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基础性专利的几个基本问题
    杨中楷,徐梦真,韩 爽
    2014, 35(07): 3-8. 
    摘要 ( 292 )   PDF(1205KB) ( 252 )  
    基础性专利是一个新概念,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学术界做出回答。利用几个经典案例归纳和回答了基础性专利“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等基本问题,认为它是来源于基础研究,形成于技术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发明的专利化存在形式。最后鉴于基础性专利所蕴含的丰富的政策含义,提出了面向基础性专利培育的政策设计构想,以基础性专利的形成带动各项资源要素的配合,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国REF科研影响力评价的方法及启示
    徐 芳1,刘文斌2,李晓轩1
    2014, 35(07): 9-15. 
    摘要 ( 295 )   PDF(1516KB) ( 281 )  
    科研评价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公众意识的提升和科研发展的需求,科研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科研论文的数量,更多关注科研的质量以及科研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即科研影响力评价。考虑到不同类型和不同学科的研究工作各有特点,产生的影响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且科研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不明晰,如何对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既是科研评价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通过解读英国REF评估体系中关于评价科研影响力的内容,提出了为我国各层面各机构开展科研影响力评价的思路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度测度研究
    刘微微,孙 茹
    2014, 35(07): 16-22. 
    摘要 ( 224 )   PDF(1363KB) ( 171 )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都是目前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关于二者耦合机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复杂耦合机制的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测评要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二者耦合度测度模型,最后通过算例研究从实证角度证明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度测度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接受者评价模式
    魏道江1,2,李慧民1,康承业1,3
    2014, 35(07): 23-30. 
    摘要 ( 209 )   PDF(1889KB) ( 128 )  
    在分析知识转移者、知识接受者、组织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接受者评价模式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该机制的核心是组织将知识共享产出的分配权转移给知识接受者,通过知识接受者对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价实现间接监督知识共享过程的目的。模型分析的结果说明,组织是知识共享活动的最大受益者,但只有通过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员工产生知识需求,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集群氛围对集群内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企业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
    刘新艳1,2,3,赵顺龙1,3
    2014, 35(07): 31-39. 
    摘要 ( 205 )   PDF(2177KB) ( 152 )  
    立足于集群内的微观企业个体,从企业的异质性出发,探讨了集群氛围环境这一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认为集群氛围环境是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而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基于江苏省若干产业集群内企业的284份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集群氛围环境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倒U型影响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还探讨了集群形成时间的差异对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随着集群形成的时间可能表现出来的演变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产学研成果转化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朱桂龙,程 强
    2014, 35(07): 40-48. 
    摘要 ( 214 )   PDF(1702KB) ( 173 )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产学研成果能够有效的转化,国家各级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产学研成果转化政策。以我国1985—2013年颁布的651条产学研成果转化政策为研究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了不同阶段主体合作网络图谱,对产学研成果转化政策的基本特征、主体合作网络结构进行了探讨。并且通过广度—深度二维矩阵分析了主体在网络中的角色演变。最后通过调整网络中的节点,实证分析了网络中核心节点的功能演变。研究表明,我国产学研成果转化政策制定主体众多,网络规模呈现扩大的趋势,整体结构不断优化,核心节点影响力不断增强,整体网络密度有所下降,协作沟通有较大的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垂直溢出的三级产业链纵向研发合作模型
    李 纲1,2
    2014, 35(07): 49-58. 
    摘要 ( 205 )   PDF(1709KB) ( 81 )  
    将垂直溢出纳入到产业链纵向研发合作中,讨论了由[M]个上游企业、1个中游企业和[N]个下游企业构成的三级产业链中,中游企业采取独立研发策略或费用分摊策略时,垂直溢出对研发合作产出的影响,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中游企业采取独立研发或费用分摊策略,垂直溢出都会促进中游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研发产出,提高三级产业链的总利润和总产量,降低终端市场产品价格;相比于独立研发策略,在费用分摊策略下,中游企业研发投入规模更大、研发产出效果更好,产业链总产量更大,下游企业终端市场产品价格更低。但只有垂直溢出超过特定临界值时,采取费用分摊策略时,产业链总利润才会高于独立研发策略,此时选择纵向研发合作更为有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二元性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商业模式的中介作用
    闫 春
    2014, 35(07): 59-68. 
    摘要 ( 309 )   PDF(2200KB) ( 233 )  
    针对当前关于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绩效贡献理论与实证研究缺乏共识的现象,从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组织二元性的角度入手,通过引入更加综合的开放式创新绩效,以及在技术与市场之间扮演中介作用的商业模式因素,构建相应的结构模型,并收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虽然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贡献水平基本相当,可是二者的绩效形成机制却存在较大差异,商业模式则在其中扮演了中介角色,而且两种创新导向内部存在正向的互动促进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放式创新中的动态能力演化路径研究——以沈阳机床为例
    马文甲
    2014, 35(07): 69-78. 
    摘要 ( 247 )   PDF(2268KB) ( 377 )  
    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范式,但它需要动态能力的支撑。且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动态能力。以沈阳机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演化路径。研发发现,沈阳机床开放式创新过程分为学习引进、并购重组、共同研发和代工生产四个阶段,相应地,动态能力按照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关系能力和重构能力的路径进行演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
    王 霞1,王岩红1,苏 林1,郭 兵2,王少伟3
    2014, 35(07): 79-88. 
    摘要 ( 319 )   PDF(2527KB) ( 343 )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完整产业链条的搭建,同时需要较高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园区作为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普遍弊端,旨在建立适用于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基于高新区产城融合的互动机制与影响因素,结合城市子系统理论,引入产城融合分离系数,以56家国家级高新区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并用熵值法为各类评价指标赋权重,最终取得各高新区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高新区存在城镇化滞后,城市功能缺位,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评价——基于部分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的比较研究
    游小珺,杜德斌,张斌丰,李 恒
    2014, 35(07): 89-97. 
    摘要 ( 196 )   PDF(2246KB) ( 113 )  
    选取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7个创新型国家高校和中国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高校知识创新投入水平和产出能力相关的9项指标进行赋权和评分,从而量化各国高校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差异。得出结论:(1) 美国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最强,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地位最突出;(2) 韩国和中国高校的知识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最弱,但知识创新投入产出效率高于加拿大和德国高校;(3) 中国高校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尚未完全体现,但与其他创新型国家高校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地位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4) 高校研发投入、诺贝尔得奖数、研究生毕业数是影响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及其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效率比较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方法
    陈 琨1,2,李晓轩1,杨国梁1
    2014, 35(07): 98-106. 
    摘要 ( 282 )   PDF(2440KB) ( 350 )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2004—2010年间我国及若干典型国家大学的专利技术转移效率。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效率与美、英大学仍有差距,但要高于日、西、意、澳、丹等国,说明现有“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工作远逊于发达国家”的认识存在偏差;然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值排名末尾的问题,反映技术转移发展落后于所选发达国家,这主要是受到纯技术效率下滑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型合资企业母公司控制模式的选择——基于专有性资源价值实现与风险防范的视角
    龙 勇,陈 玮
    2014, 35(07): 107-115. 
    摘要 ( 217 )   PDF(2037KB) ( 100 )  
    以研究型合资企业为对象,提出了合作R&D中专有资源、关系风险与母公司控制选择偏好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进一步利用来自国内企业的调研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母公司投入研发用途灵活的专有资源和用途特殊的专有资源对关系风险产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母公司对研究型合资企业控制的选择;同时,在专有资源被获得后的有效发挥和价值最大化对母公司控制模式的选择具有显著而直接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导向、创新柔性和科技在孵企业创新绩效
    邢 蕊,王国红
    2014, 35(07): 116-127. 
    摘要 ( 237 )   PDF(2527KB) ( 167 )  
    以创新柔性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创业导向与科技型在孵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大连市5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中的256家在孵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类型创业导向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创造型创业导向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更大;创新柔性在创造型创业导向与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发现型创业导向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环境动态性在创造型创业导向与创新绩效之间以及创新柔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发现型创业导向和创新绩效之间不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先还是模仿:基于商业知识溢出的创业决策机制研究
    齐玮娜1,2,张耀辉1
    2014, 35(07): 128-137. 
    摘要 ( 208 )   PDF(2099KB) ( 212 )  
    基于新知识的商业化过程,将知识溢出划分为研发活动产生的技术知识溢出和创业活动产生的商业知识溢出,分析了商业知识产生及溢出的性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领导者与模仿者的三阶段博弈模型,揭示了创业者的决策机制及技术知识溢出与商业知识溢出对决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知识溢出与商业知识溢出的客观存在会导致模仿者的进入,并对领导者商业知识生产的投入水平形成约束;领导者对技术知识溢出和商业知识溢出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竞争优势,且两者存在战略互补关系;新产品较大的需求规模和领导者商业知识溢出率的下降有利于提高创业者领先进入的动机;在技术差异较小,商业知识溢出较高时,会出现模仿比创新更有利的情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理性认知驱动下的员工创新实证研究
    张 婕1,樊 耘2,于维娜1
    2014, 35(07): 138-150. 
    摘要 ( 214 )   PDF(2074KB) ( 143 )  
    学术界与实践界对组织奖励与员工创新的关系存在似是而非的矛盾。学术界通常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侧重内在动机研究。但管理实践暗示员工创新不仅受到其内在兴趣与成长需求的驱动,亦受到理性认知的影响。本研究以期望—效价理论为基础,以国有科技型企业知识型员工334份有效问卷为数据,验证员工参与创新是基于对创新期望(创新自我效能)与创新效价(组织对创新的奖励)的综合考虑;个体特征、工作要求与组织情境影响员工的创新期望与效价。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认知风格、工作创新需要与组织创新理念对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有正向影响;工作创新需求对员工感知组织创新奖励有正向影响;创新自我效能与感知组织创新奖励共同影响创新绩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跨界行为、知识交易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研究——基于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
    徐建中,曲小瑜
    2014, 35(07): 151-161. 
    摘要 ( 210 )   PDF(3089KB) ( 120 )  
    以95个装备制造企业团队(包含441个团队成员)为样本,探讨了团队跨界行为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理,尤其研究团队知识交易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及不确定性规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团队跨界行为的三个维度(使节行为、协调行为、侦测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交易在团队使节行为、协调行为和团队创造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团队侦测行为和团队创造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低不确定性规避能够强化团队跨界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绩效评价导向对研发人员的工作压力——工作绩效曲线关系的调节作用
    黄海艳
    2014, 35(07): 162-170. 
    摘要 ( 240 )   PDF(2083KB) ( 132 )  
    基于文献回顾,研究了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绩效评价导向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根据402份问卷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研发人员感知的发展型绩效评价导向水平会增强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在较低工作压力情况下,发展型绩效评价水平低分组比发展型绩效评价水平高分组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高分组和低分组二者的工作绩效逐渐增大并相交于一点;工作压力继续增大,发展型绩效评价水平高分组的工作绩效要高于发展型绩效评价水平低分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心理安全感与知识分享能力的调节作用
    张振刚,李云健,余传鹏
    2014, 35(07): 171-180. 
    摘要 ( 261 )   PDF(2307KB) ( 365 )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检验了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心理安全感、知识分享能力对创新行为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 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心理安全感和知识分享能力均对其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2) 心理安全感在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当心理安全感较低时,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更明显;(3) 知识分享能力在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当知识分享能力较低时,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