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学理论与方法
    组织管理整体论:组织系统演化的过程启示
    陈春花 梅亮
    2021, 42(10): 3-19. 
    摘要 ( 267 )  
    组织被视为多要素构成系统,长期受到管理理论的研究关注。然而,已有研究较少从系统整体角度解析组织结构及演化。文章基于领先国有企业中国电科的纵向案例研究,从组织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企业组织系统演化的过程启示。研究发现:企业组织系统演化呈现阶段发展的动态属性,其过程机理表现为系统核心要素与非核心要素的交互,系统的转型伴随核心要素夯实、递进、修补等轨迹,系统架构实现由核心要素构成逐步复杂逐步丰富、要素聚类逐步系统化的动态过程演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管理研究的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管理
    柳卸林 王倩
    2021, 42(10): 20-33. 
    摘要 ( 259 )  
    摘要: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发了企业竞争环境的根本性改变,围绕企业的不同创新要素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联,组织边界和价值创造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然而,传统创新管理将企业视为独立的战略竞争单元,强调企业基于资源能力观获取核心竞争力以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因而对当前企业创新的潜在机遇、价值创造等复杂动态创新现象的现实解释存在明显不足。创新生态系统是以共同价值主张为主导,由不同参与者创新活动构成的动态协调结构,其创新过程具有自组织特性,能够在与外部环境的反馈循环中不断演化,有助于企业进行持续性创新。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新的战略竞争单元,为企业创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分析依据,是创新管理研究的新范式,也是第四代创新管理的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阳镇 陈劲
    2021, 42(10): 34-55. 
    摘要 ( 243 )  
    双边市场下,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所面对的利益相关方主体与边界、内容议题以及实践范式都呈现出全方位的迭代与创新,体现为利益相关方边界从单边属性转向跨边性,平台双边用户成为平台型企业核心利益相关方之一,嵌入社会的路径体现为“平台个体—社会”与“平台型企业—商业生态圈—社会”多重嵌入路径,且治理平台用户(双边用户与其他类用户)的社会责任行为成为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全新议题。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范式创新主要体现为平台型企业基于平台化履责与履责平台化两种社会责任实践范式创新引领平台综合价值与共享价值创造,并呈现出社会责任实践管理与实践行为的双元结构、社会责任行为的网络外部性、高阶价值共享与价值创造的全方位超越4大具体表征。最后,针对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与异化行为的治理困局,提出基于平台型企业个体私有属性与平台场域的公共属性嵌套耦合的双元属性视角,提出双元属性下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分类整合式治理新治理框架,最终实现平台型企业商业生态圈向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生态圈的系统性转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陷阱:系统信任缺失与信任治理
    牟宇鹏 郭旻瑞 张辉 汪涛
    2021, 42(10): 56-70. 
    摘要 ( 430 )  
    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快速进步以及共享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平台企业的成长,大规模的消费者、服务提供者以及服务补充者通过不断扩大的网络效应形成了松散耦合的平台生态系统。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容易出现利益相关者目标冲突和机会主义行为等开放性陷阱,进而影响系统中参与成员的价值获取。但有关平台生态系统中价值创造阴暗面的研究仍然十分局限,尤其是缺乏对于其影响机制及治理措施的探讨。基于信任理论,研究多主体价值共创行为中存在的平台开放性陷阱对于价值共创意愿的负面影响;同时探讨在文化情境因素的调节下,如何增强系统互信的中介作用进而提升平台中的价值共创意愿。针对共享住宿平台的多主体情境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获得506个有效样本,结果表明:多主体参与行为中存在目标冲突、机会主义、角色冲突与模糊等开放性陷阱,会对价值共创意愿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当社会文化认知中对于平台企业的社会规范、信念的一致性增强时,开放性陷阱对系统互信的负面影响会减弱,价值共创绩效随之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时间效应视角下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创新效应评估研究
    陈朝月 许治
    2021, 42(10): 71-83. 
    摘要 ( 86 )  
    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是各国政府刺激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补贴力度的效应评估,忽略了时间效应下补贴持续性的影响。利用广东省2010—2017年的制造业企业数据,基于时间效应视角,纵向分析当前不同补贴方式持续性现状、形成机制及作用效果。首先,根据转移概率矩阵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直接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两者交互均存在持续性,前期补贴经验是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进一步研究表明,前期补贴经验更有可能是产生学习效应导致持续性的产生。其次,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得出,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持续性对企业创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交互持续性补贴结构对企业创新影响最优,这对优化当前政府补贴资源配置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悖论认知;因果变革过程;效果变革过程;技术不确定;市场不确定
    常旭华 宫磊 陈强
    2021, 42(10): 84-97. 
    摘要 ( 130 )  
    校企产学合作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之一。以上海地区1 131条产学“四技”合同技术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项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基于产学技术差距理论,分析校企产学双方“四技”合同交易类型与交易金额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四技”合同以技术开发为主;高校技术能力信号与企业技术差距判断是影响“四技”合同类型与合同金额的关键因素;高校技术能力和社会声誉有助于提升“四技”合同的技术占比与金额,但企业较小的技术差距与财务风险偏好使得其更倾向技术占比低但合同金额高的“四技”合同。基于此,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支持高校发挥技术能力信号机制,协助企业准确判断技术差距,以实质性促进产学合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悖论认知、战略变革方式与企业绩效:环境不确定的调节作用
    魏泽龙 李明珠 张琳倩
    2021, 42(10): 98-118. 
    摘要 ( 97 )  
    全球市场和技术的激烈竞争与变化,使企业迫切需要进行战略变革,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实践和理论表明,仅调整战略内容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关注战略变革的具体执行过程。研究基于悖论认知理论、战略规划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比较了因果变革过程和效果变革过程的特点,并分析了具有悖论认知框架的众多中国本土企业如何选择恰当的战略变革方式。同时,探讨了技术不确定和市场不确定对悖论认知与战略变革过程间关系的调节机制,明确了两种变革方式分别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通过238家中国本土企业的样本数据验证理论假设。实证结果表明,悖论认知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效果变革过程而不是因果变革过程。技术不确定对悖论认知与效果变革过程的关系起正向调节效应,同时加强了悖论认知对因果变革过程的负向作用;市场不确定削弱了悖论认知对因果变革过程的负向影响,并反向调节悖论认知对效果变革过程的正向关系。数据结果均支持理论研究假设。研究结论适用于众多具有悖论认知特点的中国本土企业,为处于两种不同外部环境特点下,悖论认知的企业选择恰当的战略变革过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业服务机构如何主导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基于飞马旅的案例研究
    杜千卉 张玉臣 廖凯诚
    2021, 42(10): 119-138. 
    摘要 ( 75 )  
    在双创背景下,多元主体互动链接、服务生态与产业生态相互交融的创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应用扎根理论方法,以主导构建系统化创业生态的飞马旅集团为研究对象,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和网络化组织管理理论,揭示了专业创业服务机构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模式,阐述了多元主体相互作用、驱动服务生态与产业生态相互交融及持续拓展和优化的机理模型。研究表明,专业服务机构能够主导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及推动其运行;专业服务机构核心服务机制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推动企业合作—面向创业生态内多元主体聚集调动资源,多元主体组合—基于生态构建主体能力作用边界,激发网络效应—面向生态系统以机制促进协作,资源持续集聚—持续引入外部资源以丰富生态系统,配置服务资源—保持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构建互动机制—共享机制、融合机制、互补机制维持系统运行,构建空间网络—从核心节点向外拓展、构筑承载服务的空间网络。专业服务机构发挥核心功能,创业主体间的互动链接与服务生态、产业生态呈高度融合、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创企业资源获取如何转化为创新绩效: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
    吕斯尧 赵文红 杨特 王玲玲
    2021, 42(10): 139-159. 
    摘要 ( 146 )  
    资源获取有利于弥补新创企业的资源约束,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但资源编排视角认为,企业将所获取的资源有效转化为创新绩效,还需要创业者的决策逻辑(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推动资源的后续整合和利用。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都反映了创业者的行为理性和决策风格,它们影响着形成创新的资源编排过程,从而在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中发挥着调节作用。然而,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的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决策风格分别反映了创业者的“计划导向”和“权变导向”,在资源编排过程中的目标、策略、风险和得失等方面均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对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之间正向关系的调节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研究通过引入机会形成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除了直接调节效应之外,还探讨了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的间接调节效应,以全面分析因果逻辑和效果逻辑如何影响资源获取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充分说明创业者的决策逻辑在资源编排过程中的作用。研究通过对197位创业者及其所创办的企业进行问卷调研,结果表明,因果逻辑无法直接促进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间的正向关系,需要在企业机会形成的作用下,通过间接的调节效应促进资源获取转化为创新绩效;而效果逻辑既可以直接促进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又可以通过机会形成间接促进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居安思危:绩优企业的战略变革——CEO认知特征的调节作用
    陈镌彦 陈伟宏
    2021, 42(10): 159-177. 
    摘要 ( 123 )  
    当绩效超出预期时,企业选择守成还是进取?现有研究结论存在分歧。基于前景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论述了业绩期望顺差通过规避效应和赌资效应,影响CEO对于风险与收益的感知,进而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地,讨论了两种重要的个人认知特征在CEO解读和响应绩效反馈信息中的作用。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9701个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业绩期望顺差与企业战略变革呈正相关关系。CEO过度自信削弱了业绩期望顺差与企业战略变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CEO的开放性增强了业绩期望顺差与企业战略变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此外,业绩期望顺差所引致的战略变革与后续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绩优企业的战略变革有助于巩固和发挥竞争优势。进一步研究发现:业绩期望顺差与企业战略变革的关系以及CEO认知特征的调节作用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成立。根据研究结论,从设置绩效目标、培养和选聘CEO、增强企业灵敏度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绩优企业把握变革机遇、实现长期发展的实践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