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创新战略与管理
    企业持续创新必然促进业绩增长?——基于环境动荡性调节效应的分析
    许治 陈郑逸帆 朱明晶
    2020, 41(12): 3-19. 
    摘要 ( 162 )  
    通过研究545 家沪深上市公司2007—2016 年间共5450 个数据样本点,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基于当前的环境动荡情境,讨论了技术创新持续性与企业绩效在外部环境的复杂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持续性与企业绩效存在倒U 型关系,技术环境波动对两者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市场环境动荡性会激化两者的倒U 型关系:即随着市场的波动性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性对企业绩效提升的边际效益提升效果更明显,最高点更高。不过同时创新持续性强度过高带来边际效益下降速度也会被加速。因此企业要重视所在环境的动荡程度,在市场变化平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升持续性创新的强度,在市场动荡性过强的阶段避免盲目推进企业持续创新,抑或适当减少持续性创新的强度,避免“事倍功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异质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转化式学习的中介作用与高管支持的调节效应
    曹勇 肖琦 刘弈 郭玉春
    2020, 41(12): 20-34. 
    摘要 ( 90 )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这篇文章实证研究知识异质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NPD)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转化式学习的中介作用与高管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知识异质性对转化式学习和NPD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转化式学习在知识异质性影响NPD绩效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高管支持既能正向调节知识异质性与转化式学习之间的关系,又能正向调节转化式学习与NPD绩效之间的关系,即高管支持在知识异质性与NPD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了具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拓展知识异质性对NPD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空间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对提升我国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与企业创新:研发联盟组合特征的调节作用
    毕静煜 谢恩
    2020, 41(12): 35-51. 
    摘要 ( 96 )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构成企业研发联盟组合的研发合作伙伴地理位置多样性和关系强度多样性对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研发联盟组合关系嵌入和联盟组合规模调节作用。基于1996 年—2016 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构建研发联盟组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地理位置多样性和关系强度多样性均正向作用于企业创新产出;关系嵌入正向调节地理位置多样性与创新产出的关系,但是负向调节关系强度多样性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联盟组合规模负向调节地理位置多样性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但是对关系强度多样性与企业创新产出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人才争夺战”政策文本计量与效能评价——一个企业使用政策的视角
    何江 闫淑敏 谭智丹 胡敏 冯星瑗 江蕙伶
    2020, 41(12): 52-70. 
    摘要 ( 116 )  
    系统性梳理“人才争夺战”背景下各地人才新政及其使用策略,对实现人才政策“为我(企业)所用”、推动企业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企业使用人才政策的视角探究如何推动人才新政在企业高效落地施行,以典型企业上汽集团为例并选择其15 个整车基地所在城市2014—2018 年出台的共计443 项人才政策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文本计量、PMC指数模型、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各基地城市人才新政进行系统性文本量化梳理、效能评价和使用探究。结果发现:(1) 各地人才政策工具主要集中于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放宽落户条件已是大势所趋,“人才争夺战”逐渐演变为人口劳动力之争,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助、税收优惠等已成各地政府人才吸引主要手段,且政策落地措施总体呈现政策精准度有待提升、前瞻性布局欠缺、政策配套不足、关键紧缺人才专项政策偏少、工具措施较为单一且同质化现象突出等特点;(2) 各地人才政策效能总体处于可接受范围,6 类政策中人才引进、创新、培养等3 类政策PMC指数总得分相对最高,10 项指标中政策时效、产业导向、作用层面、支持措施、海内外倾向等5 项指标得分总体偏低,表明各地人才政策仍有待进一步改善;(3) 当前企业使用人才政策过程存在企业未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政策使用观念意识缺失、政府—企业协同配合存在缺位等瓶颈问题,未来应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导作用、强化企业观念意识和重视程度、推动政府—企业—产业—人才多方协同、构建完善人才政策配套生态体系,并从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创新、保障等多层面切实提升政策使用的配套协同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技术网络中新兴技术的突破机会的APL识别方法
    姜照华 宋华东 王静 侯梦珠 谢德雨
    2020, 41(12): 71-82. 
    摘要 ( 51 )   PDF(3350KB) ( 1055 )  
    随着高影响力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精准地掌握新兴技术的突破趋势可以有效的节约研究开发费用,提高研究开发效率。把投入产出网络的APL模型方法和文本挖掘方法结合起来,生成在一定的阈值下的若干科技领域的主流群落和热点领域,抓取在融合的基础上涌现出的若干科技突破机会。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的数据为数据源,选择电子、通讯、软件、传感器、物联网等51 个科学技术领域,并将这些科技领域分别按照2006—2008 年、2009—2011 年、2012—2014 年、2015—2017 年等4 个时间段进行专利检索,基于专利引用强度矩阵,测算科技领域之间的“距离”,在“距离”数据基础上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其中知识图谱中的方框的大小代表领域的热度,领域之间的连线的粗细代表技术突破的机会的大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颠覆性技术异化及其治理研究——以“深度伪造”技术的典型化事实为例
    苗争鸣 尹西明 许展玮 陈劲
    2020, 41(12): 83-98. 
    摘要 ( 128 )  
    颠覆性技术异化是指在新兴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和演进过程中,在技术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驱使下,背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实现非正当收益并损害人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颠覆性技术异化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威胁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然而鲜有针对颠覆性技术异化的成因、异化机制、影响和治理路径的系统性研究。基于责任式创新理论,应用跨学科研究视角,以“深度伪造”这一新兴颠覆性技术异化的典型化事实为例,系统探究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应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其源起、本质和潜在的风险后果,并探讨如何通过治理机制创新,提升颠覆性技术治理能力,推动负责任的技术创新和整合性价值创造。为责任式创新理论作出贡献,并为颠覆性技术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实践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范围—流向”分析的产业技术主体知识流动机理——以平板显示技术领域为例
    洪勇 王鹤楠
    2020, 41(12): 99-113. 
    摘要 ( 55 )  
    为了系统揭示产业内不同技术主体的知识流动机理,构建了知识流动“范围—流向”的二维特征框架,基于专利引用分析,提出了知识流动范围与知识流动方向的具体计量测度指标与方法,从知识溢出与知识溢入的对比视角探究特定产业内技术主体知识流动特征,实证分析了平板显示技术领域2005—2014 年间60 个主要技术主体的知识流动范围与流向特征。发现通过技术主体知识流动的“广度—集中度”组合分析,可以将产业内不同技术主体进行知识流动范围特征角度的组群分类,揭示不同技术主体个体维度的知识溢出与溢入范围特征;通过技术主体的知识“自溢—外溢”、“自引—外引”组合分析,可以将产业内不同技术主体进行知识流动方向特征角度的组群分类,揭示不同技术主体个体维度的知识溢出与溢入方向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促进员工创新行为的组态研究——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
    刘西明 张叶婷 许长勇
    2020, 41(12): 114-128. 
    摘要 ( 86 )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往对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变量对结果的线性影响,难以系统分析各变量交互作用下结果产生的复杂机制。基于组态视角,对18 家企业的182 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摒弃了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与组织创新氛围的差异化匹配,探究促进员工创新的组织创新氛围组态。研究发现了四类产生员工创新积极行为的组态:(1) 以非高任务特性和高工作投入为核心的创新动机主导型;(2) 以高任务特性和高创新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的创新能力主导型;(3) 以高创新自我效能感和高工作投入为核心的创新机会触发型;(4) 以高主管支持、高组织理念、高任务特性和非高工作投入为核心的创新氛围主导型。本研究丰富并发展了员工创新行为相关理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如何提高员工创新行为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领导跨界行为如何影响团队创造力?——基于知识整合和团队氛围的整合视角
    余义勇 杨忠
    2020, 41(12): 129-144. 
    摘要 ( 84 )  
    跨界行为通过为团队提供创新资源与支持进而提升团队创造力,现已成为组织应对激烈竞争环境的重要手段,但现有跨界行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且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本研究基于知识整合和团队氛围的整合视角,通过75 个团队307 名团队成员的配对数据探讨了领导跨界行为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团队领导跨界行为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2) 团队信息阐释在团队领导跨界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3) 团队氛围调节了团队信息阐释在领导跨界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中介关系。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知识整合和团队氛围的创造力分析新框架,不仅厘清了领导跨界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作用关系,而且为管理者有效提升团队创造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