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科技政策和创新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政策制订
    柳卸林 马名杰 高志前 樊春良 刘立 周寄中
    2017, 38(11): 3-9. 
    摘要 ( 274 )  
    创新政策和创新研究对政策制订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柳卸林教授邀请政策研究领域多位专家就此议题进行理论研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基于社会网络效应的创新政策绩效研究
    骆大进 王海峰 李垣
    2017, 38(11): 10-19. 
    摘要 ( 181 )  
    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优化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整合社会网络理论与创新政策研究,探究如何利用网络中心度与网络结构洞单独与协同影响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基于222 家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主客观数据,实证结果发现网络中心度增强了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的促进效果,但网络结构洞削弱了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的促进效果。同时,网络中心度与网络结构洞的协同效应对创新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政策层次、类型与企业创新——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敏 伊藤亚圣 李卓然
    2017, 38(11): 20-30. 
    摘要 ( 172 )  
    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制定主体不同,我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个层次;根据政策工具和目标,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基于成都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对不同层次、类型科技创新政策的处理效应进行了估计。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政策确实会刺激企业的创新活动,尤其是市一级科技创新政策和多样的政府服务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2) 有些类型的政策,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促进效果是出乎意料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平台研究:知识图谱和理论框架
    刘洋 谢丽
    2017, 38(11): 31-46. 
    摘要 ( 259 )  
    “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平台”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关键节点,而平台视角成为创新理论乃至更广意义上管理研究的新方向。现有平台研究主体零散、结论不一,缺乏对互补性理论的全景回顾。以科学计量方法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平台研究的知识图谱,并搭建了产品视角,企业、市场、竞争视角,互联网平台视角,和信息技术产业视角四大视角下的平台研究理论框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产业政策对我国光伏企业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
    李凤梅 柳卸林 高雨辰 朱丽
    2017, 38(11): 47-60. 
    摘要 ( 192 )  
    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梳理,以及对A股90 家光伏上市企业自2007 年以来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2007—2012 年,在我国光伏产业迅速扩张且产业政策处于试探调整期的大环境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经济绩效促进作用显著,企业规模扩张投资在政府补贴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2013—2015 年,在国内市场环境及政策环境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的研发支出在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期,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企业盈利水平,但规模扩张投资在政府补贴对企业经济绩效促进作用中的中介效应消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目标用户消费行为与制造商经营行为互动过程分析——基于“领先”和“跟随”两类用户的实验模拟
    熊勇清 何舒萍
    2017, 38(11): 61-70. 
    摘要 ( 159 )  
    新能源汽车用户群体目前主要属于“领先”用户,伴随着“领先”用户的率先进入,普通大众“跟随”用户将逐步进入。将蒙特卡洛模拟和logistic 模型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目标用户与制造商的互动行为分析中,结果表明,制造商在“领先”用户市场中表现为“两极分化”的竞争格局,在“跟随”用户市场则表现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领先”用户增长先快后慢,“跟随”用户增长先慢后快。制造商的研发投入在促进“领先”用户购买意愿中更为有效,营销投入则在促进“跟随”用户购买意愿中更为有效。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应根据两类用户群体的消费特点动态调整经营决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初期,制造商要把发展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引领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新观念、新趋势;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中后期,制造商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创新上,通过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产品性能等方式满足大众消费群体需求并不断壮大市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创新氛围与外向型知识共创:内部人身份认知的中介作用
    范钧 梁号天
    2017, 38(11): 71-82. 
    摘要 ( 125 )  
    基于理论分析及对10 个智能手机品牌社区中230 位参与创新顾客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虚拟品牌社区创新氛围的任务导向、社区支持和顾客赋权维度对顾客内部人身份认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内部人身份认知在任务导向与外向型知识共创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社区支持、顾客赋权与外向型知识共创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知识势差在内部人身份认知与外向型知识共创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技术跨越的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动态演化仿真研究
    李晓莉 于渤
    2017, 38(11): 83-100. 
    摘要 ( 174 )  
    以技术跨越为背景,构建了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理论分析框架及理论模型,并建立了由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存量3 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后发企业在技术跨越过程中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 在技术跨越过程中,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主要来自技术存量增加的方式;根据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根据技术创新战略资源配置方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均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显著提升;(2) 技术跨越不同阶段,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呈现多段动态平衡演化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惯性对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施萧萧 张庆普
    2017, 38(11): 101-115. 
    摘要 ( 204 )  
    在产业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惯性行为究竟如何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如何作用于渐进性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以智能手机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产业2000—2014 年间主要企业间的专利引用数据进行专利网络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企业惯性行为对其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 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主要受其在创新网络中开放度水平的直接影响,组织惯性通过调节二者关系间接影响渐进性创新能力;(2) 在产业技术发展的萌芽期,仅结构惯性正向调节企业创新开放度对其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3) 在产业技术发展的涌现期,组织惯性的调节作用消失;(4) 在产业技术发展的稳定期,结构惯性正向调节企业开放度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认知惯性负向调节开放度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角色和演进研究——基于国际化和技术驱动的视角
    谢伟 王展硕
    2017, 38(11): 116-127. 
    摘要 ( 126 )  
    选择伊利、长安汽车、海信和华为等四家企业进行跨案例分析,基于国际化和技术驱动的视角,将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按照动因的不同划分为母国市场扩张者、母国能力提升者、海外市场扩张者和全球资源融通者四种角色类型,每种角色对应不同的内涵。企业国际化和技术实力的发展驱动了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在不同时期的动态演进,同一企业相同时期也会拥有不同的海外研发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创业企业如何获取持续性成长?基于创业动态能力的研究
    周键 王庆金
    2017, 38(11): 128-141. 
    摘要 ( 182 )  
    如何形成持续性成长能力是创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创业动态能力是跨越创业组织搜寻边界、获取竞争优势、克服新创弱性的核心。在界定创业企业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创业机会理论定义了创业动态能力概念,将其划分为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创业动态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模型以探讨其来源及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 创业动态能力的两个维度对创业成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 创业激情对创业动态能力两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资源获取在此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3) 创业动态能力不同维度间接效应存在差异,创业情境下,机会识别能力间接效应大于机会开发能力间接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激情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马翠萍 古继宝 窦军生 张清琼
    2017, 38(11): 142-154. 
    摘要 ( 186 )  
    创业激情是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表现的最为明显的情感特征,其是否能够促进创业的成功,是创业领域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高阶梯队理论,构建了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探索了机会获取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了创业者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通过110 份有效样本,运用多层次回归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创业者的创业激情显著正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组织的机会获取完全中介创业激情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创业者的先前行业经验负向调节创业激情与机会获取间的关系,创业者的社会资本正向调节创业激情与机会获取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双元工作要求与员工创新行为:技能延展力的中介作用
    李新建 李懿
    2017, 38(11): 155-167. 
    摘要 ( 172 )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与心理学“环境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模型,从个体延展性能力的视角揭示了双元互悖的工作要求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并验证了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在现场调研、访谈等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理论模型,并通过对186 套员工自我报告与主管报告的配对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挑战性工作要求能够有效激发员工创新行为,阻碍性工作要求抑制了员工创新行为,组织支持感显著调节挑战性/阻碍性工作要求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在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下,技能延展力在挑战性工作要求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阻碍性工作要求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中,技能延展力的中介作用没有显示。由此证明,虽然技能延展力是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个体、乃至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匹配更为积极的工作要求情境与协同的组织人文氛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享还是有所保留?留学归国人员国内嵌入程度与知识分享行为
    袁庆宏 张宇 张艾诗 张义明
    2017, 38(11): 168-180. 
    摘要 ( 182 )  
    通过对天津地区395名留学归国人员的问卷调查,研究了留学归国人员的国内嵌入程度(在回国前与国内或来自于国内的组织和个人的互动联结程度)与其回国之后知识分享意愿和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留学归国人员的国内嵌入程度会显著地影响其知识分享的意愿,进而影响其知识分享行为。但留学归国人员工作团队内是否有其他留学归国人员会产生调节效果:团队中有其他留学归国人员时,留学归国人员国内嵌入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通过知识分享意愿的间接关系会较团队中没有其他留学归国人员时的关系弱一些。此外,积极的团队氛围会弱化留学归国人员知识分享意愿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