    摘要 ( 9 )  

    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对企业知识创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拓展性资源基础观,利用340份企业调查数据采用

    层次回归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间知识共创的直接影

    响,探测了关系链接能力的中介作用和用户生成内容的调节作用。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间知识共

    创具有正向影响,关系链接能力在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间知识共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用户生成内容强化了数字化

    转型对关系链接能力以及企业间知识共创的正向作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实现高水平知识共创存在两

    大类路径: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联合不同水平的关系链接能力、用户生成内容和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间知

    识共创水平;此外,关系链接能力联合用户生成内容也能促进高水平企业间知识共创的实现,其中资源丰裕的大规模企

    业更具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高可靠性组织创新的知识管理 ——基于体系思维与组织正念的研究
    陈 倩, 李根祎, 刘沐洋
    2025, 46(8): 183-198. 
    摘要 ( 8 )  

    高可靠性组织安全性能的提升离不开组织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组织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可

    靠性组织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特点要求以体系思维分析安全与创新需求差异的平衡,并结合组织正念特征揭

    示其运作管理的创新潜能。基于此,针对高可靠性组织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对即兴创作的创新需求,采用溯因

    推理、演绎归纳等研究方法,提出了面向高可靠性组织创新的知识管理框架、模型及运作策略与机制。基于体系思维的

    高可靠性组织创新知识管理框架与模型,从过程、结构、功能和环境方面综合考虑了非合规事件下从无到有的即兴创作

    能力和合规事件下从有到新的一般知识创造及管理;基于组织正念的高可靠性组织创新知识管理运作策略与机制不仅

    充分考虑了高可靠性组织的组织正念五维度特征,更体现了未知整体性、关系重要性、自组织涌现性和悖论接纳性的体

    系思维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