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80年5月创刊,月刊)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局
主办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编辑出版:《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编辑部
国际刊号:ISSN 1002-0241
国内刊号:CN 12-1117/G3
邮发代号:6-42
2025年, 第4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1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基于科学幻想的未来技术预见: 大小预训练模型协同方法研究
陈 劲1, 2 , 张可人1, 2 , 朱子钦1, 2 , 林嘉威3
2025, 46(9): 3-22. 
摘要 ( 74 )  

历史上有许多科幻作品准确描绘了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图景和代表性关键技术,为产业预见和技术预见提供了

一种基于科学幻想和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的可选思路。通过挖掘与融合科幻作品中蕴含的客观历史规律和主观洞见思想,

发展出具有原创意义的技术演绎预见方法,能够为我国更加科学精准地谋划、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提升定义未来的能力,

形成更具引领意义的新质生产力拓展新的决策支持工具。研究首先利用Llama2大语言模型对500个世界排名领先的原始

科幻文本进行信息抽取,形成一多维度的特征样本,并根据领域专家的评分获得标签数据集。随后利用BERT、XLNet和

RoBERTa等预训练模型,将技术相关的特征转化为词向量,解析科幻作品中的深层语义和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和训练有监

督学习的分类模型,不断提升科幻技术实现排名的预测结果与现实中技术实现进展的一致性,形成可信的基于科幻文本的

未来技术预见模型,也为进一步开发基于其他非结构化数据的技术预见模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政策工具选择变迁视角下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王福涛1 , 郝雄磊2 , 张碧晖3 , 赵金璞4
2025, 46(9): 23-36. 
摘要 ( 37 )  

科技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支撑,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为确保科技创新的持

续性和有效性,科技资源配置强调动态性和战略性,涉及对资源整合、分配、监督环节进行持续优化。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

术对1977—2021年间颁布的科技计划和规划政策文件展开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经过多个阶段的调整,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实现从集中管理模式向混合管理模式的平滑转变;资源整合通过市场驱动和行政协调的方式进行,随着科技体制改革推

进,市场工具使用比例上升,但当美国实施“科技脱钩”之后,市场工具使用比例又下降;资源分配以国家战略和市场为导

向,且两种导向之间存在相互转化,满足市场需求所占用的资源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市场工具使用比例呈现出一致变化趋

势;资源监督包括计划和科学共同体自组织两种管理手段,计划的应用比例先下降后上升,行政工具和市场工具的数量达

到均衡。籍此相应提出依托大科学设施深化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完善政府创设重大技术需求的职能,根据

科研项目类型实施分类评价等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创新与企业新质生产力 ——基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重引擎的研究视角
凌鸿程1, 2 , 丁雪彬1 , 阳 镇3, 4
2025, 46(9): 37-58. 
摘要 ( 33 )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历史新阶段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

以把握发展“机会窗口”,是企业亟须讨论的问题。基于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从数字驱动视角考察了数字创新

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这一结论经稳健性检验、控

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创新集市场导向的拉力、技术赋能的推力以及管理优化的支撑力三

重引擎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位于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和治

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数字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传导激励机制作用更为显著。第四,调节效应分析揭示,正式制度表现和非

正式制度表现均在数字创新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政府建设何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基于面板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魏 巍1 , 杨历恒2
2025, 46(9): 59-75. 
摘要 ( 30 )  

近年来,数字政府建设正在成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有效增强政府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变革的重要手

段。针对数字政府建设的区域差异性、手段多样性和政策阶段性,使用基于面板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相

对长时间尺度的组态视角,探究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复杂机制。结果发现:单个数字政府建设要素在不同

年份都不构成取得高政府职能转变绩效的必要条件;产生高政府职能转变绩效的数字政府建设路径有4条,即需求引领

的政社互动型、财政匮乏的政社变通型、资源充足的政企协作型和资源不足的政企相依型;数字政府建设存在政企合作

的两条差异化路径,并且通过其他条件的组合可以弥补财政资源的不足;上述效应在时间维度上整体稳定存在,但也存

在地方政府要素组合方式阶段性调整的变化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 分布特征、空间差异及演进预测
徐 君, 陈圣武, 朱微笑
2025, 46(9): 76-92. 
摘要 ( 16 )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二者增长环节双向促进、提升路径内在统一,发展目标高

度一致,系统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机制和作用至关重要。基于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

台地区)的数据,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灰色预测法,研究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耦

合协调度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并预测其演进趋势。结果发现:(1) 2013—2022年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

度持续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整体高于新质生产力水平,但新质生产力呈现更快速度的提升。(2) 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

变化不大,总体基尼系数呈小幅上升趋势。从区域间差异来看,占比在69%~75%之间,是差异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内差异

来看,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较小。(3)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

自相关性,在地理分布上形成“高—高”“低—低”的聚集特征,但随时间推移聚集程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表明二者耦合协

调度的分布正向更加均衡的态势演变。(4) 灰色预测分析表明,2023—2032年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水平将延续稳步上

升态势,随着科技进步、新生产方式出现和新要素供给,新质生产力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将于2030年前超越新型工业化

水平,二者耦合协调度也将由目前的基本不协调,逐步迈向中度协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企业专利市场价值发现机制研究
操友根1, 2 , 任声策2 , 杜 梅2
2025, 46(9): 93-109. 
摘要 ( 32 )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对创新的激励水平,进而形成知识产权“五位一体”闭环生态,是加快

中国从科技大国转向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聚焦企业专利市场价值转化难题,基于创新链与

价值链理论,从专利“申请动机—创造方式—运用途径”三维度系统论证企业专利市场价值转化困境的成因与生成过

程,并提出价值发现是突破价值转化障碍的核心环节。进一步遵循机制设计思想,围绕目标体系、驱动因素、支持机制

三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发现高市场价值专利与识别低市场价值专利。最后,立足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及

企业四类关键主体,指出亟须加强主体能力建设,推动多方协同联动,构建高效协作的价值发现机制,以有效促进企业

专利的市场价值识别与转化。立足企业视角的价值发现机制研究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并规范专利申请行为,促进

专利恢复市场属性,提高专利要素质量,加速交易与价值转化,从而反哺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多重路径分析
王瑞琪, 原长弘
2025, 46(9): 110-124. 
摘要 ( 23 )  

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我国当前亟待破解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制造业领军企业是实现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

破的主力军。因此,探明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背后的影响机制便成为了一个亟须回答的研究问题。基于

战略三脚架框架,以 2020 年中国制造业 500 强中的 65 家整体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方法,探索企业、行业和制度三个层面的6个关键因素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

心技术突破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 单个关键因素并不构成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必要条件,但是

研发国际化战略在推动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具有普适性作用;(2) 企业、行业和制度三个层面的关键

因素“多重并发”,形成了推动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 3 条路径,包括资源协奏型、研发国际化支持下的竞

争推动型和研发国际化支持下的政府轻推型;(3) 存在两条导致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未能实现的条件组

态。研究结论揭示了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背后的复杂因果机制,为我国制造业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

术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位企业裂变及生态系统构建对二元创新平衡性的影响
杨京雨1 , 王凤彬2, 3 , 刘露露4
2025, 46(9): 125-141. 
摘要 ( 10 )  

如何在生态化发展中实现探索与利用二元创新的平衡,是确保在位企业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

于生态系统6C理论,以55家作为母体的在位企业为样本,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剖析企业在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中其生

态系统不同层面的多因素联动而促进或阻碍二元创新平衡的路径。结果发现,外生态层面的创新情境和主体多样性、母体

与裂变体交互层面的网络连接、母体层面的自身能力和赋能度增强以及裂变体层面的对母体创新反哺六个前因条件相互

联动,共同影响母体企业二元创新平衡性。就单个条件而言,母体对裂变体是否持续赋能是二元创新平衡的核心条件;该

条件与相关因素联合作用,产生三条促进母体企业实现二元创新平衡的路径,即母体在面临创新情境而生态系统主体多样

性低时依靠自身强能力的机会开拓型、母体自身能力弱时依靠裂变体的孵化反哺型和以弱化网络连接作为替代条件而让

裂变体独自开辟新业务的赛道转换型路径。在母体对裂变体未持续赋能的情况下,即便处于创新情境中,母体在自身能力

强时过度介入生态成员的网络连接,或者在自身能力弱时未构建出具备主体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并建立网络连接,都难以实

现二元创新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数字基础设施管理与金融科技企业组织敏捷性提升: 链式中介模型
孙忠娟1 , 明诗玫1 , 钟筱彤1 , 李 蕊2
2025, 46(9): 142-153. 
摘要 ( 21 )  

新发展格局下,组织敏捷性对金融科技企业应对日常风险与挑战至关重要。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基础设施管理是金

融科技企业构造与提升组织敏捷性的关键动力源泉,但现有研究尚未揭示数字基础设施管理影响组织敏捷性的内在机

理。基于内外双层机制的研究思路,构建数字基础设施管理提升组织敏捷性的路径机制,数字协作问题搜索、数字创新能

力是上述关系的关键中介机制。通过对606份金融科技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管

理对组织敏捷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协作问题搜索、数字创新能力在数字基础设施管理影响组织敏捷性的过程中发挥链

式中介作用。研究有助于打开数字基础设施管理驱动组织敏捷性的过程“黑箱”,丰富数字基础设施管理以及组织敏捷性

的相关研究,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以及帮助金融科技企业构建组织敏捷性提供决策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造企业高管团队注意力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 以海康威视为例
王方瑞, 郭 敏, 尹仕琼, 高鲜鑫
2025, 46(9): 154-165. 
摘要 ( 11 )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数字社会的关键路径,备受学术界和产业界

瞩目。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结果以及政府支持等外部驱动因素,高管团队的认知突破作为关键

内部驱动因素却探讨不足,尤其是其注意力如何影响数字化转型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尚缺乏认知决策视角的深入分析。

对此,研究遵循“情境—认知—行为”的逻辑框架,基于注意力基础观,借助 TOE 框架解构高管团队的注意力配置,以海

康威视2014—2023年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案例,从技术、组织、环境三重视角探讨高管团队注意力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

型各阶段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 制造企业高管团队注意力正向促进数字化转型,其中高管团队在数字化技术、组

织和环境三个维度上配置的注意力越多,越倾向于选择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2) 动态环境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遵循一个三阶段递进的演化模型:流程信息化、智能物联化和物信融合化。在不同阶段,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不断深

化,导致制造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数字化转型成效。研究强调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需超越单纯数字技术的采纳,注

重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转变和认知迭代,为数字化转型领域研究提供了注意力基础观的新视角,同时也为制造企业有效

推进数字化转型策略提供了启发和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场域创业孵化能力的形成与演化 ——来自海创汇的纵向案例研究
朱国军, 郑鸿浩
2025, 46(9): 166-181. 
摘要 ( 10 )  

以海尔集团数字化创业服务平台海创汇为研究对象,展开纵向案例分析,按照“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的触发—创业资

源拼凑的催化—生态场域创业孵化能力形成的聚变”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生态场域创业孵化能力的形

成机理与演化模型。结果表明,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依托数字化创业服务平台,在数字大模型与数字供应链构建的超网络结

构嵌入,以及价值网络与生态联盟构成的超网络关系嵌入的触发下,实现生态共同体的构建,进而促进创业信息资源、创业

经营资源、创业制度资源拼凑的催化。通过最大化释放生态势能,聚变生成生态场域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创业知识整合能

力、创业协同治理能力,从而支撑母体企业平台生态场域的“孵化创客”、跨行业平台生态场域的“加速服务”、跨区域平台生

态场域的“共生共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平台赋能、开放式创新战略与 内部研发的适配组态研究
张 洁1 , 李彦博2
2025, 46(9): 182-198. 
摘要 ( 33 )  

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利用fsQCA方法,选择物联网产业链上市公司数据开展分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组合数字平

台、开放式创新战略,以及内部研发以实现高创新绩效。结果发现:(1) 数字平台、内部研发,以及开放式创新战略中的技

术并购、研发联盟、技术转让与设立投资,这些单一要素均不是导致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企业需要对不同要素进行

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实现高创新绩效;(2) 高创新绩效企业可以分为4种适配组态策略:耦合型开放式创新模式、数字平台

驱动耦合型开放式创新模式、数字平台驱动内部研发与耦合型开放式创新协同模式,以及内部研发与开放式创新模式协同

模式;(3) 在物联网产业链中,企业实现高创新绩效的路径,既有较为复杂的高开放程度的路径,也有较为简单的低开放程

度的路径。企业的内部研发或者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具有一定的互补效用,需要基于此选择路径组合。同

时,内部研发或者研发联盟是所有组态构型的核心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