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公众科技风险感知与科技决策“困惑”之实证考量
    孙壮珍1,2,宋 伟1
    2014, 35(08): 3-10. 
    摘要 ( 210 )   PDF(2465KB) ( 158 )  
    目前科技决策的制定还使用基于定量的风险评估与标准化的方法,缺乏对公众风险感知的考虑,使隐含着复杂社会、心理、行为等因素的科技决策问题,被局限在纯科学议程的藩篱中,缺乏多元化视角。基于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了解公众对科技风险的认知、感知与评价,揭示其对科技决策的出台造成一定的“困惑”:标准制定的模糊性;科技决策的不确定性;议程设置的困境;两难悖论的选择及其分配的尴尬。通过考虑公众的风险感知,建立“民主模型”,正视理性不信任的功效,提升科技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管理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脱节及滞后模型研究
    戚安邦,高 跃
    2014, 35(08): 11-17. 
    摘要 ( 254 )   PDF(1222KB) ( 113 )  
    当今众多学科的多数理论来源于学术界的实验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所解决的问题是人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管理学科却是个例外,其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利用文献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并从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建立了管理实践问题与理论研究脱节和滞后过程模型。这个过程模型中存在着两条关键链,直接决定了管理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转化是否成功。在已经建立的过程模型及两条关键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脱节与滞后问题进行成因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企业知识创造类生物现象及知识基因论的再思考
    赵健宇,李柏洲
    2014, 35(08): 18-28. 
    摘要 ( 190 )   PDF(1849KB) ( 194 )  
    为揭示知识创造的本质和规律,采用二分法将新达尔文主义和拉马克主义两种观点予以融合。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进化原理,围绕知识的类基因特性对知识基因、知识进化的选择、重组和变异以及知识进化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纯粹的知识创造主要是新达尔文式的演化,体现知识创造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不可控性。相对应地,知识的复制、流动等过程则具有更多的拉马克现象,带有明确的指向且结果可以被预测。知识基因的选择、重组和变异是知识得以被创造的根本原因。知识创造的方向受到环境的影响,知识创造的动力源于知识主体对环境的学习,新知识能够对环境进行改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共同愿景的调节效应
    李林蔚1,2,蔡 虹1,2,郑志清1
    2014, 35(08): 29-38. 
    摘要 ( 191 )   PDF(2174KB) ( 145 )  
    战略联盟背景下的知识转移过程包含企业从合作伙伴处获取、应用及内化知识的一系列活动。在对联盟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联盟企业的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及知识内化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共同愿景对上述知识转移各要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5家联盟企业双源数据的分析表明,能够从合作伙伴处获取更多知识的企业,其知识应用及内化的程度也更高;知识应用在知识获取与知识内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共同愿景对知识获取与知识应用、知识获取与知识内化间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FDI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驱动路径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李晓娣,陈家婷
    2014, 35(08): 39-38. 
    摘要 ( 255 )   PDF(2591KB) ( 158 )  
    以驱动机制作为桥梁,建立FDI→驱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这一研究框架。根据FDI的自身特点,从嵌入路径、技术扩散路径、集聚衍生路径、适应性竞争路径、多主体耦合路径、资源配置调节路径六个维度构建FDI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驱动路径结构方程模型,以2008—2011年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对假设驱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做路径修正,最后得到FDI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7条驱动路径,为FDI有效推进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弹性相关因素分析的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孟祥芳1,2,汪 波1
    2014, 35(08): 49-57. 
    摘要 ( 201 )   PDF(1606KB) ( 199 )  
    近年来,国外很多学者开始将弹性理论用于区域竞争力以及集群的研究,弹性集群逐渐成为集群研究的新方向,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少。通过介绍弹性及弹性集群基本概念,重点分析 “知识流动、网络拓扑结构、多样性及异质性”等因素对集群弹性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优化网络拓扑结构、促进集群内外部知识流动、注重集群政策与生命周期的匹配性”等提升集群弹性、推动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信息和市场导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王玉荣,聂春红,杨震宁,张皓博
    2014, 35(08): 57-68. 
    摘要 ( 228 )   PDF(2129KB) ( 131 )  
    从公司层面关注企业的创新绩效,采用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出企业内部创新信息、外部创新信息和第三方独立信息以及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市场占有率绩效、行业竞争力绩效和公众认可度绩效等8个潜变量,并证明了不同信息来源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不同影响,市场导向在信息来源和创新绩效间起到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文本分析的我国共性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樊 霞,吴 进
    2014, 35(08): 69-76. 
    摘要 ( 280 )   PDF(1466KB) ( 311 )  
    运用政策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当前分散的共性技术创新政策文本进行了系统化梳理,通过构建共性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框架,揭示了我国共性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共性技术创新政策偏向于对环境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的应用,而对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存在不足与缺失;创新政策虽对三大产业均有涉及,尤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较高重视,但政策的产业导向并不突出;与国外相关政策相比,我国共性技术政策支持的重心下移,侧重于对应用性共性技术层面的引导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服务业悖论:研究进展、述评与化解
    张月友
    2014, 35(08): 77-85. 
    摘要 ( 209 )   PDF(2465KB) ( 202 )  
    目前,学界对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事实判断已无异议,至于原因,仍众说纷纭。梳理中国服务业发展悖论研究脉络,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归为六大类:统计误差说、工业化阶段正常现象说、需求论、供给论、制度体系变化论和产业关联论。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但是,中国服务业发展艰难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化解中国服务业发展难题,应该以三中全会决议为基本纲领,遵循“分类治理,同步推进”原则,区分服务业门类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解决办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知识积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张 军1,许庆瑞2
    2014, 35(08): 86-95. 
    摘要 ( 269 )   PDF(2257KB) ( 271 )  
    知识与创新已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两大主题。但关于知识积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尚不明晰,由此带来的实践困惑是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积累才能获取竞争优势。从企业不同知识积累机制入手,以创新能力为中介,采用419个样本数据,探索并检验知识积累促进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 知识积累一般并不能直接带来企业竞争优势,而必须通过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才能有利于企业成长,否则可能产生损害。(2) 内生性知识积累更倾向于先构筑企业深层次能力基础,并以此提供现实创新能力的来源与潜力,进而促进企业成长;外源性知识积累通过提升现实创新能力来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绩效。(3) 内生性知识积累较外源性知识积累为企业成长做出更大贡献。最后,探讨了研究发现的管理意义及未来研究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工艺创新能力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高 巍1,毕克新2,3
    2014, 35(08): 96-103. 
    摘要 ( 203 )   PDF(1592KB) ( 113 )  
    从实证角度,运用相关性分析、ADF检验、协整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工艺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工艺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具有协调变化的趋势,而且二者相互影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过程与创业网络的共生演进关系研究
    王朝云
    2014, 35(08): 104-114. 
    摘要 ( 210 )   PDF(1842KB) ( 112 )  
    在梳理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关系研究的三个层面基础上,按照创业过程的阶段性目标决定创业网络构建目的、目的决定创业网络构建手段、手段影响创业过程阶段性目标实现结果的思路,构建“目标—目的—手段—结果”分析框架,探析创业过程推进与创业网络构建二者之间共生性及其演进关系的机理、方式和路径等,为基于网络的创业实践提出了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者的人格开放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毅力的调节作用
    晋琳琳,陆昭怡,奚 菁
    2014, 35(08): 115-124. 
    摘要 ( 196 )   PDF(2260KB) ( 220 )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创业者的人格开放性与创业倾向和创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也有不少研究发现不相一致甚至矛盾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创业者人格开放性的各个维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创业心理学的视角,从人格开放性的六个维度出发,探讨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并检验创业者毅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创业者人格开放性的不同维度对其创业绩效有不同的影响,且毅力水平在其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建构及其价值创造效应——来自中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徐 宁1,2 徐 鹏1 吴 创1
    2014, 35(08): 125-134. 
    摘要 ( 235 )   PDF(2379KB) ( 205 )  
    面对急剧变化的竞争环境,基于静态视角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已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实践的需要。以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技术创新的动态整合模型,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进行理论阐释,继而运用我国中小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价值创造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与转化能力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动态能力;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小上市公司,其公司绩效与成长性要明显高于一般公司;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越强,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及成长性越好,即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于企业价值创造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机构迁移:高被引科学家名校集聚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邓侨侨
    2014, 35(08): 135-143. 
    摘要 ( 207 )   PDF(2134KB) ( 99 )  
    向名校集聚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科技精英人才机构迁移的主要特征。通过对243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简历进行分析,以及对其中308名高被引科学家迁移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科技精英人才向名校集聚实质上是指向ARWU排名1~100名的大学集聚。且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精英人才总会向一流大学迁移与集聚,即使这一过程有反复,但最终还是会在一流大学形成集聚,世界一流大学是集聚科技精英人才的主要平台。而要想吸引人才,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增加中国以及中国大学的吸引力,使之成为顶尖人才的向往之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领导的社会网络连带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
    王艳子1,罗瑾琏2,常 涛1
    2014, 35(08): 144-151. 
    摘要 ( 223 )   PDF(1472KB) ( 163 )  
    以61个研发团队为调研对象,探究团队领导的社会网络连带、 团队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各变量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团队领导的内部社会网络连带和外部社会网络连带对新颖性和实用性均产生正向影响;团队知识共享在团队领导的内部社会网络连带与新颖性和实用性关系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团队领导的外部社会网络连带在团队领导的内部社会网络连带与新颖性和实用性关系间起到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循证设计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整体资助绩效评估
    杨芳娟,刘 云,宋赛赛
    2014, 35(08): 152-161. 
    摘要 ( 227 )   PDF(2190KB) ( 126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是政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科研资助而开辟的专属通道,择优资助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优秀博士后从事创新性研究。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为对象,运用循证评估设计方法,建立基于“评估议题—关键问题—证据”的整体资助绩效评估框架,通过文本分析、数理统计、文献计量和问卷调查等评估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系统总结基金资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资助政策与管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的平衡及互补效应研究
    张振刚,李云健,余传鹏
    2014, 35(08): 162-171. 
    摘要 ( 356 )   PDF(1708KB) ( 404 )  
    基于有机平衡观和相对平衡观,对珠三角165家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利用—探索式学习的平衡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发现:(1) 利用式学习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效应边际递增,而探索式学习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线性影响作用;(2) 利用—探索式学习的平衡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影响,相对平衡区间出现在中高度平衡之间;(3) 当利用—探索式学习相对平衡与匹配时,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对创新绩效有着正向的交互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革/交易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
    冯彩玲1,2,张丽华3
    2014, 35(08): 172-180. 
    摘要 ( 276 )   PDF(1883KB) ( 378 )  
    基于组织双元理论,探讨了双元组织变革模式的结构及其测量,以及双元组织变革模式在变革/交易型领导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是否起到调节作用。通过对57家企业的管理者和直接下属进行1:3配对抽样调查,对数据进行跨层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激进式变革在变革/交易型领导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补充变量性质的调节作用,渐进式变革在变革/交易型领导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没有起到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