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基于政策工具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李凡 李娜 许昕
    2016, 37(10): 3-13. 
    摘要 ( 325 )  
    在传统的创新系统、环境系统和能源系统等多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尝试纳入政策工具系统,构建P-IEE 分析框架,以太阳能技术为例,通过整体检验和分组检验综合探寻政策工具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整体检验结果发现: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政策工具对太阳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均有促进作用,比较而言,需求拉动工具中的价格型工具比数量型工具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分组检验结果显示:资源不丰富地区太阳能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受技术推动工具的影响,而在资源丰富地区,需求拉动工具中的价格型工具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创新政策网络的本体论基础——以“创新生态”话语在美国国会的扩散为例
    王程韡
    2016, 37(10): 14-26. 
    摘要 ( 160 )  
    政策网络的本体论对化解政策网络研究不同进路之间的争议颇为重要,却很少有人提及。因而在批判地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合了社会网络分析的量化方法和行动者网络理论民族志传统的新思路。并以创新生态系统在美国国会的扩散为例,发现单纯的以人和组织为基础的人际或专业网络,并不总能承载政策理念在网络中的传递。相反,由核心共识、围绕核心共识且能与其相互表征的“保护带”以及同异质性行动者所倡导的非共识性“弱联结”等话语实际上成了维系网络不可或缺的非人行动者。网络本体的演进,亦是通过核心的共识相对稳定,以及前一阶段中“弱联结”中的部分概念进入到后一阶段的“保护带”中实现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科学精英覆盖地图及动态特征——基于SCI论文的计量分析
    刘云 杨芳娟
    2016, 37(10): 27-37. 
    摘要 ( 161 )  
    科学精英跨国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聚焦科学研究领域,从SCI 论文产出的角度出发,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Web of Science 科学引文数据库和Scopus 数据库,统计分析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的地理分布和跨国流动情况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这些科学精英大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全球科学精英正以不同形式向美国集聚或流动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高被引科学家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但基本上是短期流入。最后基于有效地发挥政府和市场2 种引进和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资源的机制,提出从加强海外精英的供需对接、完善集聚海外精英的机制建设以及营造海外精英创新的环境氛围等方面入手,促使全球科学精英向我国集聚和流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科技与创新
    大企业创新投入驱动区域产业升级效应研究
    徐珊1 刘笃池2 梁彤缨1
    2016, 37(10): 38-48. 
    摘要 ( 145 )  
    利用2012—2014 年的中国区域产业数据和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法,探讨大企业创新投入对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并分析专业化集聚和市场化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企业创新投入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明显的带动作用,随着产业高度的提升,创新的资本投入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在降低,而创新的人员投入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在提升。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大企业发挥创新带动作用,而市场化对大企业创新资本投入的产业升级带动作用表现出抑制效应。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引导大企业明确其在新经济环境中的定位,构建企业间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创新环境,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创新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QAP分析的国际知识流动影响要素研究———以光伏产业为例
    许冠南1 潘美娟2 周源2
    2016, 37(10): 49-62. 
    摘要 ( 209 )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国际知识流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我国正实施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期望实现由传统技术追赶向国际前沿创新的模式转型,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企业正面临着高度国际化而政府干预较少的市场化竞争,而这些企业的国际知识流动也开始出现了复杂网络化的新形势。由此,通过构建基于企业知识基础观的国际知识流动分析框架,探讨这些国际化程度较高但政府规制较少的特定情境下新兴产业的国际知识流动及内在影响机制。通过以光伏产业为例,构建了37 家企业的国际专利引用知识网络,利用检验关系数据的QAP 分析法验证了企业的内外部因素7个变量对国际知识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光伏企业高度参与了国际知识流动,而专利家族布局相似性、R&D 强度相似性及技术相似性正向促进国际知识流动;企业员工规模相似性反向影响国际知识流动;利润率相似性、固定资产规模相似性以及产业环境相似性对国际知识流动没有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驱动专利产出机理研究———知识产权保护视角
    侯建 陈恒
    2016, 37(10): 63-73. 
    摘要 ( 214 )  
    基于中国2003—2013 年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动态性和内生性结合改进非线性动态门槛模型,并考虑地区异质性,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驱动机理框架,从方法和内容上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模式驱动专利产出的非线性动态门槛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驱动专利产出的作用机理存在着显著的知识产权保护动态门槛效应;总体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小时,自主创新模式显著正向驱动专利产出,反之,自主创新模式则一定程度负向影响专利产出的提升;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3 种自主创新模式驱动机制亦存在差异,高技术产业实施原始创新模式可以将其不利影响减至最低;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异质性特征显著,少数经济发达东部地区应倾向集成创新模式,或平衡知识产权力度,以促进本地区高技术产业专利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获取方式对制造型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营销探索与营销开发的视角
    范雅楠1 云乐鑫1,2
    2016, 37(10): 74-85. 
    摘要 ( 563 )  
    知识资源被认为是促进创新的关键性战略资产,但现有研究对于如何借助营销能力将其转化为创新绩效的关注较为欠缺,3 者间的作用机制并不明晰,同时缺乏从提高营销能力视角下对知识获取方式与探索、开发过程的研究。基于组织双元理论,构建了知识获取方式、营销能力适应性过程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294 家制造型企业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知识共享和市场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产生了直接的正向影响并通过营销探索和营销开发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其中营销探索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中介效应,营销探索和营销开发2 种适应性能力显著提升了创新绩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移企业结网策略对集群网络结构与知识水平的影响研究
    马永红1,2 张帆1 李欢1
    2016, 37(10): 86-95. 
    摘要 ( 184 )  
    从环境不确定性与网络位置2 个维度定义转移企业的结网策略。运用多智能体仿真的方法,构建转移企业与本地企业结网合作创新的动态仿真模型,对环境差异性条件下的转移企业结网策略对集群网络结构及知识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环境集群转移企业结网数量较多且集群网络逐渐出现核心企业,知识宽度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环境的集群,知识深度及其增长速度在后期高速增长阶段高于其他环境的集群。沙克尔(shackle)环境集群部分转移企业的本地嵌入情况较差,知识宽度多次出现零增长点,知识深度及其增长速度在前期低速增长阶段高于其他集群。从集群长远发展来看,风险环境是更适合转移企业本地嵌入结网的集群环境,风险环境集群是更能加速促进转移企业提升集群知识水平的集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双重社会网络嵌入对海归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吴绍玉1 汪波1 李晓燕2 王栋1
    2016, 37(10): 96-106. 
    摘要 ( 157 )  
    在986个科技型海归创业企业调研样本的基础之上,基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视角,从个人和团队社会网络2个方面构建海归双重社会网络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动态分析科技型企业4 个生命周期阶段中双重社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海归双重社会网络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有2 条,资源获取与整合、创业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分别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下,海归双重社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特征、作用重点以及作用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海归双重社会网络中的团队社会网络的作用高于个人社会网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网络构建导向的人力资源实践对企业家精神行为的影响———吸收能力的与不正当竞争视角
    刘鑫 蒋春燕
    2016, 37(10): 107-118. 
    摘要 ( 146 )  
    立足于“知识基础观”,结合知识管理理论,首次探讨了针对TMT(高层管理团队)的网络构建导向的人力资源实践、吸收能力与企业家精神行为的关系, 并检验了不正当竞争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500 家企业的1000名高管进行的大规模配对调查,最终获得313 家企业的有效样本。实证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在网络构建导向的人力资源实践与企业家精神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不正当竞争负向调节吸收能力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积极关系,而且不正当竞争显著调节了针对TMT的网络构建导向的人力资源实践与企业家精神行为之间通过吸收能力的间接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权力感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自我验证机制的作用
    容琰1 杨百寅1 隋杨2
    2016, 37(10): 119-130. 
    摘要 ( 249 )  
    以往的研究指出员工的权力感是预测其建言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对权力感—建言行为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分析。采用在2 个时间点收集的372 个下属和78 个领导的配对样本,探讨了员工权力感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并应用自我验证理论(self-verification theory)对此关系做出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权力感对建言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组织自尊中介了员工权力感对建言行为的影响;主动性人格不仅调节了员工权力感和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还调节了员工权力感通过组织自尊影响建言行为的间接效应,表现为被调节的中介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兴产业创业企业家的胜任力结构解析——基于跨案例分析法
    黄永春1,2 雷砺颖1,2
    2016, 37(10): 130-141. 
    摘要 ( 121 )  
    中国新兴技术的产业化面临达尔文之海,亟需企业家发掘创业机会、整合创新资源,进而推动新兴技术的变革和商业化。基于胜任力理论,构建了新兴产业创业企业家胜任力的分析框架;进而借助跨案例研究方法,比较了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三位企业家的胜任力结构特征,探究了新兴产业创业企业家胜任力构成的共性和异质性特征,进而探讨了创业企业家胜任力结构与创业模式选择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1) 新兴产业创业企业家的胜任力主要由元胜任力、认知胜任力、个人胜任力、职能胜任力、价值观构成,且企业家胜任力结构具有异质性。(2) 新兴产业企业家胜任力结构的差异不仅会影响企业家创业机会的发掘,而且会影响企业家创业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影响企业家创业模式的选择。(3) 能够准确判断市场发展趋势,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并能高效整合市场资源的企业家倾向于选择商业模式变革导向的创业模式;而具有技术研发先验知识,善于捕捉技术创业机会,并且热衷推动技术变革和转化的企业家通常会选择技术范式变革导向的创业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气生财?内部社会资本对团队成员创造力的倒U型影响
    戴万亮 杨皎平 李庆满
    2016, 37(10): 142-152. 
    摘要 ( 187 )  
    社会资本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它们2 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研究结论。基于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理论,构建了内部社会资本、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及创造力支持影响团队成员创造力的概念模型。以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层回归分析对概念模型加以实证。结果表明,内部社会资本对团队成员创造力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团队成员创造力的同时,在内部社会资本影响团队成员创造力关系中扮演调节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自我保护动机的内隐建言信念对员工沉默的影响——一项中国情境的研究
    蔡霞 耿修林
    2016, 37(10): 153-163. 
    摘要 ( 172 )  
    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员工沉默,对组织和员工的良性发展均存在极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基于自我保护动机的内隐建言信念与员工沉默行为的关系,并立足本土情境,考察了中庸思维和上下属关系在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基于自我保护动机的内隐建言信念对默许沉默、防御沉默和漠视沉默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庸思维和上下属关系是内隐建言信念影响员工沉默重要的边界条件,表现为中庸思维调节了内隐建言信念与防御沉默和漠视沉默的正向关系,员工的中庸思维程度越高,内隐建言信念与防御沉默和漠视沉默的正向关系越强;上下属关系调节了内隐建言信念与默许沉默和漠视沉默的正向关系,员工与领导的上下属关系越强,内隐建言信念与默许沉默和漠视沉默的正向关系越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激励多样化的知识员工?——基于一个分类框架和差异激励模型
    李海1 朱金强2 张勉3 孙琦1 范思敏1
    2016, 37(10): 164-180. 
    摘要 ( 212 )  
    基于现有的定义,知识员工包含了太多不同类型的人员。依据知识员工的本质特点——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2个维度将知识员工划分为4类,对多样化的知识员工进行了有效区分。并依据ERG理论,构建了知识员工差异激励模型,以科技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探索不同知识员工的激励因素和中介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薪酬等浅层激励因素通过工作嵌入影响知识员工的留职意向等浅层次的工作行为,而职业成长等深层激励因素通过工作激情影响知识员工的创新行为等深层次的工作行为,并且上述关系在不同类别的知识员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支持了知识员工的分类框架和差异激励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