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8-05-10
    上一期    下一期

    科技战略与政策
    创新战略与管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政策感知与决策偏好对创新政策响应行为的影响
    李晨光 张永安 王燕妮
    2018, 39(05): 3-15. 
    摘要 ( 884 )   PDF(1073KB) ( 1796 )  
    为了探究政策感知与决策偏好对企业响应创新政策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市337 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政策实用性感知和企业家决策偏好均有利于促进企业响应创新政策行为,企业家决策偏好在政策实用性感知和企业响应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2) 政策易用性感知对企业响应创新政策行为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政策实用性感知和企业家决策偏好的完全双重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政策实用性感知在政策易用性和企业家决策偏好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 政策实用性感知的中介效应大于企业家决策偏好和政策实用性感知与企业家决策偏好的双重中介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众的科技满意度受何影响?——责任式创新的人本动因解析
    梅亮 贾筱 陈劲 吕文晶
    2018, 39(05): 16-27. 
    摘要 ( 643 )   PDF(770KB) ( 1381 )  
    科技创新的负向影响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基于已有研究对责任式创新行为主体个人层面的微观机制讨论的不足,从责任式创新人本动因的视角出发,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讨论了行为主体责任式创新的迭代动因、战略动因、伦理动因对其科技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民众责任式创新的迭代动因与战略动因对科技满意度产生U型的影响作用,表明民众过去的科技知识与经验、未来感兴趣的科技知识与经验对其科技满意度产生U型作用;而民众责任式创新的伦理动因对科技满意度产生倒U型的影响作用,表明民众当下对科技的道德伦理判断对其科技满意度产生倒U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需求要素关联分析
    王静 王海龙 丁堃 徐作圣
    2018, 39(05): 28-38. 
    摘要 ( 512 )   PDF(1360KB) ( 497 )  
    基于政策工具和产业创新需求要素2 个维度,构建政策文本二维分析框架,对2004 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105 份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结果表明,环境面政策工具运用最多,其次是供给面,需求面使用最少;产业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市场情势、市场环境和技术知识等产业创新需求要素,旨在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及新产品推广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创新政策工具由政府主导转向了政府和市场并重的格局,政策焦点表现出从供给面到环境面的变化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集聚能否溢出异质性企业家精神?来自中国创意产业的经验证据
    余文涛
    2018, 39(05): 39-51. 
    摘要 ( 352 )   PDF(766KB) ( 371 )  
    现有研究观察到产业集聚的企业家精神溢出效应,但是目前针对这一集聚外部性的逻辑认识,无论是对产业的异质性还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异质性都缺乏关注。构建广义距估计模型,以中国创意产业为例,采用2003—2012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探讨产业集聚对创新型和创业型2 类企业家精神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集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集聚,既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企业家精神发展,也有利于溢出创业型企业家精神。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创意产业集聚的异质性企业家精神溢出效应非常显著,但是这一溢出效应在文化艺术型创意产业集聚中并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能力对制造企业知识获取影响的仿真分析
    宋晶 陈劲
    2018, 39(05): 52-64. 
    摘要 ( 318 )   PDF(2122KB) ( 290 )  
    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构建服务能力对制造企业知识获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并进行灵敏度分析。主要结果显示,转移知识量会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而知识转移双方的知识差距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迅速变大,关系能力和转移知识量之间存在阀值效应,响应能力则对转移知识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利用仿真的方法,丰富了制造企业服务化扩展转型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指导制造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合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基于知识治理观点的研究
    王海绒 苏中锋
    2018, 39(05): 65-75. 
    摘要 ( 354 )   PDF(718KB) ( 314 )  
    大量企业同时开展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活动,以期实现两者的协同效应。然而,很多企业都没能整合2 种研发活动。基于知识治理的观点提出为了达成研发整合的目标,企业不仅要通过知识获取来保证2 种研发活动间的知识流动,而且要对所获取知识进行有效利用来实现2 种研发活动的协同,因此分析了合作研发治理机制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及组织结构在利用获取知识来整合2 种研发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知识获取有利于研发整合,组织中心化负向调节知识获取与研发整合的关系,规范化正向调节两者的关系。契约控制与知识获取呈倒U型关系,信任控制正向影响知识获取。研究结果不仅回答了企业如何整合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活动这一理论问题,还可以指导企业设计合作研发治理机制以及内部组织结构来实现2 种研发活动的协同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创新型企业内外部研发合作网络对组织二元学习平衡的影响
    汤超颖 李美智 张桂阳
    2018, 39(05): 76-88. 
    摘要 ( 312 )   PDF(780KB) ( 315 )  
    组织的二元学习包括探索式学习和挖掘式学习,二元学习平衡有助于创新型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处于挖掘式学习多于探索式学习的阶段,二元学习平衡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式学习。外部新知识进入有利于企业探索式学习,内部既有知识利用有利于企业的挖掘式学习,企业二元学习的平衡则需要两者的结合。企业外部和内部研发合作网络的特征分别影响企业的外部新知识进入与内部知识的识别和吸收。通过分析31 家中国创新型企业2000—2016 年在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上的134 814 个发明专利数据,结果发现:中国创新型企业在外部研发合作网络中的程度中心性和结构洞均正向影响企业二元学习平衡,企业内部研发合作网络的中介中心势正向调节企业在外部研发合作网络的程度中心性与二元学习平衡的关系,企业内部研发合作网络的程度中心势负向调节企业在外部研发合作网络的结构洞与二元学习平衡的关系。最后,就企业如何通过内外部研发合作策略提升中国企业的二元学习平衡展开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转移效果的结构性指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高霞 其格其 高群婷
    2018, 39(05): 89-100. 
    摘要 ( 472 )   PDF(1479KB) ( 307 )  
    围绕表征合作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效果的结构性指标:聚簇系数和到达率,利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999—2015 年间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ICT)的专利数据,提取生成涉及14 596 家企业的大样本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聚簇系数和到达率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合作网络的聚簇系数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地正向影响;(2) 到达率在存在交互作用的模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3) 聚簇系数和到达率具有负向的交互作用;(4) 结构洞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5) 研发人员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效应,知识积累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效应。针对此结论对企业及政府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ICT产业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制度资本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技术能力与探索性市场学习的中介作用
    肖振鑫 高山行 高宇
    2018, 39(05): 101-111. 
    摘要 ( 442 )   PDF(868KB) ( 403 )  
    理论探讨并实证检验了企业正式制度资本与非正式制度资本对于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及作用差异,并探究了技术能力和探索性市场学习对以上路径的中介作用机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03 家企业的配套调研数据分析发现:首先,企业正式制度资本与非正式制度资本对突破式创新均呈现出正向促进作用,而后者的作用效果显著更强;其次,正式制度资本对突破式创新的作用效果被技术能力和探索性市场学习完全中介,而正式制度资本对探索性市场学习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其对技术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非正式制度资本对突破式创新的作用被技术能力和探索性市场学习部分中介,而非正式制度资本对技术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其对探索性市场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接力创新中下游企业的吸收能力提升机制——一个本土案例的跟踪研究
    李天柱 马佳 冯薇
    2018, 39(05): 112-123. 
    摘要 ( 337 )   PDF(886KB) ( 282 )  
    通过对一个本土典型案例的跟踪研究,实证分析接力创新中下游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机制,进而构建理论模型,提出实践应用启示。结果发现,接力创新中下游企业的吸收能力由获取能力、消化能力、筛分能力、整合能力和利用能力5 个维度构成,研发活动、企业战略、组织学习、组织文化、沟通机制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收益性独占制度和激发事件正向调节吸收能力,而社会整合机制正向调节吸收能力的各个维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给侧改革下产能利用、技术和市场能力对产业链整合的影响机理
    高照军 张宏如
    2018, 39(05): 124-137. 
    摘要 ( 292 )   PDF(1005KB) ( 254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企业摆脱产业链“低端锁定”的问题至关重要。整合了资源基础观与产业链理论,从企业能力为视角探讨了企业产能利用、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影响企业脱嵌产业链的过程机理。采用二项选择、生存分析与排序选择模型,以企业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系统地阐述了企业产业链脱嵌行为。结果发现企业产能利用能力越高越不倾向于脱嵌产业链,同时脱嵌产业链程度也越低。然而,上述关系受到企业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的负向调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度自信对创业绩效的负面影响研究:创业者过往经历的调节作用
    李麟 程源
    2018, 39(05): 138-154. 
    摘要 ( 474 )   PDF(1035KB) ( 1358 )  
    创业者的过度自信能否促进创业成功,过往经历对过度自信是否产生影响?采用制度环境分析视角,运用全国性创业问卷调查数据库,研究创业者的过度自信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以及过往经历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创业者对制度环境认知的过度自信会降低创业绩效,而创业者过往经历中的技术积累、管理经验以及掌握的市场信息3 个维度会调节这一关系。另一方面,城市潜在创业者与创业者之间过度自信的差异越大,城市总体创业的绩效越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