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9-05-1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观点
    创新战略与管理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观点
    基于整合式创新理论的科技创新生态位研究
    陈红花 尹西明 陈劲 王璐瑶
    2019, 40(05): 3-16. 
    摘要 ( 440 )   PDF(946KB) ( 1361 )  
    在中国由创新驱动走向创新引领的发展态势下,建设新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快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国家和企业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位势与持续竞争力,成为创新治理的关键内容。整合式创新理论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战略引领、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综合体。结合整合式创新、生态位等理论,提出“科技创新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了其定义和概念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探索还是防御?CEO过度自信与企业战略导向
    陈伟宏 钟熙 蓝海林 周荷晖
    2019, 40(05): 17-33. 
    摘要 ( 232 )   PDF(858KB) ( 1004 )  
    以往文献中大量存在着有关企业战略导向影响后果方面的研究,但有关企业战略导向前因因素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高层梯队理论,以过度自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CEO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导向的影响,以及企业前期绩效与冗余资源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基于2007—2017 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结果发现:第一,过度自信CEO提高了企业采取探索型战略的可能性,并降低了企业采取防御型战略的可能性;第二,随着企业前期绩效的变差,过度自信CEO所运营企业倾向于探索型战略而不倾向于防御型战略的可能性将随之提高;但随着企业冗余资源的增加,过度自信CEO所运营企业倾向于探索型战略而不倾向于防御型战略的可能性将随之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战略导向在CEO过度自信与企业后续绩效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董事会性别多元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李井林 阳镇
    2019, 40(05): 34-51. 
    摘要 ( 291 )   PDF(930KB) ( 1228 )  
    学术界集中于研究董事会性别多元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单一负向影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角色理论下女性董事比例的上升有助于延扩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网络边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表现的提升,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增强的情境下,基于利益相关方理论更进一步地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基于2006—2017 年我国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董事会性别多元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单一影响效应,并重点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在董事会性别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上存在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董事会性别多元化的提升显著增强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且在国有企业样本中效应更为强烈;董事会女性比例的提高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但进一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抑制了董事会性别多元化对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且在东部地区样本中效应更为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发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
    马佳 徐雨森 孙福全
    2019, 40(05): 52-69. 
    摘要 ( 230 )   PDF(2333KB) ( 945 )  
    以华大基因为典型案例,分析后发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并实现赶超的过程。结果发现,引种式创新是后发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一种主要形式。一些常常源发于发达国家的科学发现带来科学前景和创新前景,产生了新研究对象、新研究方法、新型科学家、新型科学工具、新型科研组织、新型研究材料等,形成了多重元素组成的复合体,即“研究种子”。后发企业在科学发现推动产生的相关产业尚未兴起和成熟之前,及时、快速地引入“研究种子”用于解决本土科学问题,并通过开展新兴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之间的转化活动、互促活动、融通活动进行可持续性的创新,即为引种式创新。引种式创新为后发企业如何在开放条件下发挥“科学”的创新驱动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企业进入新兴场域的“赶下车”式合法化策略及其构建机制研究
    苏敬勤 张雁鸣 林菁菁
    2019, 40(05): 70-86. 
    摘要 ( 184 )   PDF(1056KB) ( 905 )  
    规制合法性;新兴场域;赶下车;博弈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外导向视角下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演进研究:探索性案例研究
    李靖华 瞿庆云 林莉 李春友
    2019, 40(05): 87-104. 
    摘要 ( 186 )   PDF(2263KB) ( 922 )  
    制造服务化是一个企业集合内外部资源构建服务创新能力的过程,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是实现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和技术迁移动态匹配的基础。基于内外部导向的动态资源管理视角,通过对杭氧与杭汽轮的纵向多案例研究,探索制造企业如何通过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实现服务创新能力构建及演进。结果发现:第一,制造企业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可以划分为3 个子过程:内源式和外源式资源配置、基于已有和新增资源的捆绑、SSP(支持产品的服务)和SSC(支持客户的服务)导向的资源利用;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服务感知能力、服务开发能力和服务传递能力3 个基础能力。第二,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由低阶向高阶演进的过程中,对于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的要求有所不同。探索阶段强调内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交付式服务创新能力;稳定阶段多进行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延伸式服务创新能力;深化阶段强调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拓展式服务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企业的创新持续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成本性态视角
    何熙琼 杨昌安
    2019, 40(05): 105-121. 
    摘要 ( 199 )   PDF(906KB) ( 902 )  
    创新持续性对于助力企业转型、助推中国经济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5 年的数据为样本,从创新投入对企业成本粘性影响的角度,考察了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持续性及其作用机制问题。实证检验发现:企业创新投入强度越大,成本粘性越大,也即创新持续性越强;对于创新产出投入比更低、有高新技术资质认定的企业,其成本粘性更显著,也即创新持续性显著更强。结论表明,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具有持续性,且创新持续性可通过成本粘性的变化来体现,其作用机制为沉没成本和“状态依赖性”,并且创新的沉没成本性是中国企业具有创新持续性的内在动力机制,而国家创新政策可以激发其对外部环境的“状态性依赖”,说明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还停留在害怕前期投入受损的阶段,并且受外在环境的制约较大,并未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可控外部知识共享、意外知识泄漏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李梓涵昕 卢雅华
    2019, 40(05): 122-133. 
    摘要 ( 178 )   PDF(789KB) ( 148 )  
    合作创新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企业员工作为外部合作与知识共享的执行主体,可能会对存在于特定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发生意外泄漏,进而降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发挥。以微观的个体层面为视角,剖析关系创新独占性与知识共享非可控性的个体选择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为解释这一问题,基于外部合作“开放性悖论”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假设模型,其中外部知识共享的非可控性导致意外知识泄漏,反之又阻碍了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基于247家来自于广东省高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发现非可控外部知识共享通过影响意外知识泄漏降低突破性创新绩效,且这一路径对渐进性创新绩效不具备显著性。另外通过分析开放性收益的边界,表明知识共享的非可控性对不同类型的创新(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存在不同的影响。研究结论建议参与合作创新的企业及其相关人员不仅需要认识到外部知识共享的优势,也需要对其缺陷加以注意,慎重考虑外部合作中知识共享的类型以及与谁共享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变革意义认知对员工的影响: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的双中介机制
    徐梦蝶 刘鑫 郑晓明 任娜
    2019, 40(05): 134-149. 
    摘要 ( 615 )   PDF(846KB) ( 1414 )  
    从员工主观认知层面出发,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探讨组织变革情境下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在组织变革意义认知和员工幸福感、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234 名企业员工进行的多时点匹配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组织变革意义认知通过影响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最终影响员工幸福感和离职倾向。具体来说,员工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中介了员工组织变革意义认知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工作投入中介了组织变革意义认知和员工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团队创新:一个跨层次研究模型
    林丛丛 李秀凤
    2019, 40(05): 150-164. 
    摘要 ( 198 )   PDF(860KB) ( 1214 )  
    基于创造力成分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考察了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团队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通过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对来自60 家高新技术企业60 名人力资源部门主管、228 名团队领导和2 166 名员工的配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1) 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团队创新绩效、团队凝聚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 团队凝聚力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其在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显著中介作用;(3) 团队信息分享正向调节了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团队凝聚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团队凝聚力在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