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学理论与方法
    STS的研究主题 ——基于贝尔纳奖获得者共被引分析
    李淑敏, 李正风
    2021, 42(08): 3-16. 
    摘要 ( 158 )  
    基于对贝尔纳奖获得者作共被引分析所得出的7 大子群:SSK 的微观进路、科学体制社会学、争论与风险研究、技术论、科学技术的女性主义研究、SSK 的宏观进路及科学史,结合学科背景与获奖者个人的基本学术情况,试图理清STS研究的主题,展示以贝尔纳奖获得者为代表的STS领域的宏观图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回顾与展望——以复杂网络为主的多学科交叉视角
    房银海, 谭清美
    2021, 42(08): 17-40. 
    摘要 ( 182 )  
    数字经济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提升,促使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大规模复杂动态系统形态,基于统计学、协同创新理论、创新生态系统论等单一方法难以满足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客观需求。以复杂网络为主的计算社会科学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全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是融合数学、生物学、统计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为解决大尺度、系统性问题提供了可靠工具。针对复杂网络视角下协同创新网络的代表性成果,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其分析,发现该领域主要运用到统计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多主体仿真和创新生态系统论中的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据此,从“复杂网络+”视角将现有研究成果细分为基于复杂网络—统计理论、基于复杂网络—创新理论、基于复杂网络—多主体仿真和基于复杂网络—生态系统论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系统梳理了4 类方法在理论与应用层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缺陷,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协同创新网络面临的新变化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全球价值链发展的悖论及其化解研究
    凌永辉
    2021, 42(08): 41-57. 
    摘要 ( 93 )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寻求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选择。但其中的悖论是,这些国家有着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倾向。首先梳理经济学研究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大量文献,从技术差距、规则标准、国家战略、国际政治、产业创新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因素,进而归纳出全球价值链发展悖论的形成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化解悖论的基本思路在于以大国内需发展动态比较优势,提升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网络嵌入模式中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这种网络嵌入模式的组织方式表现为:本土企业既嵌入“蛛形”生产过程,以专业化市场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形成双边平台,强化了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优势,从而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功能升级;同时,本土企业又嵌入“蛇形”生产过程,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市场能力、与合约制造商的协调能力等,从而发展为全球价值链“金字塔”顶端的领导型企业,促进全球价值链的链条升级。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我国基于内需市场驱动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中,参与主体之间的治理结构、基于租金分配的协调机制、创新资源集聚的经济效应等重要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下产业格局重构的路径研究——基于“在位者—进入者”动态适配视角
    刘瑞, 余江, 刘佳丽, 陈凤
    2021, 42(08): 58-75. 
    摘要 ( 141 )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挥国内市场潜力以助力本土产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产业格局重构,是解决我国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但以往产业格局全球重构的研究琐碎零散,试图从“在位者—进入者”动态适配视角系统探究“产业核心塑造者面临市场需求拓展升级与突破性技术创新时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推动产业格局重构?”的问题。因此,基于相关理论梳理提出了产业格局重构路径的概念模型,以存储器产业、平板显示产业与手表产业的案例分析为基础,识别了产业格局重构从在位者主导产业向进入者主导转变的超越型路径、从在位者主导产业向在位者与进入者共同主导产业的共塑型路径、以及从在位者主导产业到进入者主导产业再转向在位者主导产业的反超型路径,而3种路径的形成主要源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出现与“在位者—进入者”差异性商业战略驱动下的产业主导者更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化导向、国际知识吸收能力与国际机会识别关系研究
    尹剑峰, 叶广宇, 黄胜
    2021, 42(08): 76-96. 
    摘要 ( 71 )  
    在企业国际化背景下,高层管理者如何有效识别国际机会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国际化导向的视角,通过研究国际化导向、国际知识吸收能力等因素与国际机会识别间关系来探究国际机会识别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并基于228 份国际化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际化导向显著促进国际机会识别;国际知识吸收能力及其子维度中介作用于国际化导向与国际机会识别;网络导向正向调节国际化导向与国际知识获取能力、国际知识消化能力、国际知识应用能力的关系,但在国际化导向与国际知识转换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网络导向正向调节国际化导向与国际机会识别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众创空间创新氛围一定能促进创客创新?个体—情境交互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
    黄钟仪, 刘瀚宇, 苏伟琳, 熊艾伦
    2021, 42(08): 97-115. 
    摘要 ( 100 )  
    基于个体—情境交互理论,创客的创新行为是外部情境与其个体特质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现有文献并没有对这一交互关系如何影响创新行为进行讨论。论文构建众创空间创新氛围、创客调节焦点与创客创新行为之间的交互模型,并利用两次调研所收集到的264 份来自于众创空间的有效问卷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为众创空间如何提高创新氛围孵育服务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实证指导。结果显示:(1) 在众创空间情境下,促进焦点对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防御焦点对创新行为有负向影响;(2) 社区支持会强化高促进焦点创客以及高防御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3) 任务导向仅会强化高促进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但对高防御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没有影响;(4) 创客赋权会强化高促进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但会抑制高防御焦点创客的创新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与国企战略变革
    李春玲, 袁润森, 李念
    2021, 42(08): 116-140. 
    摘要 ( 74 )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非实际控制人获取董事会席位后倾向于“因循守旧”还是“思变求新”尚未可知。为探究这一待检验的重要命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选取2007—2017 年的沪深A 股国有上市公司为考察对象,深入研究了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对国企战略变革的影响及其具体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当非实际控制人获得董事会权力后,确实能够显著提升国企的战略变革程度;并且,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的治理效果通过其制衡效应而非协同效应发挥作用,说明制衡效应是非实际控制人影响战略行为的主要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仅当非实际控制人的性质为民营或国企受地方政府控制时,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对国企战略变革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另外,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推出后,在战略性行业的国企中非实际控制人董事会权力与战略变革显著正相关,产生了明显的政策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技术创新绩效传导路径的双重异质性研究——基于64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
    汪明月, 张浩, 李颖明, 王子彤
    2021, 42(08): 141-166. 
    摘要 ( 121 )  
    绿色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准确识别绿色技术创新绩效传导路径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理清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路径及路径上的关键因素;在所有可能的传导路径中,路径的重要性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是否具有同质性;不同特质企业在经济绩效传导的过程是否存在差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模型,并以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的642家工业企业信息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传导路径及企业自身特质和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对传导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 市场竞争力和环境绩效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向经济绩效转化的重要中介变量;相对于后者而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更为显著。(2) 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不能直接产生经济绩效,仅能通过间接路径产生经济绩效;绿色工艺创新可以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向经济绩效进行传导,其中,直接路径的贡献比间接路径的贡献更大。(3) 从绩效传导路径优化角度来看,改善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的环境绩效、提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重要的着力点。(4) 从企业内在特质的影响来看,大规模企业、私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东部省份企业和建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更容易产生经济绩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明星发明人对团队创新产出的双面效应——一个石墨烯技术领域的实证分析    
    孙玉涛, 崔媛媛
    2021, 42(08): 167-180. 
    摘要 ( 122 )  
    作为创新活动中的一流人才,明星发明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是影响团队创新产出的关键因素。那么,是不是具有明星发明人的团队创新产出一定高呢?现有文献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研究的结论尚未达成一致,虽然已有学者关注到明星发明人在团队创新活动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但鲜有研究从团队创新产出二元性的视角对明星发明人效应进行深入剖析。以知识重组理论为基础,结合Singh 等(2010)、Jung 等(2016)及Kaplan 等(2014)的研究,将团队创新产出分为新颖性和影响力两个维度,探究明星发明人对团队创新产出新颖性和影响力的双面效应,并且进一步检验了团队合作经验的调节作用。以石墨烯技术领域作为样本,在观测期共筛选出1391 条授权专利,1200 个创新团队,采用标准负二项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明星发明人对创新团队产出新颖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创新团队产出影响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团队合作经验会削弱明星发明人对创新团队产出新颖性的负向影响,即团队合作经验越丰富,明星发明人与团队产出新颖性之间关系越弱,但团队合作经验对明星发明人与团队产出影响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在团队层面验证了明星发明人的双面效应,为组建创新团队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