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美国联邦政府多元化科研资助体系的特点和启示 ——基于NIH资助与产出数据的分析
    李美娟 李柏村 姜 靖 阿儒涵,
    2023, 44(12): 3-16. 
    摘要 ( 50 )  

    科学、合理、有效、多元化的政府科研资助体系,是国家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和源泉。美国联邦政府自二战

    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稳定拨款、竞争性项目补助和合作协议作为主要资助模式的科研资助体系。这三类资助模式在设

    立时出于不同的目的,其特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有效地推动了美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政府的科研资助实

    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作为美国联邦政府中专注于探索生

    命本质和行为学领域的基础知识的专业化机构,在美国联邦政府基础研究投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资助总量大、

    资助模式类型齐全等特点。基于此,文章以 NIH 的资助、产出数据为样本,通过选题机制、经费配置机制和产出表现多

    维度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多元化科研资助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具体特点,回答美国联邦政府以

    多元化资助体系实现自身使命定位的机制问题。基于分析结果,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 不同资助模式所形成的多元

    化选题机制,有利于从更多角度发掘有价值的研究问题。(2) 差异化的经费配置机制有利于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灵活

    部署经费,提升资金使用效益。(3) 项目的产出表现受到资助模式的影响,契合于资助模式的机制特点。进而,提出了

    相关的启示与建议:(1) 实现机构使命定位、提升资金效益是遴选资助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政府资助机构角

    色多元化,与科学共同体形成良好互动。(3) 基于资助模式的特点,确定合理的选题机制及支持强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业企业绩效
    宣 烨 彭 婕
    2023, 44(12): 17-36. 
    摘要 ( 59 )  

    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中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的重要举措,对国际国内双循环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义

    明显。文章以获批创新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 2004—2019 年中国地级市与沪深 A 股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匹配数据,构

    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来系统研究试点政策对服务业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地方产权保护在政策影响企业绩效中的作

    用路径。研究发现:(1)创新型城市建设可显著提升我国服务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规模,并且试点政策具有

    时滞性和长期动态性;(2)就影响差异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绩效的提升效

    果更为明显;(3)法律治理程度和公众保护意识等知识产权保护路径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服务业企业绩效的关键渠

    道;(4)基于创新意愿和政府距离的政策再评价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可通过增强地方产权保护来激励企业开展自主

    创新与联合创新行为,从而助推服务业企业绩效提升。同时试点政策对服务业企业绩效的正向效应集中在政府方圆

    40%分位数距离范围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力资本、经费保障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创新绩效 ——一项定性比较分析
    敦 帅 陈 强
    2023, 44(12): 37-50. 
    摘要 ( 18 )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创新绩效的提升,对解决关键科技问题,推进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

    自强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32 个已建成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样本,应用组态思维和 QCA 方法整

    合人力资本和经费保障方面的 5 个条件,探讨影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结果

    发现:(1) 人力资本和经费保障涵盖的5个具体条件要素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创新绩效的解释力度较弱;(2) 重大科研

    基础设施高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有 3 条路径,即服务驱动型、协同驱动型和全要素驱动型;(3)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非高

    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有 2 条,即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服务人员共同抑制型、行政服务人员单独抑制型,且与高创新绩效

    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性关系;(4) 较少的行政服务人员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非高创新绩效有着较为普遍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科技与创新
    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 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 磊 杜宝贵
    2023, 44(12): 51-67. 
    摘要 ( 46 )  

    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

    意义。以 2015—2019 年中国内地 31 个省级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时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

    耦合协调模型、QAP 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在稳步提升,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化趋

    势;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系统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关系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层次,两大系统的关联性较强;目

    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仍处于低耦合协调的状况,尚未达到高水平耦合协调的层次;

    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明显,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北中趋向均衡,由东部沿

    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服务业系统的劳动力、资产和区域

    科技创新系统的上游环节。基于此,提出增强科技服务业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

    展机制,把人才和资金作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重视上游环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的力量:基础研究与区域技术创新
    于晓琳 石军伟 万凯
    2023, 44(12): 68-85. 
    摘要 ( 25 )  

    基础研究作为知识溢出源泉,对于实体经济的创新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是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水平

    的重要来源和驱动力。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体系,从知识溢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础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

    的理论框架。通过匹配专利的引证信息,构造 2000—2020 年 934 个省份对的面板数据,从知识溢出的角度探究了基础

    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 基础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中国各省

    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错位问题和分离趋势。(2) 基础研究通过知识溢出规模、知识水平溢出和知识垂直

    溢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而且中国基础研究更倾向于溢出到与之创新基础相近的地区,而非与之地理邻近的地区。

    (3) 与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相比,基础研究更能促进高等院校技术创新;地区的科技投入和营商环境越好,越有利于

    基础研究发挥创新效应;东部地区的基础研究作用显著,而中西部地区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净流出”。为此,需持续加

    强基础研究投入,打通知识溢出渠道,积极引导跨区域的合作交流,实现区域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级绿色技术创新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演进分析: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
    余文梦 杨登宇 洪志生
    2023, 44(12): 86-100. 
    摘要 ( 44 )  

    绿色技术创新是驱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把握其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演

    变规律,厘清其绿色技术创新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 2009—

    2019 年中国市级数据,通过 ArcGIS 空间统计模型分析了市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格局,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市

    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时序演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2009—2019 年市级绿色技术创新总体格局

    呈显著空间自相关,并呈现持续增强趋势;局部格局呈显著的东西分异,热点区域以从东南沿海为中心分裂成长三角

    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两个中心,冷点区域从关中平原城市群向中原城市群收缩。第二,关键影响因素中经济水平、

    科技支出、环境压力、互联网普及和贷款余额的重要性高于外资使用、高校数量、环境规制和科研人员,其中大部分影

    响因素同绿色技术创新呈非线性响应关系。第三,影响因素的时序演进反映了互联网普及、外资使用和环境规制的重

    要性在提升,而环境问题、贷款余额和环境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在下降,这表明市级绿色技术创新正逐步从环境压力和

    政府支持驱动转向市场竞争驱动。该研究旨在评价市级绿色技术创新时空演进趋势和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为后续的

    关键影响因素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和市级绿色技术创新进行预测分析提供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一体化、经济韧性与科技创新
    汪小龙
    2023, 44(12): 101-117. 
    摘要 ( 89 )  

    如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区域一体化能否驱动科技创新以及

    如何提升科技创新?首先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组织机制剖析了区域一体化驱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

    并将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 2003—2021 年中国 28 个省、直辖市和 291 个地级城市面板

    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 区域一体化显著提

    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 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具体地: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

    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表现出正向的区域联动性。(3) 资源韧性对科技创新表现为倒 U 型结构,区域一体

    化要避免“资源诅咒”效应。(4) 案例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京津冀城市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事件之后,科技创新变动

    均值的差值显著为正。(5) 分组检验发现,私营经济占比、东部城市、经济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科技创新回归系数

    为正,具有显著性,表明科技创新依托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的参与,在东部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我国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 总体特征、网络演化及其启示 ——基于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分析
    操友根, 任声策 杜 梅
    2023, 44(12): 118-139. 
    摘要 ( 24 )  

    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背景下,龙头或领军企业牵头创新团队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前沿引领技术瞄定的新型

    使命型科研联合攻关模式,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障高质量科技供给,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以 2000—

    2019 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为研究样本,采用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及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牵头创新

    团队合作的基本特征、网络结构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发现:随时间推移,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项目逐渐增加;牵头

    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而民营企业占比逐渐上升;合作类型以“企业—高校”为主,科研院所作用有待提升;技术领域呈

    现明显阶段性特征,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网络逐渐形成基于“业缘型”的核心集群,

    长期核心创新主体在稳步增长;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网络时空分布符合等级扩散和接触扩散规律,时空发展向“亲

    缘型+地缘型+业缘型”模式演化。应分别从政府与企业层面进行持续巩固与加强,以发挥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在市场需

    求、集成创新和组织平台方面的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营企业非正式制度资源、股权制衡与风险投资
    王朝晖 尹西明, 陈劲,
    2023, 44(12): 140-155. 
    摘要 ( 30 )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科技金融是创新的血液,深入研究非正式制度资源对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影

    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打造“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加快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创业板 2014—2019 年期间

    上市的 389 家民营企业为样本,实证探究非正式制度资源对民营企业风险资本融资的影响以及企业股权制衡度的中介

    作用。结果发现:由于民营企业非正式制度资源潜在的“资源诅咒”效应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在影响,以高风险高收益

    为核心商业模式的风险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不具有非正式制度资源的企业。进一步探究非正式制度资源的作用机

    理,发现拥有非正式制度资源的企业偏好低股权制衡度的资本结构,而这一“集权”动机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寻权”动机

    相冲突,进而影响风险投资介入意愿。稳健性检验支持了上述发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与管理
    跨国流动对科研人员论文产出的影响 ——基于大规模个体流动特征的研究
    张汝昊, 张 超 陈 光 袁军鹏,
    2023, 44(12): 156-173. 
    摘要 ( 46 )  

    经济全球化和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科研人员的跨国流动正成为常态。积极探索并适应科研人员跨国流动特点和

    规律,理解跨国流动对科研人员个体的影响机理,对于我国面向全球化态势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计划,建设世界

    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 ICSR Lab 数据科学平台和 Scopus 数据库,利用长周期(101 年)、大规模

    (1700 万人)的科研人员论文数据构建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地址序列,通过挖掘地址序列中蕴含的跨国流动特征,分别

    从长周期和瞬时角度设计对照实证研究,探究了科研人员跨国流动特征与论文产出绩效的潜在关联与影响效应。研

    究有以下主要发现:(1) 跨国流动经历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间的关联是正向且显著的;(2) 跨国流动的影响具有

    差异敏感性,当来源国和目标国在经济发展、学科发展、区域特点上差异明显时,更易引发知识溢出效应和产出绩效的

    提升;(3) 跨国流动的影响具有易饱和性,为个体带来高于同龄人成长速度的主要为学术生涯初期和最初 1~2 次的跨

    国流动。同时,研究也给出若干基于统计推论的高影响系数跨国流动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