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学理论与方法
    全过程多主体负责任评价的概念、内涵和关键问题
    徐芳, 代涛
    2021, 42(06): 3-14. 
    摘要 ( 145 )  
    负责任评价在国际科技界逐渐兴起并得到关注,但是关于负责任评价的概念、内涵等理论研究尚属空白。通过总结国际上代表性学术组织(DORA, HEFCE, INORMS)在推动负责任评价上的相关探索,进一步基于“目标—要素—主体—准则”提出全程多主体负责任评价(REMAP)的概念、揭示了负责任评价的内涵、提出了负责任评价的4项基本准则(ATTA)和8个关键问题,以期为新时期破“四唯”下的我国科研管理与评价实践工作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私人基金会与公立基金会资助科学的差异何在?——基于英国生物医学领域大规模资助样本的数据分析
    阿儒涵, 王悦, 李晓轩
    2021, 42(06): 15-28. 
    摘要 ( 59 )  
    公立基金会与私人基金会都是科研资助的重要力量,两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对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两者资助差异性的分析是有效设计国家科研资助布局,提高科研资助效率的基础。以2009—2018年英国生物医学领域公立基金会与私人基金会资助项目、产出论文中所蕴含的多维数据信息为样本,构建了从投入端到产出端的全过程多维资助差异性分析模型。在传统的统计分析、文献计量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入了内容分析的方法。基于长周期、大样本、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 公立基金会与私人基金会在资助重点上各有侧重,互为补充。(2) 私人基金会在促进合作、提升学术水平、服务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了有益的实践。(3) 公立基金会的资助出现“新瓶装旧酒”的问题,而私人基金会的资助则产生“老树开新枝”的效果。基于数据分析所形成的结论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两类基金会的资助差异,合理有效地开展政府科研资助布局与设计提供了证据支撑。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提出了对我国科学资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我国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量化研究
    孙锐, 孙雨洁
    2021, 42(06): 29-44. 
    摘要 ( 151 )  
    人才引进政策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文章在整理中央及典型城市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文本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2007—2020 年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开展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时间—主体—工具—机制—效果”框架进行了政策挖掘,描述了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的差异与协同,进而探讨政策差异与人才引进实践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呈现出中央带动地方—响应速度差异、协作机制协同—关键政策差异、工具导向一致—具体举措差异等特征。研究表明,基于政策文献的量化研究,可以为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提供新视角,为政策文献与政策实践有效对话提供切入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政策群实施效果评估方法研究——以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政策为例
    孟溦, 李杨
    2021, 42(06): 45-65. 
    摘要 ( 124 )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科技政策有效供给提出新要求,政策评估则是提升政策供给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以城市或区域为对象的科技创新试点工程使得科技政策更多以政策群形式呈现。政策群所具有的多维度、层次化的目标结构凸显了当前聚焦单一目标的主流“反事实”政策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并且科技政策群初期通常以试点方式实施,导致政策评估难以获取有效的自然对照组。针对科技政策群目标结构和实施过程特征,提出一种融合内容分析法和合成控制法的两阶段评估方法:第一阶段通过内容分析解构政策文本,提炼、梳理政策目标体系,将抽象的、概括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量化的具体目标;第二阶段通过合成控制法在各个目标维度上分别构建虚拟对照组并计算差值。最后,基于全国30个省级单位2008—2018年间的统计数据,对上海市2015年开始实施的科技创新中心政策群进行实证评估及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可行性与适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科技与创新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性评价测度与趋势收敛检验
    刘会武, 赵祚翔, 马金秋
    2021, 42(06): 66-80. 
    摘要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距离产生美?政企关系对企业融通创新的影响
    崔维军, 孙成, 陈光
    2021, 42(06): 81-101. 
    摘要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数字化是否有利于缩小城市间发展差距?——基于283 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柳卸林, 张文逸, 葛爽, 杨培培
    2021, 42(06): 102-113. 
    摘要 ( 1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技术产业技术锁定及其升级路径——基于多元治理的视角
    李维安, 孟乾坤
    2021, 42(06): 114-140. 
    摘要 ( 113 )  
    治理模式转型是高技术产业突破技术锁定的关键。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以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量的变化;基于技术交易市场顺差或者逆差,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质的变化,由此可将高技术产业技术演进划分为技术追赶、技术升级、技术引领和技术退出4个阶段,并在多元治理视角下研究政府和企业角色互动的协同治理模式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1)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化明显,整体研发效率偏低;(2) 在高技术产业从技术追赶向技术升级演进过程中,企业应用和实验研究投入激励不足是技术锁定的主要原因;在高技术产业从技术升级向技术引领演进过程中,政府基础研究投入职能发挥不足是技术锁定的主要原因;(3)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上处于技术升级向技术引领过渡的阶段,应着重发挥政府创新治理职能,加强政府基础研究投入,突破技术锁定并推动高技术企业技术升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分好“奶酪”?基于过程视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龚敏, 江旭, 高山行
    2021, 42(06): 141-163. 
    摘要 ( 58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产权包含的显性知识与科研人员掌握的隐性知识交织转化的过程。通过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并提高其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然而,现有研究对收益分配过程性认识不足,大多着眼于如何合理划分收益,对收益分配的理解及其机制设计陷入到以偏概全的误区中,理论指导不能覆盖收益分配全过程。此外,尽管现有收益分配机制设计研究为收益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选择、技术权益配置等提供了很多理论建议,但是这些研究结论在指导实践时依然存在诸多脱节之处,抑制了收益分配机制的激励效果。为了实现理想的激励效果,需要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全过程的机制抑制因素进行全方位约束。基于此,全文以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获取—划分—落实”全过程为主线,遵循“问题分析—机制设计”的逻辑思路,在系统地梳理出造成高校科技成果收益获取与成果价值不符、收益划分不合理、收益落实不到位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科技成果定价机制、权益配置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运行保障机制的全过程机制设计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团队正念如何及何时影响团队有效性?——以制造行业A公司为例
    倪丹, 郑晓明, 刘鑫, 张梦怡
    2021, 42(06): 164-186. 
    摘要 ( 179 )  
    近些年,随着个体正念研究在管理学领域的兴起,组织情境下的团队正念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然而,有关团队正念的研究仍然十分局限,尤其是缺乏对于团队正念的作用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的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念文献的发展。基于输入—过程—输出模型与团队正念的文献,提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具体而言,团队正念通过增加团队情感支持,从而增加团队工作满意度和团队人际公民行为。同时,团队挑战性压力源调节了团队正念与团队情感支持之间的关系,即高水平的团队挑战性压力源加强了团队正念与团队情感支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首先,半结构化一对一的访谈结果表明,团队正念的具体表现确实存在于中国企业中。其次,通过分析国内南方一家制造型企业的1094 名员工(共139 个团队)多时点匹配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支持了假设:团队正念与团队情感支持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团队情感支持显著中介了团队正念对团队工作满意度及团队人际公民行为的作用;高水平的团队挑战性压力源显著加强了团队正念与团队情感支持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团队正念通过团队情感支持影响团队有效性(即团队工作满意度、团队人际公民行为)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不仅充分阐释并证实了团队正念影响团队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为正念文献提供了新知,还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且明确的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